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翠鳳
中圖分類號:G806? ?文獻標識:A?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2)02-092-02
摘? 要? 新課改對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需在減輕青少年壓力的同時,幫助其養成健康運動的習慣,使每位青少年都能擁有強健的體魄面對未來學習和挑戰,而如何提升青少年體質健康已經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受信息技術影響,學生在休息時間更愿意選擇利用電子設備放松身心,加之學校與教師觀念上的差異,導致青少年并未提高對體質健康的關注度,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不強,影響學生體質的提升。為此,本文針對新課改理念下,影響青少年體質健康的因素進行研究,并分析提升學生體質健康的對策,望本文研究能夠對青少年綜合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 新課改? 青少年? 體質健康
一、前言
無論是農村還是城市青少年在發展過程中大多存在體質健康問題,如肥胖、近視、抵抗力差等,此類問題直接影響學生健康成長,導致學生無法以最好的狀態面對學習和生活。青少年體質健康不但關系到每個家庭生活,還是促進國家未來發展的重中之重。因此,新課改背景下強化青少年體質健康勢在必行。提升學生體質健康并非一蹴而就,必須根據學生成長特點和體質情況,對學生教學計劃進行調整,以增加學生運動意識為目標,強化學生身體素質,在貫徹新課改教育理念的同時,使每位學生都能以健康的體質參與學習和生活。
二、影響青少年體質健康的主要因素
(一)學校與教師因素
受以往教學理念影響,學校與教師忽略學生體質健康的重要性,家長也認為文化成績是決定學生未來成長的關鍵,這一理念不但違背新課改的初衷,也影響對學生體育教育的開展。雖然部分學校已經重視學生體質健康問題,并采取一系列措施為學生打造體育教學環境,希望學生在此過程中能夠實現體質上的提升。但學生受家長和教師影響,認為體育課程可有可無,更傾向于選擇學習其他學科,不利于體育教學活動的開展[1]。隨著新課改的出臺,無論是學校、教師還是家長,也出現觀念上的改變。但體育教學活動有限,課程基本圍繞跑步、籃球等內容來進行,教學模式過于單一,無法真正激發學生鍛煉欲望。另外,部分學校場地設施不足,缺少相對標準的田徑場,即使已經基于學生體質需求進行田徑場建設,也大多被用于籃球和足球教學過程中,影響學生鍛煉積極性。
(二)家長因素
青少年時期的學生大多圍繞家庭和學校處于兩點一線的生活,除教師和學校外,家長觀念和行為也會對學生體質健康造成一定影響?,F階段,大部分家長對體育運動的了解較少,也并不愿參與過多的體育鍛煉活動,又何談與學生共同進行體育鍛煉。家庭生活中缺少體育氛圍也是影響學生體質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隨著國民生活質量的提升,家長試圖從改善生活條件這一方面提高學生體質,但過高熱量的食物會增加學生脂肪,導致學生出現營養過剩的情況,而學生缺少健康的體育習慣,并不能完全消化此類事物,從而出現青少年體重逐年攀升現象。另外,信息技術的更新縮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在為學生提供更多學習方式的同時,也增加學生使用電子設備的時間,而長時間使用此類設備難免會對成長中的青少年造成視力方面的損害,增加學生近視率。
(三)社會與青少年因素
據資料調查,現階段超出一半以上的學生接觸過電子游戲,雖然適當的電子游戲能夠實現學生身心上的放松,緩解學生學習壓力,使學生能夠以更好的狀態參與學習。但不良的游戲習慣會直接影響青少年身體健康,如部分學生長時間使用電子設備,出現飲食不規律、用眼過度等情況,此類問題都會增加學生脊椎變形、過于肥胖的概率[2]。學生正處于成長過程中,身心發育尚未完全,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運動習慣能夠在促進學生體質健康的同時,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但如若未幫助學生形成體育意識,也并未引導其養成良好體育習慣,將對學生體質健康起到消極影響。雖然青少年處于成長階段,對體育運動的喜愛程度較強,但依然有部分學生體質較差,未養成體育習性不愿參與體育活動。加之,體育活動形式相對單一,無法激發學生的運動熱情。學生缺少體育意識,對自身體質健康了解的不足,影響體育運動活動的展開。
三、新課改背景下提升青少年體質健康的實施策略
(一)加大健康宣傳力度
為改變學校和教師的傳統教育理念,應提高教師與學校對體質健康的認識,加大健康思想和全民運動的宣傳,相應健康中國的號召,將提高強少年體質健康作為主要目標開展各項體育教育活動。學校也應充分落實體育設施建設,盡可能地獲得社會各界在青少年體育方面的支持,為學生提供更為多樣的體育運動活動,使健康意識能夠深入到學生生活和學習等各個方面,在強化學生體質的同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新課改背景下,強調體育教師的重要性,教師更應落實自身教育職責,搭建體育教育平臺,增強學校、家庭、學生之間的聯系,使不同環境下的多種群體都能秉持健康意識,助力學生體育運動活動的開展。每位青少年成長環境不同,這也導致其對體育健康認識方面存在一定差異。為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教師應盡可能打造趣味性體育教學氛圍,為學生營造體育運動的空間,提高學生體育鍛煉興趣,引導學生更為積極的參與到體育教學活動中[3]。提高學生體育健康意識,強化學生整體體質并非一蹴而就,因此,教師應以身作則,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因材施教,將體育思想落實到每位學生成長過程中,使每位學生都能感受到體育的魅力,并且真正參與到體育活動中,實現體質上的提升。
(二)明確家校合作內容
落實家校合作,開展體育教育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形成體育意識,使學生和家長都能認識到體質健康的重要性?;谇嗌倌瓿砷L階段所處的環境特點,家庭和學校是學生影響學生體質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家庭和學校在發展過程中存在溝通上的障礙,導致體育健康活動始終停滯不前。如部分學生雖然在校能夠按照教師組織的體育活動參與進行,但回到家中缺乏健康生活習性,只有家庭和學校在體質健康教育方面達成理念上的一致,才能真正為學生發展打好基礎。課堂中所涉及的體育教學和體育技巧需由教師來完成,其他生活方面所涉及的體育活動可由家長與學生共同進行。教師在這個過程中需對家長進行正確引導,改變家長傳統觀念,強化家長對學生體質方面的關注度,提高對健康教育方面的宣傳,使每位家長都能切實參與到體育活動中。為增加家長與學生間的互動,學校和教師可在校內定期舉辦體育活動,由家長與學生共同參與,增加學生的體育意識,使每位學生都能在多樣化體育活動中實現體質的提升。家校合作式教育離不開家長的支持,家長群體間也不乏存在較為優質的體育資源。學校應充分利用這一資源,完善家校體育合作,構建體育與學生間的橋梁,使每位學生都能在科學且規范的體育運動模式下,實現身心健康成長。如部分家長具有體育特長優勢,能夠為學生普及體育文化和相關知識,也能夠為學生提供體育交流機會。這一特點彌補學校在體育時間短缺、教師資源緊張以及體育設施亟待完善方面的不足,也一定程度上增加學生體育活動機會,使學生能夠在參與體育活動的同時,養成良好的體育意識,并在健康的體育運動習慣性,形成強壯體格,使學生更好地面對未來生活和學習。
(三)打造健康生活方式
目前,過度依賴電子設備、身體活動水平不足已經成為青少年成長的常態,而這種情況影響學生健康成長,并且青少年骨骼尚未發育完全,不良的生活習性也限制青少年骨骼生長,此種問題所帶來的消極影響將會持續到學生中年或是老年階段。為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生活習性,強化學生體質,減少傳染性疾病對學生身體上的損害,需根據學生目前的身體情況和學習狀態為其設計個性化健康課程。為提高學生對體育運動的重視程度,可定期為學生傳授健康生活和行為方式相關內容,普及學生疾病防控知識,關注學生的身心發展情況,在尊重學生成長特點的同時,強化學生健康意識,使每位學生都能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為切實掌握學生每個成長階段的身體狀態,需對學生身體情況進行定期檢查,減少流行性病害出現的概率[4]。除提高對學生身體情況的關注外,還要了解學生日常飲食,加大營養健康教育,明確學生高糖類物質對身體發育的影響,避免學生過于依賴高糖或是高鹽類食品,保證學生能夠養成正確飲食習慣。為倡導全面健身理念,使每位學生都能被體育運動所吸引,教師和家長應強強聯合,以更為有趣的體育鍛煉方式帶領學生共同運動。學生之所以對電子設備產生依賴的主要原因在于學習壓力過大并且電子游戲形式較多。針對此情況,教師和家長應結合學生對體育的興趣程度,開展更為多樣的體育活動,教師可在學校定期開展體育比賽,家長也應增加與學生共同運動的頻率,提高學生對體育運動的關注度,使學生在運動過程中感受到快樂。新課改的出臺標志青少年教育進入新時期,因此,教師應與家長之間增加溝通,減少學生在校和在家的學習壓力,使學生能夠有更多的時間和機會參與體育運動。
四、結語
總之,青少年迫于學習壓力,長期久坐缺少體育方面鍛煉。加之,學生在體育意識上的不足,影響體育教學活動的開展,也限制學生健康成長。新課改的出現改變了以往學校和教師傳統教育理念,強調學生體質健康的重要性。為落實全面運動思想,為學生構建更為強健的身體素質,教師應加大對于體育健康教育的宣傳,提高學生體育意識,以更為多樣的教學活動,強化學生體育熱情,使學生養成正確體育習慣,從而實現身體素質的提升。另外,還需增加與家校合作,提高學生與家長間的體育互動,基于學生身體情況打造更適于其成長的健康生活方式,使每位學生都能在健康生活環境下實現階段性成長。
參考文獻:
[1]范榮昌,袁曉陽.多元驅動下提升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的干預性措施研究[J].尚舞,2021(21):109-111.
[2]燕凌,胡惠平,趙茜.家校合作,提升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J].福建教育,2021(36):7-10.
[3]牛建軍,李晨,張超,王楓林.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的邏輯起點、緣由及實施路徑[J].湖北體育科技,2021,40(08):670-674.
[4]任鵬博,張健,李婷文,蔡峰.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的困境及優化路徑——基于“健康中國”的視域[J].廣東技術師范大學學報,2021,42(03):9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