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中星
摘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現代流通體系是國家的戰略任務。當前,江蘇正處于新江蘇建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取得新突破的關鍵階段,江蘇推進現代流通體系建設,不僅是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賦予江蘇“兩爭一前列”使命和服務新發展格局的必然要求,也是江蘇“一中心一樞紐一基地”戰略的必然選擇。建設現代流通體系,要在充分認識“十四五”江蘇加快推進現代流通體系建設的緊迫性的基礎上,精準理解現代流通體系的概念和內涵,高起點編制現代流通體系建設規劃,創新現代流通體系建設體制機制環境,大力開展人才隊伍建設,使推進現代流通體系建設成為江蘇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抓手。
關鍵詞:江蘇;現代流通體系;建設
現代流通體系建設和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問題是事關我國現階段經濟發展的重要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八次會議上指出,“流通體系在國民經濟中發揮著基礎性作用,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把建設現代流通體系作為一項重要戰略任務來抓”。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明確了建設現代流通體系的國家戰略任務,為統籌推進現代流通體系建設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流通是經濟循環的“大動脈”,流通是否暢通事關經濟循環是否暢通,其基礎性、先導性和戰略性地位不言而喻。當前,雖然經濟形勢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但是所面臨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因素依然較多。在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建設現代流通體系是統籌考慮我國經濟運行短期應對和中長期發展,在戰略上布好局、在關鍵處落好子的重要而關鍵一步,江蘇應緊抓“十四五”歷史性機遇,在改革創新率先建設現代流通體系上爭當表率,在服務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上爭做示范,為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新的強勁動力,在奮力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上走在前列。
一、充分認識江蘇加快推進現代流通體系建設的重要意義
首先,加快推進現代流通體系建設是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賦予江蘇兩爭一前列新使命和服務新發展格局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江蘇時對江蘇發展提出殷切希望,賦予了江蘇 “兩爭一前列”的新的歷史使命。“兩爭一前列”不僅是總書記對江蘇提出的最新定位,也是新江蘇建設的戰略布局擔當,為江蘇省邁上更高層次的發展階段進一步指明了前進方向。“十四五”時期是江蘇省處于深入推進“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和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取得新突破的關鍵階段,也是江蘇經濟社會發展邁入新階段,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的關鍵五年。循環的本質就是互聯互通、通達通暢,現代流通體系不僅是國內大循環的基礎性構架,而且是國內國際雙循環暢通、對接國內國際市場的通道,要真正形成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建設高效的現代流通體系是必然要求。新時代要求新擔當,新時代需要新作為,建設現代流通體系是江蘇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賦予江蘇“兩爭一前列”使命,是貫徹落實國家新時期發展大局的重要舉措,是勇當推動率先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拓路先鋒,是加快經濟轉型升級實現跨越發展的主動當擔。
另一方面,建設現代流通體系是落實江蘇省委省政府“一中心一樞紐一基地”戰略的必然選擇。江蘇婁勤儉明確指出“十四五”時期江蘇要加快建設“一中心一基地一樞紐”,不僅要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而且要建成具有世界聚合力的雙向開放樞紐。“具有世界聚合力的雙向開放樞紐”的新目標的提出,突出了“十四五”時期江蘇在服務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上爭做示范,在更高起點上持之以恒推進、不斷提升水平的決心和信心。更加突出創新核心地位、充分發揮江蘇產業優勢、探索構建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是“一中心一基地一樞紐”戰略的內在要求。現代流通體系是國內外市場對接的紐帶和橋梁,對先進技術、商品、服務、資金具有突出的吸納能力,有利于促進具有制造業優勢的江蘇企業進行產業細分,穩定因疫情和國際國內不穩定因素沖擊造成的產業鏈供應鏈波動,從而有效地提升江蘇制造強省的優勢地位,抓緊機遇向產業鏈供應鏈前后端延伸,促進全省產業提檔升級,提升全球競爭優勢,構建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二、充分認識江蘇加快推進現代流通體系建設的緊迫性
經過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發展,江蘇省流通業成效明顯,多元化、多樣化、多層次的流通體系為“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但同時,江蘇省流通業發展存在不少短板,流通服務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能力有欠缺,流通體系的現代化水平不高,物流體系效率低、成本高,標準體系欠缺等問題較為突出,對接全球的流通供應鏈服務能力不強,制約了江蘇省經濟高質量發展,亟待轉型升級創新發展。當前,“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邁入新階段,高質量發展亟待取得新突破,走在前列的時代使命亟待踐行,創新驅動和制造強省建設是“十四五”江蘇省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兩大戰略抓手。流通與生產、分配和消費共同構成國民經濟循環系統,是社會化大生產過程的重要一環,在提高經濟運行效率、實現創新驅動方面發揮著基礎性作用。建設現代流通體系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要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成果,運用科技手段,發揮創新引領作用,推進流通數智化改造和跨界融合,在更大范圍把生產和消費聯系起來,提升流通效率,推動分工深化、技術創新、產業升級。面對稍縱即逝的歷史發展機遇,以加快建設現代流通體系為抓手,服務“十四五”江蘇發展大局迫在眉睫。
三、精準理解現代流通體系的概念和內涵
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八次會議從加快完善國內統一大市場、建設現代綜合運輸體系、現代商貿流通體系等方面對現代流通體系的內涵進行了具體闡述。從相關的具體闡述中可以看出,中央部署的現代流通體系不僅包括物流體系、交通運輸體系、商貿流通體系,而且包括營商環境、金融體系等,中央所提出的現代流通的概念是對傳統的狹義的流通概念進行了擴充延伸之后,而衍生出的更為廣義的、內涵更加豐富的現代流通概念。新發展階段,對于現代流通體系的理解,應該是面向全世界市場的開放流通體系,既包括有形要素,也包括無形要素的全要素流通體系,商品、資金、人才、科技、數據、文化等要素都涵蓋其中,是基于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以各種新業態新模式呈現出的流通系統,以數字化、智能化、平臺化、共享化、生態化為發展趨勢和方向,包括但不僅限于現代綜合運輸體系、現代商貿流通體系、社會信用體系、金融基礎支撐體系、現代物流體系等。
四、高起點編制江蘇現代流通體系建設規劃
“十四五”是重要戰略機遇期,挑戰與危機并存,要主動求變、精準施策,牢牢掌握經濟社會發展主動權,在危機中謀生機、于變局中謀突破。要深刻理解和把握編制江蘇現代流通體系建設規劃的重要意義,按照“十四五”江蘇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要求,建立短期發展與中長期應對相結合的戰略機制,進行中長期規劃與高起點謀劃,加快推動江蘇現代流通體系轉型升級。一是剖析江蘇流通業的現狀,找準問題和堵點,研究影響流通效率的關鍵因素,分析現代流通業的發展趨勢,研究提升流通效率的對策建議。二是推動現代流通業開放合作。加強跨區域合作、長三角一體化建設,找準江蘇的戰略定位,處理好江蘇與上海的關系。三是牢牢把握創新驅動、功能融合、產業支撐、市場導向、生態發展的原則,加快發展樞紐經濟、頭部經濟,將綜合樞紐優勢轉化為轉型發展優勢和產業競爭優勢,提升現代流通產業區域服務功能。四是強化建設現代流通體系工作組織保障,要成立由省主要領導掛帥的領導小組,統籌協調和全力推進“十四五”江蘇現代流通體系建設工作。
五、創新現代流通體系建設體制機制環境
一是要探索建立大流通多部門共管機制。成立現代流通體系建設領導小組,通過部門、行業、領域協調,對相關的流通資源要素進行整合和優化,提升工作效率和社會效益。二是要創新監管方式。現代流通體系建設領導小組要充分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新型科技手段,進行數字化、網格化監管。通過從上而下的組織體系架構,開展對不同部門、不同行業、不同領域的協作共管,探索針對流通領域新模式、新業態等的跨部門協同監管方式方法。三是要建立健全相對統一的流通標準體系。針對目前流通領域不同主體的各類標準不統一的問題,由政府出面對相關的標準體系進行全部梳理和深入研究,針對社會各界反映的掣肘流通效率等關鍵問題,以及企業在運營過程中遇到的因各物流主體包裝規格不一致造成的人力財力浪費嚴重等問題,借鑒歐美等先進國家的物流發展經驗,有針對性地進行智能化改造,推行實施統一標準,并確保統一標準在物流中心建設、資質認證、質量檢測、執法監督等行政環節的全面應用。提升政府治理精細化程度,對于物流運營時間、路線等實行差異化、分類管控。四是要創新政府財政資金投入方式。建立投入導向型預算管理制度,建立政府引導、社會投入的信息化投融資機制,加強對流通基礎設施建設的財政和專項建設資金投入力度,拓寬金融資本支持渠道。
六、大力開展人才隊伍建設
一是要出臺江蘇省現代流通體系建設人才支持政策,創新人才引進政策和管理方式。靈活人才標準,著力破除人才引進、使用、評價、流動、激勵等方面的體制機制壁壘,實行針對性強、 開放性強、包容性強、靈活性強的積極、有效的人才政策。堅持市場化導向,突出“高精尖缺”,加大國際一流人才和科研團隊的引進力度,特別是具有全球視野和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二是完善人才培養體系,加強校企協同培養、深入推進產教融合,適時開展各級干部和技術人員現代流通體系相關主題培訓工作,增進共識,為現代流通體系建設提供堅強的人才智力支撐。大力發展現代流通業職業培訓,課程設置應更符合現代流通體系發展需要,緊跟流通新模式、新業態發展趨勢,實現人才隊伍統籌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戰略與發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