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里是玉帶河的源頭,河水穿村而過。村莊雖小,但在抗戰時期卻是平阿山區革命根據地的指揮中心、平陰縣委所在地,大批革命先烈就在此為黨的事業拋頭顱灑熱血。它就是中共平陰縣委舊址所在地濟南市平陰縣孔村鎮王樓村,在這里,先輩的革命故事在街角、在屋檐下、在村口的涼亭里、在修繕的紀念館中,口口相傳,生機勃發。


1938 年12 月初,為發展抗日根據地,建立地方黨組織和群眾抗日武裝,八路軍山東縱隊第六支隊進駐平阿山區。泰西特委書記段君毅、宣傳部長萬里、保衛部長袁振等也一起來到平阿山區。由萬里、袁振介紹孔村鎮胡坡村熊善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肖光、馬警吾等也相繼入黨,黨的隊伍得到了壯大。星星之火點燃了平陰人民革命的熱情。
泰西特委領導成立了抗日工作團,一方面為第六支隊開展募捐,由黨員根據各自的關系開展工作,“抗日救國,人人有責,有人的出人,有力的出力,有槍的出槍”的號召得到一方百姓的廣泛響應。另一方面他們積極建立黨組織和抗日群眾團體。婦救會、農救會、兒童團等群眾組織相繼建立,為平阿山區抗日根據地的建立提供了組織基礎。
數字媒體技術專業核心能力就是學生在長大后應該具備的,這兒不一樣是指各種專業知識和技巧,更多的是指為利用現代化技術進行專業核心能力學習的技巧等。學生通過數字媒體技術專業核心能力的發展,建立學習的方式和方法要求,才能在未來的生活中不斷適應社會的發展,另一方面,也提升了我國教育的國際競爭力。
2015年11月,江西六國因違法排污,被環保部門按日連續處罰共罰款31.98萬元。2017年9月,該公司因“質監稽查總隊處罰信息1條;國控重點污染源超標企業7條;環保企業行政處罰信息3條”等多領域失信企業名單被列入江西省誠信黑榜。自今年5月以來,江西六國全線停產。
“爺爺奶奶趕緊組織開會的人疏散,大部分人都從南門迅速撤離。有幾位沒來得及走,爺爺奶奶就把他們藏了起來。”據資料記載,一位被藏在廚房里的小飯桌下,一位被藏在了垃圾坑里,“俺爺爺就藏在這屋里的柴草里邊,后來被鬼子用刺刀刺傷,帶走了。”爺爺王新軒被押到現在的東阿鎮少岱山,并被殘暴的日軍砍頭殺害,同時遇害的還有時任縣委副書記的吳鴻漸。
在筆者看來,傳記史學應該是傳主、傳記史學作品、傳記作者和作品受眾為研究對象,歸納總結傳記形態及內容的科學理論與實踐,探索解決傳記史學作品創作中的實際問題,從而揭示傳記史學一般發展規律的一門歷史學邊緣學科。傳記史學具有歷史性、階段性、特殊性、現實性等特征。
⑥植被:在已填充安裝好的生態袋上植被,每隔一米種植一株袋苗,呈梅花點布置,對照植物土球大小用刀將生態袋切一“丁”字小口,揭開袋片將植物植入袋中,蓋好袋片。每隔20cm用刀將生態袋切小口,點播種子袋苗,呈梅花點布置,將粘合劑、保水劑均勻灑在生態袋上,然后將土壤種子細土鋪設在生態袋上、固定。
在各基層黨組織不斷發展的基礎上,經泰西特委批準,1939年2月1日,在孔村鎮王樓村建立中共平陰縣委,由熊善隆任書記,馬警吾任組織部長,肖光任宣傳部長,對外稱“八路軍東進支隊民運工作團”。
在王澤喜的記憶里,除了爺爺奶奶,他印象最深刻的人物就是化名周慶淑的縣婦救會負責人,“她的名字和我奶奶的名字就差一個字,我奶奶叫周慶云。”周慶淑就是被奶奶周慶云藏在小飯桌下面的同志,她最終獲救。1988 年,周慶云離世,但她和周慶淑的故事留存在了后人的記憶里。
縣委建立后,熊善隆帶領大家積極發展黨的組織、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和抗日群眾組織,第六支隊亦通過多種方式幫助其發展培養黨員,平陰下轄各區、鄉、村黨的組織相繼建立。1939 年10 月至1941 年6 月,是平阿山區抗日根據地的鞏固與發展時期,抗日軍民積極主動地對敵作戰,多次粉碎了日偽軍的“掃蕩”。


周慶淑的故事并沒有結束。“上世紀70 年代,周慶淑曾來過一次王新軒家,并留下了一百元錢,以報答當時的救命之恩。當時的一百元錢,可不少呢。”已經72 歲的李長柱繪聲繪色地講道。他口中的故事是從曾任村長的大伯李國英那兒聽來的。如今他又一遍一遍地給孫子輩的年輕人講,英雄的故事就這樣一代一代在村里流傳著。
如今,王樓村里還流傳著先輩們當年抗戰的故事。王澤喜、陳忠鳳兩夫妻已經年近七十,四十多年前他們就常常聽奶奶講當年發生在自家院子里的故事。爺爺王新軒當時是王樓村的村長。1939 年的一天,當時的縣委工作人員熊善隆等在王新軒家召開秘密會議。陳忠鳳指著已經有些破敗了的老屋說:“他們當年就是在這間屋子里開會的。”據王澤喜介紹,他們家附近突然出現了一個裝扮成乞丐的陌生人,等這個陌生人離開后不久,王新軒便接到了放哨人的信息,說日偽軍已進入了村莊。

為更好地講述平陰縣的紅色故事,2011 年,平陰縣委、縣政府對縣委舊址進行了修繕保護,同時新建中共平陰歷史陳列館,形成中共平陰縣委舊址院落、徐向前同志舊居院落、中共平陰歷史陳列館展廳、黨性教育報告廳和專題展廳“兩院三廳”格局。平陰縣委舊址紀念館服務中心主任李濤說:“縣委舊址,原是當時一戶開明的地主提供的幾間舊房子,我們在此基礎上進行了還原和擴建。”為了更好地還原當時的場景,李濤和同事們四處走訪,去過北京,到過河南,多方考證,力求還原真實歷史。
平陰縣委第一任縣委書記熊善隆于1942 年10 月7 日犧牲。那一晚他帶領同志們到黃河南岸開展革命工作,不料被叛徒告密,遭到偽軍及特務的包圍。經過一小時激戰,在彈盡援絕的情況下,他與另一名黨員朱大全一起飲彈殉國。
王樓村記載的不僅是平陰縣本地的革命故事,更與整個中國的抗戰歷史息息相關。“抗戰時期,我們這里是從沂蒙山區到延安的必經之路。”李濤說,1940 年7 月,徐向前一行去延安途經平阿山區。在平陰停留期間,徐向前聽取了當時平陰縣主要領導王玉珍、熊善隆的工作匯報,并就平陰縣黨的建設、政權建設、擴大武裝斗爭和統一戰線等方面工作作了重要指示。抗戰時期,還有許多英雄和將領曾經過這里,奔赴革命最前線。
重溫歷史,弘揚奮斗精神。據平陰縣博物館黨支部副書記、文物保護與考古辦公室主任楊榮華介紹:“平陰的紅色旅游起步比較早,縣里專門打造紅色旅游線路,中共平陰縣委舊址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站。”曾經的革命根據地,為鄉村振興和鄉村旅游賦予了新能量,王樓村正在“紅色基因”的帶動下,煥發出新的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