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好
2021年秋季開學,“雙減”工作全面推進,教育部統籌部署義務教育階段實施“5+2”課后服務模式。課后服務作為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答疑解惑,也為實施素質教育創造了條件,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陣地。經過半年多的全面推動,各中小學校積極探索,全力實施,取得了顯著成效。然而,隨著課后服務的深入開展,學生、家長以及社會對課后服務的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亟需提高標準,嚴格要求,開放思路,改進工作,以優質的服務,促進每一個學生健康成長。
一是服務內容力求多元。在每天兩個小時的課后服務時間里,中小學校大多采取“作業輔導+課后活動”的模式。第一個時段是作業輔導,學生當日功課當日清,不將疑問帶回家,這是“減負”之后教學質量的有效保障;第二個時段則組織學生參加體育鍛煉、藝體活動、素質訓練,全面落實素質教育。一些學校受教育理念、師資水平、校園環境等方面的影響,課后服務內容過于單一,偏重于作業輔導,甚至無視規定,利用課后服務時間授新課,學生負擔不減反升。因此,中小學校應全面深化課后服務內涵,轉變育人觀念,重視課后服務在立德樹人過程中的重要地位,把學生放在第一位,尊重學生個性,正視學生差異,盡可能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適切的教育。
二是教學空間更加開放。課后服務作為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陣地,具有開放性與自主性。學校與教師應帶領學生從封閉的校園環境中走出去,走向田野、社區、工廠,給學生提供更加開放的發展空間,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增長見識、獲得幸福。城區學校可以充分發揮家長的資源優勢,拓展教育空間,組織學生進工廠、走軍營、入社區、到博物館,開展社會調查,實施開放性教學;鄉村學校可以充分利用鄉土資源,組織學生開展勞動實踐、科學探索,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三是服務主體積極協同。教育涉及千家萬戶,學校、家庭、社會各有優勢,課后服務需要挖掘各方潛力,凝聚各方力量,實現協同育人。學校可將青少年宮、青少年活動中心、婦女兒童活動中心、科技館、社區活動中心等有資質、有資源的社會組織和專業服務機構納入課后服務供給體系,壯大課后服務的服務主體,豐富課后服務的內涵,發揮課后服務的最大效益,給學生多樣選擇,通過多元主體的參與,形成良性競爭機制,全面提高課后服務的質量。
四是教育管理充分賦能。在經歷了前期教育行政推動階段,課后服務從無到有,逐步全面覆蓋。提升課后服務的質量關鍵在于學校,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要充分放權賦能,給學校更多的自主權,在資金投入、師資力量、部門協調上給予支持,對于課后服務的課程設計、教學安排、活動組織不作統一要求,使學校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同時,要尊重學校之間的差異,幫助學校結合實際,制訂接地氣、受歡迎、高質量的課后服務方案,使學生喜愛、家長認可、社會滿意。
(責任編輯:趙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