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的推廣,音樂課程越來越受到廣大師生的重視。學習音樂可以讓人的素養得到提高,更能讓人領會到音樂的內涵。不同的性別在理解音樂的層面上有所不同。文章從男女的心理及生理的角度進行分析,得出二者的差異性,并因材施教,發揮音樂的優勢。
關鍵詞:男女學生;心理、生理因素;調查問卷;音樂能力
中圖分類號:G40-014?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9192(2022)08-0076-03
引? 言
音樂是一門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創造能力的重要學科,欣賞它的美不僅要用耳朵去傾聽,還要用眼睛去觀看、用手去觸摸、用身體去律動演繹。不同性別的學生在不同年齡段,受身體、心理發育程度的影響,對音樂的感知和體會不同,進而也直接影響了他們學習音樂的進程。作為音樂基礎教育工作者,我們的教學對象正處在一個從兒童向少年乃至向青年轉變的過程,他們的身體和心理也隨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作為他們在成長階段的音樂領路人,我們要時刻關注這樣的變化,充分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性,既要在正確認識了解男女學生在各種因素、各方面差異的基礎上,因性施教,因材施教,確保音樂教學的均衡性,又要讓音樂參與他們每個階段的成長,見證他們的童年和青春,為學生在未來人生道路上感知音樂之美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不同年齡階段男女學生音樂學習心理特征
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隨著身體、心理的變化和審美知識、審美體驗的逐漸積累,其音樂接受學習心理也呈現出不同的特點。這在他們參與音樂活動時能夠發揮重要作用[1]。下面,筆者將對不同年齡階段(學齡初期、少年期、青年初期)、不同性別學生的音樂心理特征進行分析、研究,概括、總結他們之間的差異,并初步提出相應的教學建議。
(一)學齡初期的兒童
音樂是感官藝術,能夠通過聽覺直達聽者心靈。幼兒階段的兒童能夠不由自主地被音樂吸引,已經有了初步的音樂審美感受。顯然,這是未經過系統引導、深入開發的音樂接觸階段,但也是兒童獨特音樂個性的萌發階段,是為他們未來一生音樂審美能力發展打基礎的階段。雖然他們暫時對抽象的音樂作品缺乏敏感性,但對兒歌、動畫片音樂、流行音樂有著天然的接觸意愿。以下是筆者根據調查問卷的最終總結(見表1)。
民族音樂和古典音樂的接受與欣賞都需要聽者具備一定的文化積淀、音樂素養甚至是人生閱歷。由表1
可以直觀地看出,對于學齡初期的幼兒來說,這樣的音樂聽起來相對抽象,他們暫時缺乏細品其中之美的能力與耐心,因此,普遍無法接受民族音樂和古典音樂。而動畫片音樂和兒歌,一方面,常配有簡單的歌詞和畫面,或符合幼兒語言學習需求,或能以形象生動的特點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另一方面,這些歌曲本就是為兒童創作,旋律簡單,充滿童真童趣,且在兒童的認知、感知能力范圍內,能較好地滿足兒童的音樂學習需求。通過對表1進一步分析可以發現,男生較女生更喜歡動畫片音樂。這是因為在這個年齡段,男生比女生更難集中注意力單純地欣賞音樂,而動畫片音樂更能以直觀畫面吸引他們的眼球。因此,在音樂教學中,為了延長學生的有效注意時間,提高學習質量,教師就必須綜合運用多種手段,如講故事、做游戲、音樂律動、觀看音樂視頻等形式,以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他們進一步探索、傾聽音樂的興趣。
(二)少年時期的學生
與兒童相比,少年時期的學生身體發育程度、音樂感知學習能力都得到了顯著提高。同時,隨著音樂學習經驗的積累,他們的音樂知覺也會更具選擇性、理解性與整體性。以下數據是調查問卷的總結(見表2)。
由表2可以看出,女生明顯比男生更喜歡、更傾向于學習古箏。古箏的學習需要學習者靜下心、耐下性子來,既要能“坐得住”勤加練習,也要“沉住氣”悉心感知琴聲古韻,對學習者在身體和心理上都有一定的要求。而這個階段的男生身體骨骼與肌肉正在快速發展,相對來說也比較好動。因此,男生更喜歡選擇音樂活潑明快的打擊樂器、彈撥樂器,如吉他,以發揮他們的主動性,釋放他們的創造性;而女生則會相對比較內斂,不會有太過外放、太直接的表達,因此更傾向于選擇典雅且充滿古意古韻的古箏進行音樂表達。同時,受社會慣常認知的影響,家長也更傾向于安排女生學習古箏,以培養她們更加沉穩、更加內斂的性格。
(三)青年初期的學生
青年初期的學生在身體的發育程度上已經逐步成熟,接近成人狀態。而音樂感覺、知覺能力也隨著他們學習能力、文化素質水平的提高得到了進一步加強[2]。
他們能維持較長音樂有效注意的時間,也可以持續地調節自身音樂學習的方式方法。以下數據是調查問卷的總結(見表3)。
由表3可以看出,大多數的男生在不同程度上都會自己嘗試進行音樂創作。這是因為在這個年齡階段,男生的身體進一步強健,運動能力進一步增強,他們探索世界、探索未知的自信和意愿也更為強烈。他們在鑒賞音樂時,更擅長發散思維,加強聯想,把音樂中的意境或情感與自己的生活聯系起來,有更強的意愿把所學的音樂知識運用于具體實踐中,從而有用音樂創作進行自我表達的具體行動,但在深刻理解音樂情緒、把握音樂內涵方面,女生比男生更占優勢。因為這個階段的女生大都處于青春期的懵懂狀態,更注重觀照內心,對環境、情緒的變化感知更加敏感、深入,看待事物、表達情感更加謹慎、細膩,更易于對音樂進行深層次理解和感悟[3]。
二.男女兩性生理因素的差異
(一)體表差異
從小到大,從幼兒到成人,受雄性激素、雌性激素影響,男女兩性在身體發育上向不同方向變化,男女差異逐漸凸顯。男生通常在體型上比女生健壯,他們追求陽剛美,更注重健身與運動,所以肩膀會寬闊,肌肉會發達,身體曲線更為棱角分明;而女生則一般追求柔美,注重身材的保持,全身上下比例較協調。之所以要進行體型的對比,是因為在舞臺上,演奏者本身也是演出的重要組成部分[4]。舞臺演出講究的是第一視覺沖擊。音樂表演者在舞臺上所要表達的內容,不僅由樂聲來承擔,還由身體的每一塊肌肉和骨骼來傳遞,這樣才能給觀眾帶來協調一致的美感與享受。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學習音樂有助于引導學習者的身體進行有節奏的律動與舒展。而這對男生女生塑造勻稱協調的身材身型無疑大有益處。享受音樂之美與追求身體之美二者之間是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關系。
(二)聲音差異
作為一個普通人,我們能輕易辨別出男女聲音。它們有較大的區別:男生的聲音渾厚而低沉,女生的聲音尖細而高亢。從物理上講,這是因為男女聲音振動的頻率不同,而振動頻率的差異則與人體的聲帶構造有關。男女說話的聲音音調不一樣,就是因為男生與女生聲帶的長短粗細有差別。作為一個從事音樂的人,從聲樂演唱和教學方面來說,低音是把聲帶盡量拉長而以最低限度的張力來獲得,高音則相反。所以在音樂教學中,教師也應嚴格遵循規律,既要根據男女的性別差異,引導學生在音域的選擇上做出合適的判斷,有針對性地加強發音技巧練習,從而挖掘出適合學生的美妙聲音,更要引導學生感知不同性別、不同音域的聲音之美。
(三)聽力差異
聲音的傳播大致是這樣的:聲源→耳郭(收集聲波)→外耳道(使聲波通過)→鼓膜(將聲波轉換成振動)→耳蝸(將振動轉換成神經沖動)→聽神經(傳遞沖動)→大腦聽覺中樞(形成聽覺)。人的耳朵具備辨別聲源空間位置、振動頻率,也就是音色、音高的能力[5]。研究表明,女性的聽覺普遍相比男性更敏銳,對音調的辨別一般來說也比較準確,也就是大家通常說的“音準更好”。在音樂領域中,調律師就是靠自己的聽覺來辨別音色音調,進而調整樂器發聲的。按照發展趨勢,女調律師會比男調律師多。不過隨著年齡的增長,女性會逐漸喪失聽低聲的能力,而男性則會逐漸增強聽低音的能力。事實上,通過長時間學習音樂,不管是男性還是女性,他們的音感都會得到顯著提升,更能有效減緩聽力的衰退。
(四)骨骼與肌肉差異
在音樂演奏中,力量是實現樂音節奏、情緒變化不可缺少的因素。學生在選擇樂器時,通常會根據自身力量大小和身體各部分協調控制能力的高低進行選擇。合理的樂器選擇可以讓身體得到律動和舒展。音樂教師最常說的就是,如果你覺得這個演奏姿勢別扭難受,那一定是你的方法不對。男性的運動能力、力量比較強。因此,他們往往會選擇打擊樂器、彈撥樂器這類更能釋放他們活力的樂器。而女性的靈活性普遍較高,這是因為女性關節周圍組織的體積小,關節囊松弛,周圍軟組織的水分多,因而彈性和伸展性較好。因此,手指關節在鍵盤上的跑動,如鋼琴上的琶音奏法,女性就占有優勢。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女生不能學打擊樂器。音樂在所有人面前都是平等的,不論男性還是女性都有平等享受音樂的權利。承認差異、掌握差異是為了更好地引導學生揚長避短,有針對性、有重點地突破自然局限,進一步提升音樂表達能力。
三、男女學生在音樂學習能力上的異同點及簡單的教學方法
筆者以鋼琴為例,探討男女在音樂學習能力上的差異,并據此簡要地提出相應的教學方法,幫助男生女生發揮性別優勢,克服天生短板,促進他們在音樂學習的道路上走得更長遠。在兒童時期,男生女生就都可以開始學習彈奏鋼琴,以盡早了解音樂文化,接受藝術的熏陶及感染。不過在這個階段,無論男生還是女生,都屬于好動型,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無法做到靜坐一兩個小時進行彈奏練習。所以在此階段,教師的教學方法要得當,既要注意引導學生養成長期不間斷練習的韌性,也要培養他們進一步探索的興趣,避免學生因無法忍受較為枯燥的重復練習而早早喪失興趣和信心。這是少兒學習鋼琴的共同點,當然也有不同點。隨著年齡的增長,男性在力度、骨骼方面更有優勢,尤其是在演奏難度大一點的作品,如拉赫瑪尼諾夫和李斯特作品時,他們在跨度、力度、技巧上更容易達到教師提出的要求。女性細膩的特性能使她們更深入地理解作品內涵,更擅長運用音樂表達情緒。
男生在學習鋼琴后,大多數都會變得獨立自信、堅強果斷,并且敢于挑戰;女生在學習鋼琴后,會變得優雅端莊、氣質不俗。
在教學上,教師應因材施教,取長補短。在給男學生進行鋼琴教學時,教師可以考慮鍛煉男生手腕的柔軟度,引導他們不要過于僵硬地彈奏作品,也可以有針對性地培養他們進行樂曲意境的思考。如果男生的接受能力較強,教師還可以給他們布置一些較有難度的曲子,考查他們的識譜能力及反應能力。對女生來說,她們的手掌所能支撐的弧度不足往往是一大難題。因此,教師可以讓她們經常張開虎口,多進行八度跳躍的練習,讓十指自由靈活地運動,做到左右手均衡訓練,平時可以多彈點三度、八度的練習曲,重點幫助她們解決跨度不足這個難題。
結? 語
在音樂學習中,性別差異是影響學生學習音樂的重要因素。作為教師,我們只有認知、掌握男女兩性在心理、生理上存在的差異,才能因材施教。教師要遵循男女身體、心理發展規律,充分發揮兩性的優勢,更好地引導學生開展個性化的音樂學習,使其感受音樂之美,讓音樂從此成為他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
鄔洪立.淺談游戲在小學音樂課中的應用[J].河北教育,2003(07):82-82.
袁靜.試論游戲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重要性[J].新課程研究(教師教育),2009(05):190-191.
梁桂花.游戲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J].素質教育論壇,2009(06):101.
曲超,馬曄.小議音樂情感中的男女差異[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0(05):223-224.
王靜.少兒音樂與音樂教育的思考[J].音教天地,2005(04):46-48.
作者簡介:林零(1990.9-),女,福建廈門人,任教于廈門市華昌小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