

從東北到西北,不變的音樂心
沈陽,一座有著2600年歷史的古城,繁華了東北大平原。
“一朝發祥地,兩代帝王都”,1625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建立的后金遷都于此。1644年,清世祖福臨定都北京,這里成為陪都。
這座聲名遠播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還是共和國的總裝備部,東北的政治、經濟、文化、商貿中心。每到夜幕降臨,城市的大街小巷到處燈火輝煌,吳本儒先生清晰地記得,中山廣場和市府廣場附近熱鬧非凡,到處都是愛好運動與休閑交流的人們。
小本儒喜歡去少年宮、新華書店、圖書館和博物館。青年、八一、南湖和體育公園也是他的最愛,那里湖光瀲滟,百花競相開放。
酷愛音樂附之天生的樂感,小本儒無數次萌生出走進音樂殿堂的念頭。一入小學,他就迫不及待地到沈陽市大東區少年宮紅領巾音樂班報到了。
1964年,小本儒來到青海,就讀于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山小學。生于東北,長于東北,說一口地道東北話的他,首要面對的問題就是語言的障礙。初來乍到,自然是聽不懂青海話的,別人說一句,他就重復問一句,直至從祁連山小學畢業,才算勉強通過語言關。
1970年,小本儒被海北州文工隊破格錄取。年僅15歲的他,成了一名藝術工作者。
當年的海北文工隊共21人,其中演職人員19人,這是一支能吃苦、能戰斗,充滿生機、富有活力的藝術表演團體。按文工隊要求,舞蹈基本功訓練是每日的必修課。上午是芭蕾,融入了少許古典舞;另有40分鐘至1小時的音樂視唱練耳,包括發聲的身體姿態、面部表情、發音位置、音準、換氣,以及音階、音程、連音、跳音等發音練習。下午是民族民間舞蹈學習訓練和聲樂、器樂、語言類節目排練。這個團承擔著海北州政府機關與轄區四個縣基層鄉鎮、廠礦、部隊、學校、農村、牧區廣大群眾的文化服務和文藝演出。
每年演出任務80場,只要有任務就隨時出發。節目一般由團里創作。內容豐富多彩,短小精干。表演形式以舞蹈、表演唱、小合唱、獨唱、器樂合奏、獨奏為主,有著濃郁的民族氣息和地方特色。演職人員吹拉彈唱,能歌善舞。當地的人們打心眼里喜歡這支“烏蘭牧騎”式的團隊,每當聽到文工隊要來的消息,就像過節一樣,身著盛裝,有的人乘拖拉機、坐馬車,有的人騎馬、徒步,扶老攜幼,從四面八方趕來。
對吳本儒先生而言,這是一段刻骨銘心而又豪情滿懷的經歷!
吳本儒曾學習過板胡、二胡、大提琴,但均因左右手配合不佳,音準、速度掌握不好而擱淺。之后,改學揚琴,經過刻苦鉆研,1971年夏,吳本儒以打擊樂手的身份,隨隊巡回演出,成長為樂隊的骨干。
那時節,每年7至9月,演出隊要在門源、祁連、海晏、剛察縣和部分地區進行巡回演出。雖說是一年中最好的季節,但大伙還是要身穿羊皮大衣,頭戴皮帽子,有時在大衣外面再套上雨衣。
交通工具是一輛敞篷大卡車。出發時,大伙還有說有笑、有唱有歌的,但時間一久,就沒聲了。幾百公里的路途,都坐僵硬了。年齡小一點的演員,都要靠當地的干部職工托著、抱著下車。
在縣城慰問演出兩三場后,就安排去各學校、廠礦、公社和基層生產大隊演出。當時的條件,除了縣城有劇場,其余的都在露天演出。每個縣演出近20場,加上路途周轉,一個夏季轉瞬即逝。
有一年8月,演出隊從祁連縣城出發,奔赴二百公里外的托勒牧場。出發時天氣還好好的,晴空萬里,艷陽高照。當卡車剛駛過野牛溝時,老天全然換了一張面孔,風在怒吼,雨在瓢潑,雪在飛揚。全隊猝不及防,無處躲藏,無可奈何,任雨雪打濕行囊。
珠固公社是門源縣最偏僻的村子,不通公路,湍急的浩門河攔在前面。大伙只能通過架在河兩岸的索道過河。對面只有馬走的一條蜿蜒小路。演出隊員們按照干部和向導的要求,每人牽一匹馬,先把行李、服裝、樂器等物件一樣一樣地搭在馬背上,人再騎上去。下面是懸崖峭壁和湍急的河水,騎在馬上感覺搖搖晃晃,提心吊膽,十幾里的山路,要走整整一個上午。
草原上到處是農牧民群眾,他們是奔著演出隊而來的!演出隊員們幾乎忘記了剛才的擔驚受怕,一下馬就架起音響,換好服裝,拿起樂器,全身心投入火熱的
演出。
藍天、白云、綠色的草原、悠揚的音樂、農牧民群眾經久不息的掌聲,就像一幅和諧的畫卷。
夜晚,草原上群星閃爍。農牧民的帳篷里,煤油燈亮起來了,糌粑、奶茶、手抓端上來了,大家相互交流,猶如兄弟?;ゾ慈谰坪?,農牧民群眾唱起了動聽的酒曲、悠揚的拉伊,有時還夾雜著一些“花兒”和小調。每當這時,吳本儒就默默地拿出紙和筆,認真地記錄下來。
最讓吳本儒記憶深刻的是,演出隊里來了一名善唱“花兒”的唱家,他的名字叫馬金山,他的“門源令”和“尕阿姐令”實在棒極了,百聽不厭——
祁連山上的松柏青,
浩門河里的水清;
少年的阿哥尕妹愛,
門源城你把我問來。
豬八戒過了個通天河,
把經取,
連過了三道海河;
一晚夕想你著睡不著,
門檻上坐,
天上的星星數過。
大灘公社是回族群眾聚集區。從門源縣城到青石嘴,再到大灘公社,全程近30公里。大家背著行李徒步,吃住在社員家里,個人交伙食費,白天聽唱記譜,晚上整理素材、交流創作思路。短短十幾天的時間,吳本儒便收獲了很多回族小調和宴席曲。東川公社是海北州“花兒”唱家的誕生地。這里的“花兒”滄桑厚重,曲令旋律風格與眾不同,會唱“花兒”的群眾多,成了吳本儒常來常往的地方。
有一次,文工隊被抽調,參加海北州平整土地大會戰,在二十多天的勞動中,吳本儒有了一次特殊的音樂采風經歷。
一天,遠處的河灘里,傳來悠揚動聽的“花兒”,正在勞動的隊員們精神一振,忘記了疲勞,順著歌聲找去,看到幾個年輕人正聚在一起唱“花兒”,由于天色已晚,大家約好第二天再聚。第二天,為了聽“花兒”,文工隊的同志們干脆就和這些年輕人一起勞動,邊勞動,邊記錄,邊學唱,邊詢問唱詞的意思與內涵,收獲滿滿。有一天,風沙彌漫,勞動被迫停了下來。大伙跑到河灘里,把衣服頂在頭上,圍成一個圈,唱“花兒”,講“花兒”,直到天黑。臨走,吳本儒還借了他們記錄的“花兒”本,回去謄了下來。
因為全身心沉浸于“花兒”之中,吳本儒似乎全然忘記了勞動的艱苦,他不僅結交了好幾位唱家朋友,而且會唱了幾首原汁原味的“花兒”與小調,更重要的是,他收獲了幾十首從未聽過的“花兒”曲令。
在海北州文工隊,吳本儒學習、工作、生活了17年,走遍了海北州的山山水水,參與各種演出一千多場次,從一名學生成長為一名合格的文化工作者和音樂創作者。1978年,吳本儒帶著音樂創作的第一首作品《我心中的歌》參加了全省專業文藝調演。海北州文工隊參演的十六個節目中,他發揮一專多長的藝術特點,參加了包括舞蹈、表演唱、獨唱、重唱、樂隊伴奏等十三個節目的演出,獲得為“個人表演優秀獎”。幾十年后,吳本儒先生是這樣總結這一段時光的:“是海北這片多彩的大地和這里勤勞勇敢的人民,磨練、養育了我;是海北州文工隊這個民族大家庭培養、成就了我?!?/p>
從陜西到上海,執著的求學路
1979年,海北州文工隊全體演職人員赴陜西省歌舞劇院進行了為期一年的專業培訓。組織上安排吳本儒師從著名作曲家、陜西省歌劇團團長張玉龍先生學習作曲。這是他第一次系統、規范地學習和聲、樂器法、音樂寫作等專業音樂理論課程。他非常珍惜這次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就像一棵干涸已久的幼苗,貪婪地吮吸著久違的甘霖。
一次,張老師把兩張陜西省交響樂團音樂會的票遞給本儒,語重心長地說:“你要多聽多看,尋找一切機會積累知識,開闊視野,這樣才能更好地學習音樂理論,理解音樂創作的內在要求。”當晚的音樂會讓吳本儒大開眼界!在著名指揮家仇明德先生的指揮下,音樂會如行云流水,氣象萬千。各種樂器發出的音色,如春天的花開、夏天的雨潤、秋天的葉落、冬天的雪飄。那點石成金的指揮棒,指向哪里,哪里就是五顏六色的光,哪里就是美若童話的妙境。精妙的藝術構想中,寄托著偉大的靈魂!仰望著令人敬仰的指揮家,吳本儒突然豁然開朗。他有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沖動,他想通過指揮棒,讓更多的人去欣賞美妙動聽的音樂,讓更多作曲家的藝術構想成為音樂作品,讓更多中華民族優秀的音樂作品和世界上優秀的音樂作品在自己的努力下展現出來。
吳本儒的處女作是指揮排練演出了由陜西省歌舞劇院創編的大型古典歌舞劇《喬老爺上轎》,該劇五個場次,演出時長達兩個多小時,總譜堆放起來近半尺高。為了記住音樂與總譜,吳本儒硬是一個音符一個音符、一個聲部一個聲部地抄了一遍。排練前,為了進一步了解劇情、熟悉指揮,他數次到劇場,坐在第一排全神貫注地觀察指揮和樂隊位置,注意他們的每個動作、每個細節以及每個重要的劇情變化,并記錄下來。回去后,原樣模仿,不斷熟悉,通過無數次努力,他終于拿下了整臺劇目的音樂指揮工作。
西安的學習結束后,吳本儒認識到,這段學習不過是入門而已,僅靠個人對音樂的熱情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具備了系統的專業理論知識,掌握了系統的創作方法和創作技巧,才能實現自己的音樂夢想。
好運來了,他創作的歌曲《綠色的童年》,在慶祝新中國成立三十五周年青海省文藝作品評選中榮獲優秀作品獎,受到了青海省政府的獎勵??墒?,難堪的事情隨之發生。當時,全國音樂界有件大事,日本著名指揮家小征澤爾來華,指揮中央樂團演出貝多芬《第九交響曲》。青海省音協組織音樂工作者去北京觀摩學習,吳本儒拿著總譜老是與音樂對不上,一個樂章過去了,他卻找不到譜子,看不到聲部進行,兩只眼珠似乎根本不管用,好像被什么東西拴住了似的,這讓他著實氣餒。其實這也不能怪他,由于長期在州縣工作,接觸的多為民樂,所用的樂譜都是簡譜,對五線譜認知甚少。
機會終于來了。1983年秋天,組織上同意吳本儒去上海音樂學院作曲指揮系作曲進修班深造。在上海音樂學院,他才真正懂得了讀總譜是要有方法和理論的,是一個樂隊指揮熟悉作品、把握作品的一門必修課。吳本儒有幸觀摩了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的演出,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現場觀看大型交響樂隊的演奏。指揮家小澤征爾優雅地站在臺上,手中的指揮棒就像一只美妙的蝴蝶在絢麗的花叢中翩翩起舞。耳邊,是此起彼伏的音樂旋律,感染著身體的每一個細胞,凈化著養尊處優的靈魂。微妙處滴水砸地有聲,開闊處是一馬平川的田野。當最后一個樂章《歡樂頌》響起的時候,他感到,整個世界瞬間變換了顏色,無私、圣潔而光明。
在上海音樂學院兩年多的時間里,
吳本儒系統地學習了和聲、作曲、曲式與作品分析、旋律寫作、配器、復調、賦格寫作等音樂理論,先后得到了陳銘志、林華、沈一鳴、王強、沙漢昆、楊立青等著名理論家、作曲家的悉心指導。他的作曲專業課指導老師是交響詩《嘎達梅林》的作者王強,她是我國著名的作曲家和音樂教育家,不僅在生活上關心吳本儒這個弟子,還根據他的實際情況,量身制定了一套學習計劃。在王強老師的耐心指導下,吳本儒的學習成績提升明顯,并創作完成了二胡協奏曲《金銀灘隨想》。王老師很開心,在醞釀結業作品時,她希望吳本儒用最熟悉、最有特點的西部音樂素材,寫一部管弦樂隊演奏的交響樂大型作品。
吳本儒的腦子里立馬出現了茫茫祁連,想起了壯美的草原風光,想起了“花兒”唱把式馬金山的“門源令”“尕阿姐令”“乖嘴兒令”。他把這三首“花兒”曲令哼給老師聽,王老師大加贊賞。經過王老師的悉心指導和無數次錘煉打磨,吳本儒終于完成了交響組曲《祁連山下》的創作。
1990年,這首作品中的單樂章,以復三部曲式加賦格段為結構的《序曲》,榮獲西寧市音樂作品征集活動佳作獎(一等獎)。
在上海的兩年多時間里,吳本儒還去上海歌劇院,師從黃佩勤學習音樂指揮。黃佩勤先生畢業于蘇聯大師指揮班,是我國著名的指揮家、上海歌劇院常任指揮。黃先生對專業教學要求嚴格,一絲不茍,第一次上課,就對吳本儒提出了嚴格的要求和希望。經過兩年的刻苦學習,吳本儒很好地完成了《培爾·金特》組曲、《卡門》組曲、《天鵝湖組曲》、莫扎特《第四十交響曲》、貝多芬《第三交響曲》等管弦樂作品的指揮分析、訓練、總譜(鋼琴)合成。1986年8月,吳本儒高質量完成了莫扎特《第四十九交響曲》、柴科夫斯基《天鵝湖組曲》和比才《卡門序曲》的音樂指揮,得到了上海歌劇院領導、專業評審委員會專家和黃先生的充分肯定,圓滿結業。
從作曲到指揮,撒播詩意的春天
1987年,全國首屆建設職工文藝匯演在西寧舉辦,吳本儒被借調到青海省建設廳,參與職工業余演出隊的組建,負責音樂創作、樂隊排練和指揮工作。匯演中,歌曲《環衛工人之歌》獲創作、演出一等獎,《快樂的油漆工》《我們的腳手架》等節目獲多項三等獎,團體獲得優秀組織演出獎,演出結束后,吳本儒調入了西寧市豫劇團。
第二年年初,吳本儒以一名揚琴演奏員的身份,參加了新編現代豫劇《撒魯爾之魂》的排練和演出,提出了組織團里的青年演員搞個輕音樂演出隊的想法,并很快得到了劇團領導的支持和鼓勵,完成了一臺輕音樂歌舞演唱會,演出四十多場,好評如潮。
1989年,為慶祝新中國成立四十周年,全省開展文藝調演,西寧市歌劇團欲以西路軍為表現題材,擬創作大型歌劇《祁連山那無聲的雪》,吳本儒被借到西寧市歌劇團擔任指揮,成功地指揮了整臺歌劇的演出。同年,吳本儒被調入西寧市歌劇團,擔任指揮、作曲,成了劇團里最忙的音樂人。白天指揮樂隊排練,與演員合成。晚上挑燈夜戰寫譜子為樂隊配器創作。第二天早上樂隊抄譜,緊接著排練、合成。沒過多久,他的工作態度、業務能力和工作成果,受到了全團的肯定,得到了領導和同志們的信賴。當時,著名指揮家、音樂理論家卞祖善先生多次來青海,指導西寧市歌劇團,在看了吳本儒的指揮后,當著大家的面說:“吳本儒同志的指揮手法細膩嚴謹,充滿激情,是青海不可多得的人才!”
1991年,吳本儒與王建忠先生合作,為大型民族歌劇《三牡丹》進行音樂創作。根據人物形象和人物特征需要,大膽嘗試并設計了既統一又各具特色的音樂形象和音樂主題。為刻畫人物內心的情感變化,在唱腔和音樂設計中運用了土族“花兒”“梁梁上浪來令”優美舒緩的旋律,成了一次“花兒”歌劇化的成功探索。
1992年,劇團創作了一臺兒童歌劇
《失去魅力的金幣》,擔任作曲、指揮的吳本儒,以明快活潑,適合中學生特點的唱腔風格,成功地表現了劇中人物的形象特征,當年就演出了四十多場。
1993年,吳本儒與馮琳先生合作,為大型民族歌劇《湟水謠》作曲。這是一部史詩級的劇目,要有鮮明的地域風格和厚重的文化特色。導演何天龍拿著劇本說:“這部戲不簡單,夠你們團喝一壺的?!弊鳛閳F長的馮琳先生,信心滿滿地大手一揮:“沒問題,干!”在馮團長的感召下,大家迎難而上,根據劇情需要,決定以河湟地區的民間音樂為主要素材,確定音樂主題,然后分場次投入音樂創作和唱腔設計,完成序幕和尾聲的創作。在唱腔設計中除了詠嘆調式唱段,還加進了喧敘調式詠唱。根據舞臺同一個空間不同人物內心變化的需要,設計了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表演模式,并采用人聲合唱作為人物內心表達的鋪墊和延續,在舞臺氣氛營造和場次轉換中,多次運用合唱與管弦樂隊,在民族和聲與西洋和聲的交替運用、單一音色與復合音色的對比運用等諸多方面進行了探索和實踐。在全團上下的努力下,大型民族歌劇《湟水謠》終于成功演出。導演何天龍先生眉色飛舞地說:“搞得不錯,有那么點意思了?!辈粌H對該劇予以充分肯定,還親自將錄像報送文化部藝術司,參加了全國藝術節,受到了專家們的一致好評。
演出成功后,吳本儒在總結經驗和成果的基礎上,撰寫了《談歌劇〈湟水謠〉的音樂創作》一文,發表在2005年夏季號的《文壇瞭望》上,他認為:“堅持自身的民族風格和特色,注重音樂符合大眾的欣賞趣味和審美心態,同時在創作中又勇于挑戰,秉承多元化的藝術思維和創作技法,借鑒西方歌劇藝術的經驗,把本地方豐富優秀的民族民間音樂元素同劇目創作的需求聯系在一起,使作品整體風格既有民族性又具時代感?!彼挠^點得到了陜西省歌劇團團長張玉龍、甘肅省歌劇團團長彭德明和著名歌劇作曲家崔炳元等專家學者的欣賞和認可。1998年,吳本儒成為中國歌劇研究會的會員。
作為國家一級作曲的他,創作還呈現出多元性的特點。他為舞蹈、歌舞劇、小歌劇、交響組曲、二胡協奏曲、笛子獨奏曲、歌曲創作的樂曲都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此外,他為“花兒”歌手馬占龍、馬福貴、李力毛措策劃編輯“花兒”專輯,為“花兒”歌手索南孫斌整理改編的《青海是祖國的好地方》《歡迎你到青海來》《花兒聯唱》《萬眾一心渡難關》等
“花兒”音樂均廣受歡迎。
在音樂指揮工作中,吳本儒曾與省內及全國知名音樂藝術家合作演出,最讓他難忘的莫過于與我國著名小提琴家呂思清先生合作演出小提琴協奏曲《梁?!贰蜗壬鸀槿酥t和、平易近人,每天拉琴都在八小時以上,可以說是天天遨游在音樂的海洋里。他幽默地對吳本儒說:“音樂是我的全部,小提琴是我的伴侶,它們一刻也不能離開我!”也許是第一次與大師合作,吳本儒和樂隊演奏員們都有些緊張,排練開始前,吳本儒問呂先生對指揮和樂隊有什么要求和希望,呂先生搖搖頭說:“沒有,我跟你的指揮走?!?/p>
聽了大師的話,大家緊張的情緒一下子緩解了不少。事后,呂先生對吳吳本儒說:“我知道你們有點緊張,但排練是一種磨合,也是音樂表現再造的過程,如果處于緊張狀態,還談什么音樂呢?”這話對吳本儒觸動很大,是啊,音樂來源于情感,只有全身心投入,心無旁騖,美妙的音樂才能伴隨著心靈的感應流淌傾訴,這是音樂的真諦啊!
第二天,在排練中,呂思清先生走到吳本儒身邊說:“指揮,華彩段我是這樣處理的,華彩段結束后,高潮部分請你在我的示意后,再指揮樂隊強力度進入。”接著完整地把華彩段演奏了一遍。吳本儒看得出,呂先生對音樂的處理,體現了他對音樂表現的完美追求和獨具匠心。演出時,他領會在心,很是順利。
為配合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贊美西部”系列演出活動在北京舉辦。吳本儒精心策劃、組織、創作完成的一臺集河湟“花兒”、地方小調、歌曲和舞蹈為一體的歌舞綜藝晚會《花兒紅了》,于2001年4月13日至14日,應北京市文化局之邀,在北京民族文化宮大劇院演出,獲得巨大成功。
1998年,吳本儒擔任了西寧市歌劇團團長。為了拓展文化視野,歌劇團開展了國際性文藝演出和文化交流活動。2005年8月,受俄羅斯伊熱夫斯克市政府邀請,歌劇團組織了一個小型演出隊,吳本儒率隊隨西寧市政府代表團一同前往。伊熱夫斯克市是一座環境優美、歷史悠久、文化藝術豐富多彩的城市,劇院、博物館、劇團、交響樂隊隨處可見。第一場交流演出是在一所小學校,老師學生們像迎接貴賓一樣夾道歡迎,并按照當地的民族禮節,獻上了面包和鹽巴。西寧代表團也把青海的藏飾品、香包贈送給對方。歌舞團帶去了一個小時的節目,有藏族、蒙古族、撒拉族和漢族舞蹈,女聲獨唱、男聲獨唱、二胡獨奏和葫蘆絲獨奏等,演出現場氣氛
熱烈,每個節目演完都要在掌聲中謝幕。
2007年,西寧市歌劇團更名為市歌舞團,吳本儒被聘為首任團長。第二年,西寧市委、市政府決定,啟動大型旅游劇《天域天堂》作為文化旅游項目,全程市場化運作。吳本儒作為劇團代表,全程參與了前期論證、啟動劇目創作、劇目完成流程設計、演出場地選址改造等一系列重要工作。2009年“五一”前夕,《天域天堂》在西寧體育館駐場演出,持續到9月,刷新了一臺劇目演出時間最長、觀看人數最多、演出效果最好、票房收入最高的歷史紀錄。10月,此劇在福建廈門會議中心演出,12月,赴上海市文化中心演出。2011年,《天域天堂》獲得了旅游部、文化部頒發的優秀旅游劇獎。
可又有誰知道,這輝煌的業績背后,吳本儒和他的劇團經歷了怎樣的艱辛,付出了怎樣的努力。
2010年3月25日,吳本儒率歌舞團四十多人的演出隊,攜一臺具有青海特色、西寧風格,藏族、蒙古族、撒拉族、土族、回族和漢族風情特色的舞蹈、歌唱節目,隨西寧市政府代表團赴韓國首爾演出。當年夏天,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徐唯辛院長來青海交流采風,聽了“花兒”歌手童守蓉的演唱后,對河湟“花兒”欣賞有加,邀請西寧文聯、西寧市音樂家協會派“花兒”歌手去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辦一場原生態“花兒”演唱會。吳本儒又與“花兒”優秀歌手馬全、童守蓉組成三人陣營,篩選出十幾首具有不同風格和代表性的河湟“花兒”,按照內容和曲令變化,策劃為四個部分,每首“花兒”演唱前,由吳本儒用普通話向師生介紹曲令特色、語言內涵與歌詞大意,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時間過得真快,不知不覺到了退休的年齡。在吳本儒先生的指揮生涯中,他已記不清參與并指揮了青海多少場音樂藝術活動,讓他記憶猶新的是2016年7月9日晚,美好的仲夏之夜,“青海首屆絲路花兒藝術節”開幕式晚會“花兒”風情歌舞劇《阿哥的白牡丹》在青海大劇院上演,“花兒”女歌手吳玉蘭那原生態、高亢明亮、天籟之音般的“拔草令”由遠及近。隨著舞美燈光的變化,“阿哥的白牡丹”字幕在舞臺中央呈現,引出的混聲四聲部合唱與寬廣渾厚、高亢豐滿的《上去高山望平川》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接著是一曲曲熟悉動人的“花兒”,精彩紛呈的舞蹈,觀眾經久不息的掌聲。那一刻,作為主創作曲的吳本儒腦海中,又一次出現了茫茫祁連和金色門源,出現了馬金山,出現了恩師,出現了求學的地方……
從事音樂藝術40載,他感謝青海這片廣袤的高天厚土,感謝這里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淀和豐富多彩的多民族音樂文化!他似乎看到了河湟大地,看到了起伏的山巒、茂密的樹林、滔滔的湟水;他似乎聽到了河湟兩岸各民族一邊勞作、一邊歌舞的場景,高高的山梁上傳來的阿哥尕妹對歌的聲音。
一想到這,他竟熱淚盈眶。
當初省演藝集團邀請他為該劇改編作曲時,他很珍惜這樣的機會,一口就應諾了下來。在該劇的音樂改編創作過程中,他本著原生態、傳承和創新的原則,增加了重唱、齊唱和合唱等演唱形式,運用了和聲、模仿、支聲復調等音樂手段和創作技巧,大大提升了“花兒”藝術的表現力和感染力,使“花兒”音樂內涵更豐富,更具時代特征。
吳本儒雖然生于東北,但他鐘情于河湟,鐘情于“花兒”,那是天地之間最純凈、最真摯的靈魂,也是他一生的創作之源。他是一個勤懇踏實、進取擔當的人。他熱愛音樂,更愛腳下的土地,始終把自己的藝術追求和音樂夢想同祖國的需要、地方文化事業的發展融在一起。這場演出的成功,讓他倍感欣慰,在人們的歡呼聲中,他仿佛聽到了花開的聲音,這聲音鉚足了力量,穿越了無數個寒來暑往的日子,走過了漫長的春夏秋冬,盛開在眉宇之間,是人世間最美、最芬芳的牡丹!
楊生順 青海開放大學副教授,青海省花兒研究會秘書長。
特約責編 辛茜 李國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