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羽明 孫宜強 張曉靜 李學敏 范英軍
2013年,教育部啟動普通高中課程修訂工作,開啟了基于核心素養的課程改革,這一輪改革的突出特點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統領課程改革”[1]。新課改背景下,不再有考試大綱,基于核心素養的課程標準成為“招—考—教—學”教育考試全流程的唯一標準。教師為素養而教,學生為素養而學,考試為素養而考,歷史教育由“能力立意”轉向“素養立意”已經成為共識。由“能力立意”轉向“素養立意”的突出變化就是注重正確價值觀的培養和考查。“從素養所包含的三個維度來看,素養考查理應涵蓋歷史的價值觀……正確的價值觀念是塑造健全人格的基礎,既是教育的主旨和根本任務,也是考試與命題的指導性原則……考查學生的價值取向,應該成為一條主線貫穿于考試之中。”[2]
《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 年修訂)》(以下簡稱“課標”)規定:“歷史課程要將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作為目標,使學生通過歷史課程的學習逐步形成具有歷史學科特征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3]2其中,“正確價值觀”是最上位的素養。2019 年出臺的“中國高考評價體系”是以價值為引領的評價體系,其基本結構為“一核”“四層”“四翼”,其中的“四層”為“核心價值、學科素養、關鍵能力、必備知識”,核心價值居于首要位置[4]。關于中學歷史考試的兩個最權威的文件均將價值觀作為最上位的目標,顯然并非巧合,而是在歷史教育領域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正確價值觀”與“核心價值”在中學歷史教育中是相通的。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中的家國情懷集中體現了“正確價值觀”的基本要求,“家國情懷是諸素養中價值追求的目標”[3]4。

表1 家國情懷核心素養水平劃分[3]71-72
以下依據課標中家國情懷的學業要求,從必備知識、關鍵能力、正確價值觀三個層面對2021 年天津高中學業水平等級考試歷史學科市普通典型試題的學生作答表現進行評價,以理解試題特點、考生作答表現并由此反撥中學歷史教學。
1.滲透誠信守義,弘揚民族傳統美德
例1(第14 題)“羊左”傳說講述了春秋時期羊角哀與左伯桃兩人誠信守義的故事。西漢劉向的《列士傳》記述了該故事,這一故事曾被唐代人引用,但《列士傳》今已失傳。2004 年出土的東漢簡牘中同時出現了羊角哀、左伯桃兩人的名字,并未發現具體故事內容。根據上述材料,最能考證認定該故事的
A.產生時間 B.人物姓名
C.具體內容 D.歷史價值
該題以春秋時期羊角哀與左伯桃兩人誠信守義的故事為切入點,試題材料呈現了故事的流傳情況,從春秋時期至兩漢、唐朝均有些許線索。該題在情境中滲透《家國情懷核心素養水平劃分》水平2 的“能夠具有對家鄉、民族、國家的認同感,理解并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對祖國和人民的深情大愛”。
2.滲透社會責任感培養,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例2(第7 題)1937 年4 月,天津北寧足球隊赴日本參賽。比賽前,領隊結合時局激勵全隊;比賽中,華僑和留日學生高呼愛國口號。北寧隊迎戰四支日本勁旅,獲得全勝,歸國后受到數萬民眾熱烈歡迎;《大公報》予以連續報道,稱“為中華爭得無上光榮”。這能夠說明
A.當時中國重視發展競技體育事業
B.體育比賽開啟了國際交往的大門
C.國家綜合實力影響體育競技結果
D.民族危機賦予體育更多精神內涵

表2 全市不同水平組考生第7題作答情況①本文統計數據來自天津教育招生考試院《2021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天津卷)歷史學科考生水平統計分析報告(全市)》,報告將全市考生分為G5、G4、G3、G2、G1五個組,G5組表示全體考生,G4、G3、G2、G1組分別表示不同水平組考生,水平依次降低。以下相同。

續表2
【分析】本題考查家國情懷素養,對應《家國情懷核心素養水平劃分》水平2 的“能夠具有對家鄉、民族、國家的認同感,理解并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對祖國和人民的深情大愛”,得分率0.91,為全卷得分率最高的試題,G2 至G4 組得分率均在0.9 以上。一方面反映出試題材料信息充足、選項表述明確,另一方面則反映出近代民族危機對于學生愛國情感的激發。
類似的試題還有試卷第5 題,該題以李鴻章書信中的史料為例,考查考生對近代中國在遭遇列強侵略背景下,社會各階級為挽救危局,積極探索救亡圖存之路史事的了解,該題對應《家國情懷核心素養水平劃分》水平4 的“能夠表現出對歷史的反思,從歷史中汲取經驗教訓,更全面、客觀地認識歷史和現實社會問題”,得分率為0.77,屬于較容易的試題。這兩道試題較高的得分率反映出老師們在中國近代史教學中重視家國情懷素養的落實,學生也形成了濃烈的國家認同、民族認同和愛國情感。
以上三道試題,考生作答情況均較好。其共同點是以獲取和解讀信息能力為考查點,著重考查史料實證和家國情懷素養。其中第7題和第14題更突出價值觀考查,而第5 題則在價值觀引領的同時考查了歷史階段特征,得分率略低于其他兩題。考生作答表現提醒教師應進一步加強歷史發展脈絡、歷史階段特征等必備知識的教學,使學生通過歷史課程的學習把握歷史發展的時序性和階段性。
2021 年適逢中國共產黨建黨100 周年,也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之年,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第8 題和第16題以黨史為考查點,體現出中國共產黨實事求是的精神與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1.在社會主義建設中,中國共產黨以實事求是的精神,關注民生,注重發展生產力
例3(第8題)1962 年下半年起,我國國民經濟開始穩步增長。1963 年,國家在財力尚有困難的情況下,積極改善職工待遇;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全員勞動生產率連續三年分別提高26.7%、20.1% 和22.5%。這反映了我國
A.落后面貌的徹底改變
B.調整發展的重要成果
C.經濟體制的全面改革
D.市場經濟的顯著作用

表3 2021年全市不同水平組考生第8題作答情況

續表3
【分析】本題考查史料實證和家國情懷素養,對應《家國情懷核心素養水平劃分》水平4 的“能夠表現出對歷史的反思,從歷史中汲取經驗教訓,更全面、客觀地認識歷史和現實社會問題”,得分率為0.88,屬于容易試題。該題以20 世紀60 年代初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的國民經濟政策調整為歷史情境,要求考生依據題干信息結合所學知識作出判斷。C、D 兩項均屬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史事,僅有11.72%考生錯選,A 項錯選的比例最小,考生能夠認識到60 年代初屬于國民經濟調整時期,反映出多數考生社會主義發展史的學習效果較好。
2.中國共產黨堅持實事求是精神,注重黨史研究,發揮黨史的教育意義
例4(第16_3題)材料二
中央黨史資料征集委員會成立后,會同有關各方征集、整理和出版了大量黨史資料,如《中國共產黨歷史資料叢書》,反映了黨的發展歷程中的重大歷史事件,其中包括“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與中共一大”“秋收起義”“淮海戰役”等。各地黨史資料征集委員會也積極展開工作。中共天津市委黨史資料征集委員會編輯出版了《馬克思主義在天津早期傳播》《戰斗在天津的共產黨人》等。
——摘編自《中國共產黨歷史資料叢書》等
(3)從材料二中選擇一個黨的重大歷史事件,并以此為例,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說明“黨的歷史是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教科書”。(6分)
【分析】本題以黨史的重要事件為考查點,綜合考查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等學科素養,對應《家國情懷核心素養水平劃分》水平4 的“能夠表現出對歷史的反思,從歷史中汲取經驗教訓,更全面、客觀地認識歷史和現實社會問題”,得分率為0.58,屬于中等難度試題。考生作答時需要準確寫出所選事件名稱、事件概要信息,從歷史和現實兩個方面闡述該事件如何能夠說明“黨的歷史是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教科書”這一重要論斷。從表4 可知,64.42%的考生得分為3-5 分,不同水平組得分率有較明顯的差異,較好地滿足了等級性考試的選拔要求。

表4 全市不同水平組考生第16_3題作答情況
現選擇以“中共一大”為事例的不同水平組考生典型作答,分析考生作答情況。

從三個水平組考生的作答表現可以看出,在史事敘述、事件意義的理解和闡述方面都存在明顯差異。G4、G3 組考生能夠準確敘述史事,在必備知識方面表現較好,而G2 組考生則沒有具體敘述史事。對黨史中蘊含的精神,G4 組考生能夠清晰闡釋“紅船精神”的內涵和現實意義,但G3 組考生對“紅船精神”的理解有偏差,而G2 組考生只是提出意義名稱,并沒有理解和闡釋。考生作答表現反映出日常教學對于黨史中蘊含的精神非常重視,多數考生能夠了解中國共產黨發展歷程中的重大事件,并知曉黨史中體現的精神。但部分學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這一現象既表明“四史教育”與正確價值引領的成效,也反映出其中的欠缺。提醒歷史教師在教學中應探索更為生動多樣的教學方式,促進正確價值觀入腦入心,并成為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機組成部分。
1.體現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
例5(第12 題)某學者提出,隨著交通工具的變革,人們對空間和距離的感知也會發生變化,并繪制了如下示意圖予以形象地展示。

據此可以認識到
A.科技發展消除了國家界限
B.世界文化多樣性逐漸消失
C.世界從分散到整體的全貌
D.人類命運關聯度不斷提高
【分析】本題考查家國情懷素養,對應《家國情懷核心素養水平劃分》水平4 的“能夠把握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發展趨勢,以及世界歷史發展的進步歷程,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歷史觀”,得分率為0.66,屬于中等難度試題。試題以交通工具變革帶來人們對空間和距離感知的變化為切入點,用宏觀的圖示、交通工具名稱與時間段標注構建起時空框架示意圖,考查考生是否能通過現象進行思考達成歷史認識。從表5 可知,不同水平組考生得分率差異較為明顯,反映出本題具有較好的區分度。其中各水平組錯選C 項的考生比例相對較多,反映出這部分考生沒能注意到選項表述中“全貌”的不準確。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在學習中已經重點強調,絕大多數考生都會了解這一理念。但是,在解題過程中部分考生沒有能夠做出正確選擇,反映出價值觀的內化和自覺運用仍需加強。

表5 全市不同水平組考生第12題作答情況
2.反法西斯盟軍的聯合軍事行動加速法西斯軸心國的瓦解——共同維護人類和平
例6(第13 題)下圖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反法西斯盟國軍隊實施的某重大軍事行動示意圖。該軍事行動達成的直接政治后果是

A.歐洲第二戰場開辟
B.軸心國集團的瓦解
C.反法西斯戰爭根本轉折完成
D.聯合國成員國的進一步增加

表6 全市不同水平組考生第13題作答情況
【分析】本題側重考查時空觀念素養,同時也滲透家國情懷,對應《家國情懷核心素養水平劃分》水平4 的“能夠把握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發展趨勢,以及世界歷史發展的進步歷程,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歷史觀”,得分率為0.49,屬于中等偏難的試題。試題呈現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反法西斯盟國軍隊實施的某重大軍事行動示意圖,不僅顯示出盟軍自北非到意大利的登陸作戰路線,還標注了1943 年7 月和9 月兩個重要的時間。32.29%的考生錯選了A 項“歐洲第二戰場開辟”,出現了時間和空間的混淆。不同水平組考生得分率差異較大,試題考查區分度良好。一方面反映出部分考生對于選修教材關于第二次世界大戰進程的知識掌握不佳,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部分考生時空觀念素養的欠缺。
類似的試題還有第17_2 題,該題體現的主題為:博物館承載著人類文明傳承與文化交流的教育功能。試題考查考生的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素養,對應《家國情懷核心素養水平劃分》水平2 的“能夠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國優秀文化傳統”,得分率為0.55,屬于中等難度試題。由于部分考生對于博物館傳承人類文明、促進文化交流的歷史作用和教育功能缺乏常識性認知,得分受到較大影響。本題對歷史教學具有很好的指導意義,啟發教師進一步改進教學方式、學習方式,突破教科書和課堂限制,引導學生打開學習空間,拓展學習資源。
以上三道世界史范疇的試題,雖然從不同能力和素養角度進行考查,但是卻有著共同的主線,即關注人類文明的傳承與交流,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這是正確價值觀的題中應有之義。
結合試卷分析與考生作答情況,就歷史學科如何完善課堂教學改革、提升學科價值引領作用提出以下教學建議。
首先,要將正確價值觀養成與歷史知識學習、其他歷史核心素養培養相結合。“歷史課程要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對人類歷史發展進行科學的闡釋,將正確的思想導向和價值判斷融入對歷史的敘述和評判中。”[3]2作為歷史學科教學內容的“歷史的敘述和評判”是實現價值引領的重要載體和依托,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之間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從2021 年高中學業水平等級性考試歷史學科考生作答表現可以發現,學生在依托具體知識考查價值觀念的試題上得分率普遍較高,如上文分析過的第7 題得分率為0.91,為所有題目中考生得分率最高的題目。該題的正確解答就是主要憑借對于20 世紀30 年代日本侵華、民族危機不斷加深歷史背景的了解。而第16_3題的作答中不同水平組的考生對于“紅船精神”的認識和理解存在明顯差異的重要原因是歷史知識掌握程度的不同。可見,學科知識內容的學習和運用,是實現學科價值引領的重要前提和條件。另外,應將正確價值觀的培養放在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整體培養之中。前文中分析的每一道試題都既考查到家國情懷的正確價值觀,同時也考查到時空觀念、史料實證等素養。考試不會孤立地考查價值觀,教學也不應孤立地培育學生的價值觀,而是應該將價值引領與知識運用和其他核心素養培養相統一,做好歷史課堂教學的“加法”。
其次,創設生動的學習情境。學習情境的有效創設是培育學生正確價值觀的重要途徑。情境是實現考查內容和考查要求的載體,情境也是教學的主要載體,教學中應該通過選取適宜的素材,再現學科理論產生的場景或呈現現實中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下以正確價值觀為引領,運用必備知識和關鍵能力去解決實際問題。課標提出多維度地創設試題情境,考查學生在新情境下探討和解決問題的水平,新情境包括學習情境、生活情境、社會情境、學術情景[3]59。這些情境的分類與運用也同樣適用于課堂教學,以更好培養學生的正確價值觀。
再次,探索歷史課堂的多樣化教學和多元復習,促進正確價值觀念入腦入心,引導學生將所學、所思轉化為所感、所求。第16 題對今年建黨百年熱點問題的考查立意和學生作答情況,為進一步改進教育教學方式提供了重要啟示。作為2021 年的熱點,“百年黨史”毫無疑問是一線教師帶領學生復習的重點,但是,在與眾多一線教師交流座談時,老師們無一例外地提到了對于黨史的考查“出乎意料”。因為,絕大多數老師們關注的重點在于百年黨史的發展歷程,而第16 題卻別出心裁地考查對于改革開放以來重視和加強黨史研究的認識和理解。另一方面從前述的作答數據來看,中低水平組考生的作答情況反映出日常教學對黨史中蘊含的精神給予了足夠重視,但是對于精神內涵的理解流于淺層次,未能真正內化為學生的心理認同。日常教學要注意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實現對于熱點問題的多元化復習;在價值觀念引領的教學活動中,要引導學生學習知識、增強能力、錘煉品格,“不斷增強學生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3]2。
總之,在歷史教學過程中,要圍繞正確價值觀培養,開發豐富的教育教學資源,構建生動的教育教學情境,設計多樣化的教育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將價值養成與知識學習相結合,在培育關鍵能力、涵養核心素養的同時,有效培育學生的正確價值觀。
(責任編輯:吳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