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亞平
摘 要:近些年,榆陽區大扁杏園內頻繁發生杏疔病,給當地杏產業的穩定發展帶來了不利影響。該文結合當地實際,對大扁杏杏疔病的發生及危害進行了闡述,分析了其發病原因,在此基礎上提出科學選擇園址、開展農業健身栽培管理、人工清除園內病源、藥物消毒等防治技術要點,以期為大扁杏的優質豐產提供參考。
關鍵詞:大扁杏;杏疔病;危害;防治技術;榆陽區
中圖分類號 S436.62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22)05-0134-02
大扁杏的杏仁肥大、扁平狀,營養價值高,蛋白質、脂肪以及鈣、鐵等人體需要的微量元素含量較高,既可以直接食用,也可加工成杏仁露等飲料食用,具有很好的潤肺、清瀉等功效,廣受消費者青睞[1]。榆陽區地處陜西省榆林市境內,當地南部山區發展的主要產業即為大扁杏的種植。近些年,當地政府加大了大扁杏種植力度,大扁杏種植面積逐漸增加,目前成為當地山區農戶增收致富的一條重要途徑,對當地山區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帶動作用[1]。隨著大扁杏種植面積在榆陽區的不斷擴大,隨之也帶來了各類病蟲害的發生,如杏疔病、細菌性穿孔病等,影響了大扁杏樹的正常生長及結果,導致了大扁杏產量及品質的降低,減少了農戶收入,影響了其種植管理的積極性,給當地大扁杏產業帶來了不利影響。
杏疔病是榆陽區大扁杏中近些年常發的一類病害,又被稱為娃娃病、紅腫病等,主要對新長出的梢及葉片產生危害,有時候也會對花、果實產生危害,頭年病原菌侵染后,癥狀一般在第2年新梢抽生出來時表現出來,對大扁杏的生長、開花、結果等過程產生影響[2]。為了做好大扁杏生產中杏疔病的防治,筆者結合當地情況,對區域內大扁杏樹上發生的包括杏疔病在內的各種病蟲害發生規律開展了調查以及防控預報分析,取得了較好成效。
1 大扁杏杏疔病的發生及危害
1.1 病原 引發杏疔病的病原菌屬于疔座霉科疔座菌屬。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形狀為近圓形,產生無色、線狀的分生孢子,形狀彎曲,單胞。分生孢子剛擠出來時形狀為卷須狀。子囊殼為有孔口的近球形。子囊形狀為棒狀,內部子囊孢子有8個,無色,橢圓,單胞[2]。
1.2 發病癥狀 杏疔病可對大扁杏樹的新梢、葉片產生危害,也會對果實、花等器官產生危害。病原菌侵染新梢后,表現為新梢的生長速度減緩,嚴重的甚至停止生長,有粗短的節間[2]。發病枝上葉片簇生,比較密集,剛開始發病時表皮顏色為暗紅,最后逐漸轉為黃綠色,病葉上有突起狀的小粒產生(黃褐色),即為病原菌的孢子器。葉片被杏疔病的病原菌侵染后,先發病的部位為葉脈,顏色逐漸變黃,之后沿著葉脈逐漸擴展到葉肉部位,葉片顏色逐漸變為金黃,葉柄縮短、逐漸變粗,節間長度逐漸變短;隨著病情的繼續發展,后期葉片顏色加深,呈紅褐、黑褐色,葉片厚度也比未發病葉片厚很多,一般可達到4~5倍,質地也較之前變硬變脆,表現為革質狀[3]。葉片發病后,正面、背面有小點密集分布,為褐色,即為病原菌的性孢子器,在雨水條件充足或者氣候潮濕的情況下,性孢子器中有很多橘紅色黏液涌出,其中含有大量的性孢子,干燥后在病葉上附著。后期時,發病葉片逐漸干枯、在樹上掛著。杏花受到杏疔病病原菌的侵染后,多數花蕾的開放受到不利影響,表現出萼片肥大、難以開花等特點[3],有的花蕾即使可以開花,其花瓣中畸形的占比多,將雌蕊及雄蕊都包裹住,對杏花的正常授粉非常不利,如果杏樹已經坐果,則花瓣等不容易脫落,不利于果實的進一步發育。杏疔病病原菌侵染果實后,會影響果實的正常生長,導致果實生長發育的速度變緩,發病程度重的可導致膨大停滯、無法繼續發育;果實表面產生不規則的病斑(黃色),進入中后期時杏果實發病部位的表面有小粒點散生狀分布,為紅褐色;后期時果實干枯、萎縮,最后成為僵果,或繼續在樹上掛著,或脫落。
1.3 發生規律 杏疔病病原菌的越冬場所為發病的葉片,越冬形態為孢子囊,在發病葉片上懸掛著,成為第2年大扁杏園內該病初次侵染的主要來源[4]。春季時,子囊中發射出孢子,在氣流、雨水等媒介的作用下轉移到大扁杏的幼芽上,條件適宜的情況下即可萌發侵染。隨著萌發的新梢、幼枝逐漸生長,其中病原菌的菌絲體逐漸在組織內擴散,一般發病癥狀在5月(此時新梢的長度一般可達到15~20cm)表現出來,7—8月雨水增多,染病的葉片上有黏液出現(橘紅色),進入10月后發病葉片顏色變黑,形成子囊殼藏在葉片背面越冬[4-5]。榆陽區大扁杏上杏疔病1年發生1次。
2 大扁杏杏疔病發生原因
一是樹勢生長。大扁杏上發生杏疔病,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園內管理過于粗放,進而導致杏樹長勢不佳,創造了利于病原菌高發的環境條件,易被杏疔病等病原菌侵染。二是土肥條件。如果大扁杏園內地勢低洼,則雨后易積水,導致土壤黏重、板結,影響土壤的透氣性,不利于大扁杏樹的健壯生長,降低其抗病能力。施肥不合理,過量施肥或施肥不足,或氮肥偏施等,均會影響到樹體長勢,進而降低大扁杏樹的抗病性,導致杏疔病的發生。三是林間透風性。大扁杏園內在開展管理時,如果郁閉度過大,需要對長勢過長、密度過大的枝條進行修剪或短截處理,提高林間透光通風性,有助于樹體的健壯生長。有的為了提高產量,在疏花、疏果時力度不夠,以至于大扁杏樹負載過重,影響其健康生長,最終導致杏疔病等病害的侵染發病。
3 大扁杏杏疔病綜合防治技術
3.1 科學選擇園址 多年的實踐經驗表明,大扁杏園內如果地勢低洼、通風情況不佳,則杏疔病等病害發病程度相對較重。因此在園址的選擇上要求地勢高燥、背風向陽,且要控制合理的栽植密度,不能在低洼的地塊上栽植大扁杏[5]。
3.2 開展農業健身栽培管理 加強大扁杏園內的栽培管理,通過增加有機肥的施入、提高磷肥及鉀肥的施入比例等,為大扁杏樹的各階段生長提供充足養分,促使樹體長勢健壯。適當控制園內整形修剪強度,尤其在生長季時要及時開展修剪,疏除徒長枝條,疏除密度過大的花、果,避免大扁杏樹負載過多,改善大扁杏園內的通風透光環境,有助于大扁杏樹抗病能力的提高。
3.3 人工清除園內病源 杏疔病在榆陽區大扁杏園內1年發生1代,只能產生初次侵染,不會再次產生侵染為害,因此可在秋冬季節將大扁杏樹上發病枯萎的枝梢、殘樁、發病的果臺、病葉等進行清除并集中燒毀。對于病死的大扁杏樹,可將其鋸除,并對修剪病葉等的鋸子及其修剪產生的傷口進行消毒,可用藥劑處理,也可用油漆對傷口進行封閉處理,以降低病原菌的侵染,有效控制杏疔病的擴散蔓延。針對大扁杏樹上發病后產生的病斑,可先用刀在病斑周圍5mm外的位置刻1道保護圈(深度達到木質部),然后徹底刮除保護圈內的皮(包括病斑皮以及未染病的健康皮),并帶出園外進行集中無害化處理,最后選擇消毒藥劑涂抹在傷口處,3周后再涂抹1次,連續涂2次即可有效抑制病原菌的蔓延。杏疔病病原菌屬于真菌,越冬場所為掛在樹上的枯萎葉片或者脫落在地面上的枯葉,因此秋、春季時要將樹上懸掛的枯萎葉片以及地面上所有的枯枝、落葉、病果等全部清理干凈,帶出園外進行燒毀等處理,可有效滅殺越冬菌源,預防來年大扁杏園內杏疔病的發病[6]。
3.4 園區藥物消毒處理 在對大扁杏園內進行人工清園后,一直到杏樹萌芽之前,選擇3~5Be°石硫合劑等藥劑在杏園內進行全園噴灑消毒處理,也可在春季杏樹萌芽之前全園噴施20%~30%丙環唑乳油800倍液、3%~5%菌毒清800~1200倍液等,可對越冬菌源有很好的滅殺效果,預防杏疔病的發生或者降低其發生程度[7]。
3.5 開展藥劑防治 春季大扁杏樹體萌芽之后,如果遇到降雨條件,則杏疔病病原菌的子囊殼即可有孢子萌發擴散,對幼葉、新梢等產生侵染危害。在葉片等未發病前,可選擇大生M-45的800倍液等進行預防,發病后可選擇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600~1000倍液、50%丙環唑1200~1600倍液等進行防治。
4 結語
杏疔病是大扁杏等樹體上危害較大的一類病害,在當地杏產區內發生比較普遍,可對大扁杏等的生長發育產生不良影響,導致樹體長勢不佳,降低產量及品質。因此需結合實際及早預防,科學建園,加強對杏園的管理,促使其長勢健壯,必要時進行科學的藥劑防治,以盡量降低杏疔病的危害程度,實現大扁杏的優質豐產,為山區農戶增收及經濟發展提供一條有效路徑。
參考文獻
[1]王建軍.大扁杏主要病蟲害預防及苗木管理技術[J].農業工程技術,2020,40(26):50.
[2]鄭寶輝.半干旱區大扁杏樹主要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J].中國園藝文摘,2014(2):189-190.
[3]李國英.大扁杏主要病蟲害防治方法淺析[J].南方農業,2020,14(17):9-10.
[4]馮繼梅.榆陽區大扁杏主要病蟲害及其防治技術[J].安徽農學通報,2016,22(6):90-91.
[5]張偉.榆陽區大扁杏主要病蟲害防治技術[J].中國科技縱橫,2014(10):292-293.
[6]武文靈,王小銀.甘肅張家川杏疔病的發生規律及綜合防治技術[J].果樹實用技術與信息,2016(4):34.
[7]張丹,高倩,李紅偉.杏疔病和杏紅點病的發生與防治[J].現代農村科技,2018(6):19.
(責編:徐世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