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婧 劉茹
摘要:文章以新疆14個地州市2009~2018年的數據為基礎,建立了新疆旅游發展效益評價指標體系,并從旅游區位的角度出發,分析區位因素與旅游發展效益的關系。研究結果表明,旅游發展的社會經濟效益會受到旅游的資源區位、交通區位、社會經濟區位的影響,其中社會經濟區位對旅游的社會經濟效益最為顯著。旅游的資源區位、交通區位、社會經濟區位也會影響旅游地的生態效益,且交通區位與旅游生態效益的關系呈負相關關系。為促進新疆旅游健康、可持續發展,需要加強精品景區建設,推動區域旅游一體化,提高旅游地的可進入性,加強旅游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注重可持續發展,做到旅游開發與保護相結合。
關鍵詞:旅游區位;新疆地區;效益評價;因子分析;相關性分析
在國內,有關旅游學的區位研究起步較晚。北京師范大學盧云亭是我國旅游區位理論研究的第一人。隨著研究進程的發展,旅游區位理論得到了極大的豐富。而目前對旅游效益的評價方式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通過對旅游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三部分進行評價;另一種是對旅游的直接效益和間接效益進行評價。其中直接效益通常是指經濟效益,間接效益則是指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不過大部分對旅游效益評價的研究主要是從經濟、社會、生態三個方面進行,或者是選其中一個方面進行深入研究。關于旅游經濟效益的研究最早是由博迪奧于1899年提出的。對于旅游經濟效益的研究主要運用的方法,包括旅游乘數、投入產出模型、灰色關聯分析等。關于旅游社會效益的研究多集中在對文化旅游資源的研究上。關于旅游的生態效益,程道品從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三個方面構建了生態旅游區評價指標體系。
綜合以上研究,可以發現大部分的研究都是將旅游區位的研究和旅游效益的研究分開,或者是選取旅游區位中的一個因素,分析其與旅游經濟發展的關系。很少有基于多個區位因素來分析旅游發展效益的研究。于是本文選取新疆14個地州市為研究對象,分析資源區位、交通區位和社會經濟區位對新疆旅游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以及生態效益的影響。
一、數據來源和研究方法
(一)數據來源
本文各項統計指標數據主要來自于2010~2019年的《新疆統計年鑒》,新疆各地州市2009~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和新疆各地州市的統計年鑒,新疆旅游局官方網站等公布的統計數據。
(二)研究方法
因子分析法是通過降維簡化數據結構的方法,將多個指標轉標為少量綜合變量(即主成分),而初始變量的一大半信息都能被每個綜合變量反映,并且所含的信息互不相關。該方法的基本思想是依據相關性對初始變量進行分組,將相關性高的分為一組,從而歸納出能夠調表初始變量的公因子。
二、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
(一)評價指標的選取
為保證評價結果的科學性、客觀性、合理性,并力求較為完善、全面地反映新疆各地、州、市的旅游發展效益。本文選取新疆維吾爾自治區14個地州市2009~2018年的數據為樣本,選取了能反映新疆旅游發展效益的9個統計指標,分別標記為第三產業增加值X1,國際旅游收入X2,國內旅游收入X3,旅游從業人員占就業人員比重X4,在校學生數X5,住宿餐飲從業人員人數X6,建成區綠化覆蓋率X7,人均公園綠地面積X8,空氣質量優良天數X9。
(二)因子分析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對因子進行提取,依據因子特征值大于1的原則提取出兩個主成分,結果可以看出,2個公因子累計貢獻率接近80%。這說明,提取出的主成分基本能夠反映絕大多數評價指標的信息。為了簡化因子的結構,本文采用最大方差法對因子進行了旋轉,經過3次迭代收斂,處理得出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結果可以看出,變量X1、X2、X3、X4、X5、X6第一公因子上具有較大的載荷,公因子F1主要映的是新疆旅游發展所帶來的經濟社會效益。變量X7、X8、X9在第二個公因子上具有較大的載荷,公因子F2主要反映的是新疆旅游發展所帶來的生態效益。綜上,2個公因子概括出9個指標的含義和特征。
在新疆14個地州市新疆旅游發展效益評價指標的第一個公共因子F1(即代表當地的社會經濟效益情況)上,烏魯木齊市排名第一,公共因子得分達229.22,認為在新疆14個地州市中,烏魯木齊市的旅游經濟效益最佳。此外,除烏魯木齊市、伊犁、昌吉外,其余地區的社會經濟效益公共因子得分低于平均值39.96,說明其他幾個地區,旅游發展相對滯后,需要當地政府加大對旅游的投入與開發,旅游對當地經濟推動作用不明顯。
在新疆14個地州市旅游發展效益評價指標的第二個公共因子F2(即代表當地的社會效益情況)上,阿勒泰地區排名第一,公共因子得分達194.17,說明塔城地區在社會效益方面相比其他地區有明顯優勢。巴州、克州、阿克蘇、喀什、和田的公共因子得分值均低于平均值143.57,說明這5個地區在生態保護方面還有待進一步提升,從而全面提高當地的旅游生態效益。
(三)相關性分析
1. 旅游區位因素與旅游效益的相關性分析
運用SPSS軟件進行相關性分析,對新疆14地州市2009~2018年的旅游資源廣度、旅游資源深度、旅游資源豐度、客運量、客運周轉量、人口密度、人均GDP、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與各地州市的旅游的社會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Pearson 相關系數進行計算,計算結果可以看出,旅游資源廣度、旅游資源豐度與社會經濟效益的相關性以及客運周轉量、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與生態效益的相關系數都大于0.05,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表明它們之間的相關性不顯著。旅游資源深度、客運量、客運周轉量、人口密度、人均GDP、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與社會經濟效益的顯著性檢驗值均小于0.05,說明新疆14個地州市的旅游資源深度、客運量、客運周轉量、人口密度、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與社會經濟效益存在相關性。旅游資源廣度、旅游資源深度、旅游資源豐度、客運量、人口密度、人均GDP與生態效益的顯著性均小于0.05,說明新疆14個地州市的旅游資源廣度、旅游資源深度、旅游資源豐度、客運量、人口密度、人均GDP與生態效益存在相關性。
2. 結果分析
(1)旅游區位與旅游的社會經濟效益的關系。旅游的社會經濟效益與旅游資源區位的代理變量(資源深度)存在正相關性,但相關性較弱,間接表明旅游資源優勢度會影響旅游的社會經濟效益。烏魯木齊、伊犁州直屬縣市、喀什的社會經濟效益在4個地州市都遙遙領先,與其旅游資源的豐度密切相關。
旅游的社會經濟效益與旅游交通區位的代理變量(客運量、客運周轉量)存在正相關性,其中客運周轉量與社會經濟效益存在很強的正相關性,表明旅游地的通達度對旅游社會經濟的重要性。
旅游的社會經濟效益與社會經濟區位的代理變量(人口密度、人均GDP、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存在相關性,但其與人口密度呈較弱的負相關性,與人均GDP的相關性較弱,與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相關性較強,表明旅游地的社會經濟水平是影響旅游效益的重要因素。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從旅游目的地的供給能力和客源地的需求能力兩方面推動旅游地的發展區域的經濟水平與旅游業的發展緊密相關。經濟實力越強,配套的基礎設施越完善,旅游接待力越強,游客的滿意度越高。
(2)旅游區位與旅游的生態效益的關系。旅游的生態效益與旅游資源的區位代理變量(資源廣度、資源深度、資源豐度)存在較弱的正相關性,間接的表明旅游資源會影響旅游地的生態效益。阿勒泰其旅游資源品質較高,其旅游生態環境效益也較好,說明其旅游資源區位和生態環境效益呈正相關。通過查閱資料可以發現,阿勒泰地區本身擁有的自然資源豐富,綠化覆蓋率和綠地面積都比較高,同時開發的過程中注重對于資源的保護,因此生態環境效益好。
旅游的生態效益與旅游交通的區位代理變量(客運量)存在較弱的負相關性。交通運輸業的發展給旅游地的生態環境也帶來了不利的影響。交通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交通道路的建設會破壞當地的植被,從而造成水土流失等生態問題。同時,交通車輛尾氣的排放也會對旅游地造成空氣污染和聲污染等環境問題。
旅游的生態效益與旅游社會經濟區位的代理變量(人口密度、人均GDP)存在相關性,其中,其與人口密度呈中度負相關。一個地區的資源是有限的,而人口的不斷增加,對資源的需求增加,農業、工業、生活等資源的污染和浪費,造成資源的巨大壓力。其次,環保意識的缺乏,都會造成對生態環境的破壞。
三、新疆旅游發展建議
(一)加強精品景區建設
新疆各個地區旅游資源眾多,但不能沒有重點,同時開發。必須根據各自地區的資金狀況,選擇開發價值高的旅游資源重點開發,使其能盡快形成旅游效益,帶動其他旅游資源的開發。加強對精品景區的建設,提高景區級別,增強旅游地的吸引力。合理組合資源,聯合開發,提高旅游產品的競爭力。
(二)推動區域旅游一體化
推動區域旅游發展一體化,可以解決各地區旅游資源分布不均的問題,同時還可以實現旅游資源的互補,提升區域經濟的競爭能力,實現經濟利益的最大化。因而各地區應該打破地域分割,實現資源、信息、交通、服務等的互通,交流和分享,形成一個利益共同體。
(三)改善交通狀況,提高旅游地的可進入性
旅游交通是影響旅游發展效益的重要因素,是連接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的紐帶。游客往來的交通條件越便利,該地的可進入性就越高。新疆深居大陸內部,位置偏遠,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并不完善,使得其旅游資源的吸引力不能得到有效發揮。一個地區旅游交通狀況對旅游業的直接影響就是旅游的時間成本。影響游客的旅游體驗,造成對景區的負面評價,從而影響景區旅游業的發展。為了更好地發展新疆的旅游業,必須加強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改善交通狀況,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推動新疆旅游業更好的發展。
(四)注重可持續發展,做到旅游開發與保護相結合
旅游地生態環境的好壞將對旅游環境效益產生直接影響,所以要提高新疆的生態環境效益,就要在生態環境方面有所突破。在生態環境建設中,做好植樹造林工程,并對環境污染嚴重的企業進行整改或者關閉。在開發的過程中也要做好景區的生態保護,不能片面追求經濟效益,要將可持續發展理念融入旅游景區的開發經營中。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實現資源、環境承載力與社會經濟相協調。
參考文獻:
[1]盧云亭.現代旅游地理學[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7:28-38.
[2]宋增文.基于投入產出模型的中國旅游業產業關聯度研究[J].旅游科學,2007(02):7-12+78.
[3]曾國軍,蔡建東.中國旅游產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研究[J].旅游學刊,2012,27(05):23-31.
[4]李日曼,甘永萍,吳娟.廣州市旅游經濟效益分析[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5,31(05):638-640.
[5]田敏,崔榕.湘西民族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理論思考[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02):31-34.
[6]程道品,何平,張合平.生態旅游區績效評價及模型構建——龍省生態旅游區案例研究[D].長沙: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03.
(作者單位:新疆大學旅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