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巧蓮
【摘要】中國新發展故事是中國新發展理念與實踐相融通的光輝結晶,是中國脫貧攻堅勝利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成果。對外傳播中國新發展故事具有為世界減貧事業貢獻公共知識產品、推動構建新發展國際話語體系的重大意義。在國際語境中講好中國新發展故事,需要進一步厘清傳播理路和增強實效性,不斷拓寬敘事空間、彌補認知鴻溝,構建多主體、多維度的對外傳播體系,加強國家翻譯傳播能力建設和國際平臺合作。
【關鍵詞】新發展理念;中國故事;減貧;國際傳播;話語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中國經過長期的努力奮斗,已經消除了絕對貧困,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中國在減貧和發展實踐中探索形成的發展思想、理念和實際行動,為全世界提供了可借鑒的“中國版本”。然而,我們也清醒地意識到,盡管中國為全球減貧事業和人類發展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中國減貧實踐與思想的解釋力、傳播力、影響力仍需加強[1]。隨著中國的新發展,西方國家為轉移國內矛盾對中國發起了輿論戰,歪曲和抹黑中國的成就,中國在國際傳播方面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在國際傳播中把握好中國減貧和發展的敘事理路及其話語體系,是中國目前對外傳播所面臨的重要命題和使命。加強中國新發展理念與實踐成果的國際傳播,對外講好中國減貧、后減貧時代貧困治理和高質量發展故事意義重大,必須進一步厘清敘事理路和傳播策略,在提升實效性上下大功夫。
一、中國新發展故事對外傳播的國際意義
(一)為世界貢獻減貧公共知識產品
改革開放以來,按照現行貧困標準計算,中國7.7億農村貧困人口擺脫貧困;按照世界銀行國際貧困標準,中國減貧人口占同期全球減貧人口的70%以上。中國消除絕對貧困是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成就。隨著中國的減貧實踐和探索的不斷深入,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逐步清晰,形成了新發展理論,并用于指導減貧實踐和發展。以新發展理論視角統領和整合碎片化、地方性、臨時性的貧困治理方案、做法和經驗,并賦予概念、判斷、歸納和論證,從而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和全人類可復制、可推廣、可借鑒的公共知識產品。從這個角度來講,講述新發展故事以及故事背后的智慧和理念具有傳播公共知識的價值。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公共知識是題中應有之義。中國政府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于2005年共同成立了中國國際扶貧中心,為許多發展中國家政府官員提供了減貧培訓。通過南南合作知識共享和技術交流全球性平臺,中國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了切實的貢獻。
(二)推動構建新發展國際話語體系
第一,新發展的概念、范疇和表述既體現中國創新的發展思想和理論,同時又融通國際敘事體系,有利于國際話語體系的構建和話語權的建立。新發展理念與聯合國的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和“歐盟2020戰略”有機銜接,與全球治理議題設置匹配度高,與發展中國家消除極端貧困、發達國家治理相對貧困的實踐皆有契合。當前,中國已成為世界上重要的對外援助國,在構建“新”發展知識的話語體系中應發揮更大的作用。目前興起于西方發達國家的“發展”研究越來越聚焦到對外援助的狹隘領域,使得學術話語體系中“發展”這一概念與“援助”重疊,發展知識面臨危機,對于多元發展知識的呼聲越來越強。[2]中國的“新”發展知識來源于主動發展、大膽創新、平等共享的發展實踐,突破了基于“援助”的發展論及其附帶的新自由主義話語體系的束縛,中國的“新”發展知識話語體系以一種平等對話的態度對待發展援助,而不是西方俯視的姿態,彰顯了中國“和合”價值觀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明觀,豐富和創新了發展知識和發展話語體系。
第二,新發展理念結合了當前中國現實和世界背景所形成的發展觀點,體現了全人類的共同價值觀。當前,全球化、城市化帶來的生態惡化、貧富兩極化、氣候變化等問題是21世紀全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已成為國際共識。減貧和發展的中國方案其核心動力是人類不斷實現自我、創造美好未來的愿望和追求,因此,講中國新發展故事弘揚了跨越時空、跨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3],更容易激發受眾的共鳴和共情。
第三,未來相當長的時間里,相對于消除絕對貧困的扶貧故事而言,更加廣譜的新發展故事將持續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對很多發達國家而言,他們早已擺脫了絕對貧困,農村貧困人口幾乎不存在,盡管他們承認中國消除絕對貧困的努力和成績值得肯定,但消除絕對貧困并非政府議題和普通民眾的關注點。中國消除了極端貧困,接下來將進入后扶貧時代,這是減少多維貧困、弱勢群體貧困和相對貧困的關鍵時期,也是高質量發展的新時期,關注的重點是如何解決“不均衡”問題、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即在環境保護、經濟發展和社會福利保障之間達成平衡,旨在實現更高水平的社會公平正義和生態自然和諧。相對貧困和多維貧困是多數國家和城市更為關心的社會話題,更易引起國外媒體和受眾的關注與傳播。
二、講好中國新發展故事需要“四個著力”
中國實踐要成功轉化為全球公共知識產品和大眾歡迎的傳播產品無疑需要融通中外的話語體系,將中國敘事和國際認同有機融合,同時需要“四個著力”。
(一)著力拓寬敘事空間以彌補受眾認知鴻溝
由于文化與政治制度的不同,中國與西方國家在發展問題上存在認知差異。以中國扶貧經驗分享為例,政府主導是決定性因素,因此在知識分享的過程中不可避免會涉及制度優勢這個話題,但當代西方國家的政府公信力普遍下降,造成政府信任危機非常普遍,西方讀者對政府多抱有警惕和戒備的態度。因此,在新發展敘事時我們要充分利用新發展理念的多種維度,即“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豐富內涵,這些維度增強了故事的兼容性和廣譜性,賦予扶貧故事更寬廣的敘事空間,如“共享”包含網絡共享、數據共享、社會財富共享、生態共享等多個層次,從而在講述新發展故事時不必拘泥于政府扶貧的單一套路,避免認知鴻溝帶來的偏見和誤解。
每一個追求中國夢的人都有自己的新發展故事,挖掘和呈現這些真實、鮮活、代表中國精神的故事素材有助于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新形象。新發展故事大到國家小到個人、生動鮮活、取之不竭。內容上,可以講經濟上的減貧,也可以講教育、醫療、科技等方面多維貧困的治理。視角上,可以聚焦脫貧干部、支教大學生、創業人員、農村婦女等普通大眾。因為他們的故事真實鮮活、親切厚重,在國際語境下同樣具有感召力。
(二)著力構建多元傳播主體和多樣化傳播策略以拉近與受眾的距離
傳播中國新發展故事需要各方參與、各司其職。國家媒體、地方媒體、智庫等公共外交平臺應準確定位、團結協作,同時,政府官員、專家學者、在華外國友人、普通民眾也應積極發聲。傳播媒介上,除了傳統的電視廣播報紙之外,要借助海外社交網絡媒體平臺、主流視頻等傳播力量,以高質量、微故事、新媒體方式講述一個個鮮活個體的發展故事,向世界展現謀發展、求創新、愛和平的中國形象。
目前國際傳播西強我弱,在這種大背景下,我們的對外傳播需格外下功夫,應該采用剛柔結合、對話溝通的策略。一方面,要用中國理論中國概念主動設置話題、積極構建話語體系;另一方面,敘事方式需讓更多國外受眾聽得懂、聽得進、聽得明白。例如,2021年4月6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的《人類減貧的中國實踐》白皮書不僅用詳實的數據記錄了中國的減貧成就,而且從理論視角闡述了中國消除絕對貧困的探索和道路。這是中國政府主動設置話題、構建減貧話語體系的體現,是剛性傳播的成功案例。而同年的脫貧攻堅史詩巨作《山海情》在國內備受熱捧,該電視劇譯成多國語言在海外播映也同樣廣受歡迎,這是柔性傳播的成功案例。剛柔結合的傳播策略意味著在敘事構建上要陳情與說理并重,根據不同的受眾各有側重。
同時,對外傳播中國新發展故事需要了解對象國的政治、文化與歷史,尊重對象國的宗教和習俗,要以平等的姿態去聆聽和了解他們的需求,提倡“美人之美,美美與共”。中國的“精準扶貧”更需要差異化、分眾化的“精準傳播”,例如,在中國扶貧經驗中有效的政府捐助在某些社會捐助非常強大的國家未必奏效。因此,需要了解和尊重異域文化,傾聽他們的聲音,否則自己的聲音也傳不出去。例如,習近平在希臘訪問時曾多次引用希臘哲學家和文學家的名言,在出訪英國時演講中特意提到英國紅茶,這些都拉近了與當地聽眾的距離。
(三)著力國家翻譯傳播能力建設以夯實內功
對外傳播中國新發展故事首先面臨的是語言問題,漢語雖是聯合國官方語言之一,也是使用人口最多的語言,但并不是國際機構的工作語言,也不是國際通用的語言。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在國際語境中講好中國故事的使命和任務必須依賴中國人自己。一方面,由于政治制度、意識形態、歷史文化等原因,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不愿看到社會主義中國走到世界舞臺的中央發揮領導作用。另一方面,長期占據國際話語權的西方媒體、智庫、專家、學者、科學家等對中國國情和文化并不了解,甚至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媒體受眾也依賴于BBC和CNN這些西方媒體了解中國。因此,對外傳播將很大程度上依賴跨語言跨文化的翻譯,傳播能力建設與國家翻譯能力建設相輔相成。
國家翻譯能力是基于國家翻譯實踐,以國家為主體或目的,指涉國家翻譯規劃、教育、實踐、技術和國家翻譯傳播等綜合復雜的國家翻譯行為能力;其中,國家翻譯傳播是國家翻譯能力建構的現實旨歸[4]。長期以來,翻譯和傳播作為高等院校的兩個獨立學科,人才培養各自為政,因此中國缺乏既懂翻譯又懂傳播的復合型人才。中國的對外傳播肩負著在國際上樹立國家形象、提高中國對外話語權的光榮使命,需格外注重受眾期待和傳播效果,因此,對外傳播視角下的翻譯應首先忠實于傳播目的,忠實于國家形象的構建,而非文字的忠實。傳統的翻譯理念過于關注語言層面的對等和譯員個體能力的培養,忽略了傳播效果和國家翻譯能力建設。國家翻譯能力的建構應圍繞國家翻譯傳播的中心議題,將跨語言跨文化跨模態的翻譯和對外傳播效果有機結合。同樣的發展故事在不同國家傳播時可以進行編譯、譯寫和創譯,出版和發行成小說、繪本、漫畫、動畫、影視、游戲等不同版本。對外話語的創造力、感召力、公信力離不開對國外文化的深刻理解以及出色的翻譯傳播能力。
(四)著力國際平臺合作以借船出海
中國的新發展故事同樣應借助聯合國等國際機構的經驗分享平臺和國際論壇進行傳播。第一,作為全球公共知識產品,中國的減貧實踐和經驗為人類發展提供了參考和借鑒,國際社會是歡迎的。2019年第二屆進博會期間,中國商務部和聯合國駐華系統聯合發布《回顧與展望——中國與聯合國減貧合作四十年案例集》,向國際社會分享中國發展經驗與故事。2021年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和聯合國經濟與社會事務部等機構聯合主辦可持續發展論壇,吸引了來自26個國際組織的近500名嘉賓參加。
第二,企業和企業家應在國際舞臺上發揮更大作用。例如,在世界經濟論壇、新領軍人物年會、世界創新大會、中非企業家大會、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等國際論壇上,中國企業家的發言往往引起國外媒體的廣泛報道。他們從自身的實踐出發,講述中國這四十多年翻天覆地的變化,講述在社會大變遷中出現的挑戰和機遇,以及他們如何克服這些困難、如何創新、如何回報社會等,這些真實的故事展示了豐富多彩、生動立體的中國形象。
第三,我們應關注和引用一些能客觀評價中國發展的海外專家的思想和觀點,例如,新加坡學者馬凱碩所著《中國的選擇:中美博弈與戰略抉擇》,通過對比中西文明,講述了中國發展道路的選擇,可供我們參考。另外,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一個都不能少:老外眼中的中國扶貧》也是個很好的案例。這本書從外國人視角講述中國的扶貧故事,透過一個個普通中國人追求幸福生活的感人故事,展示了中國因地制宜的教育扶貧、生態扶貧、電商扶貧、文旅扶貧的成果。這些都為我們提供了闡述中國發展道路、發展思想的獨特視角。
三、結語
中國的減貧實踐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了有價值的范例,講新發展故事以及故事中所蘊含的減貧經驗和智慧是對國際社會貢獻公共知識產品。同時,新發展故事體現中國與世界發展的共同利益,反映中國人民與世界人民的共同情感,聚焦當今全球的共同話題,能夠有效構建中國對外話語體系,提升中國的國際話語權和軟實力。新時代講好新發展故事對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新形象尤為重要。在國際語境下講中國新發展故事契合我國對外傳播的使命,而如何講好新發展故事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著力拓寬敘事空間以彌補受眾的認知鴻溝,著力構建多元傳播主體和多樣化傳播策略以拉近與受眾的距離,著力國家翻譯傳播能力建設以夯實內功,著力國際平臺合作以借船出海。
[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貧困治理對外話語體系的建構與傳播研究”(編號20&ZD140)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唐青葉,申奧.建構中國貧困治理全球傳播對外話語體系[N].社會科學報,2020-10-15(003).
[2]徐秀麗,李小云.發展知識:全球秩序形成與重塑中的隱形線索[J].文化縱橫,2020(1):94-103.
[3]童兵,任桐.向世界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學習習近平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的論述[J].新聞愛好者,2021(8):14-17.
[4]楊楓.國家翻譯能力建構的國家意識與國家傳播[J].中國翻譯,2021,42(4):15-19.
(作者為上海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編校:董方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