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執行/《體育教學》編輯部
北京市朝陽區教育科學研究院 孫衛華
如果說奧運會是人類對運動極限的挑戰,那么殘奧會就是人類對意志和精神的磨煉。每一位殘奧運動員背后都有一段感人的勵志故事,他們的身體器官都有不同程度的殘疾,生活和工作也都有不同程度的障礙,但面對痛苦,殘奧運動員均不屈服于命運、不放棄生活。不僅如此,他們往往更熱愛生命和生活,更有勇氣直面挑戰、戰勝困難。
2020年9月11日,國際殘奧委會發布了《殘奧價值觀教育》教學手冊,提出了殘奧會的四大價值觀:勇氣、毅力、激勵與平等。殘奧運動員正是憑借面對身體殘缺的勇氣、懷揣對運動的熱愛與渴望以及不斷超越自我、努力拼搏的精神不斷重新定義可能性,創造了一次又一次的驚人成就。因此,可以說殘奧教育兼具生命教育與社會教育的意義。
在飛速發展的今天,孩子們從學生時代每天就面臨著學習與生活帶來的競爭與挑戰。在成長的道路上,可能因為內心的一絲恐懼、嘗試中的一次失敗、被拒絕后的小小失落,導致內心產生畏難與逃避情緒,從而因缺少面對困難與挫折的勇氣而變得自閉、自卑,甚至失去對自己的信心,這樣的狀況非常不利于青少年成長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
心理學家艾琳博士認為,勇氣并不意味著孩子無所畏懼,而是指當孩子在面臨恐懼時,依然決定要完成。有勇氣不代表孩子不害怕,而是愿意接納自己害怕的情緒,繼續往前走,試著突破(圖1)。因此,在青少年中開展勇氣教育是健全其人格的重要舉措,而殘奧教育正是培養孩子勇氣的有效手段。殘奧會中涌現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榜樣可以讓當代青少年了解到在世界上還有一個特殊群體,命運雖然剝奪了他們的翅膀,但是他們卻通過勇氣與毅力打開了自己的另外一扇大門,這扇大門讓他們向世人展示了勇敢不屈的靈魂。
在北京2022年冬殘奧會開幕式中,視障運動員李端高擎火炬,走向雪花主火炬臺,此刻全場目光聚焦、屏住呼吸,時間一秒秒流逝,就在李端不停嘗試的時候,助威聲和掌聲響徹鳥巢。終于,“咔噠”一聲,李端將火炬穩穩嵌入主火炬臺內。這一分鐘,43歲的他整整練習了五天。李端說:“在我點燃火炬的時候,全世界都看見我們這些殘疾人確實不容易,但是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會堅持、會努力,讓全世界看到我們中國殘疾人自強不息的風采!”這時,有多少人被他面對困難時的勇氣與毅力打動了?有多少人破防了?這觸動心靈的共振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正是殘奧會在籌備與開展過程中涌現出的殘奧運動員榜樣、賽場中迸發的人性光輝、賽場下殘奧運動員不分國界彼此的激勵,為殘奧教育留下了寶貴的教育遺產。而孩子們的勇氣與信心也將更多來源于所受的教育,當我們看到很多殘奧運動員遭受了重擊后仍勇敢地面對現實、不向命運低頭、用毅力與命運抗爭并通過他人的激勵不斷取得卓越成就的同時,我們除了為他們感到驕傲與開心外,更被激勵并改變著,堅信“我能”比“我贏了”更重要。圖1顯示了學生的心理發展路徑。

圖1 學生的心理發展路徑
北京市石景山區電廠路小學校長 薛 東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確保實現兩個奧運同樣精彩的目標。但殘奧會在大眾特別是中小學生群體中的關注度較低,原因在于殘奧會“勇氣、毅力、激勵、平等”的核心價值觀還沒有得到廣泛認同,殘奧教育的價值還沒有得到彰顯。
中小學校應該抓住北京2022冬殘奧會的契機,落實《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中小學生奧林匹克教育計劃》,將殘奧教育與體育教育相結合,深入挖掘和梳理殘奧教育的價值,形成殘奧教育(精神+特長+生命+尊重)實施模式。
體育,是殘疾人展示自我、豐富人生的舞臺,每一枚獎牌背后都是一個拼搏的勵志故事。
學校通過組織學生觀看殘奧會,邀請殘奧冠軍運動員進校園,引導學生直觀了解殘疾人奧林匹克運動,以殘疾人運動員為榜樣,讓學生在欣賞中學會尊重,在感動中磨礪意志,在震撼中增強堅韌。殘疾人運動員都能創造一個個讓人嘆為觀止的奇跡,作為一名健全人有什么理由不做得更好?有什么困難不能克服?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殘疾人運動員自強不息、頑強拼搏的精神和樂觀、自信、自立的品質,激勵自身成長。
在日常體育鍛煉中,總是有學生出現“今天想學足球”“明天想學滑雪”“后天不想運動”的情況,“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現象比比皆是,究其原因,是缺乏堅持的精神。鼓勵學生親身體驗殘奧體育運動,感受拼搏向上、不輕言放棄的精神,能夠培養他們形成自己的體育運動特長和愛好,并且一直堅持下去,養成終身體育鍛煉的習慣。
學校在開展殘奧教育時,可以讓學生模擬“肢體殘疾人”進行旱地冰球(單腳跳的打冰球)、旱地冰壺(模擬輪椅,坐在轉椅上,手持推桿擲冰壺)、旱地雪車(單臂滑動雪車進行滑行)、旱地滑輪(雙手始終放在背后)等冰雪運動旱地化項目的體驗。
通過體驗和對比,讓學生感受和以往進行旱地化游戲完全不一樣的技術動作,切身體會到殘疾人參與體育運動所面臨的特殊困難,讓學生更有參與感和真實的觸動感,能夠深刻感受到在肢體受限的情況下,殘疾人運動員依舊堅持運動、不懈努力、享受樂趣、追求卓越的可貴品質。
生命并不只是肉體身軀,更重要的是精神和心靈。殘奧會是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好平臺,是加強生命教育的大課堂,它能夠讓學生從與命運抗爭的殘疾人運動員身上,學會堅韌、勇敢、抗挫折、樂觀……生命只有一次,懂得珍惜自己,關愛生命,不輕言放棄,才能內化為信念和力量。
學校在開展殘奧教育時,可以營造“殘健融合、共享、包容”的氛圍,培養學生扶殘助弱、關愛他人的意識,使學生學會尊重和平等對待殘疾人。讓學生通過學習和表演冬殘奧會志愿服務各種細節的情景劇,了解和掌握為殘疾人服務的禮儀和技能,引領學生積極參加冬殘奧志愿服務活動,激勵每一名學生都成為冬殘奧“小主人”,為殘奧教育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殘奧教育,永遠在路上。
新華社記者 馬邦杰
北京冬奧組委延慶運行中心體育文化處處長 朗豐杰
現場觀看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的感覺截然不同,如果說冬奧會給人帶來的是極致力量與技巧的視覺沖擊,那么冬殘奧會帶來的則是觸動至深的靈魂震撼。
北京冬奧會和北京冬殘奧會高山滑雪競速比賽使用的“巖石”賽道,就像一把“放大鏡”,把這種震撼效果成倍放大。
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期間,筆者一直在延慶關注高山滑雪比賽。法國作家福樓拜曾經說過,要想使一個事物有趣,只需長久凝視它。本人連續兩個冬奧大賽關注高山滑雪比賽,尤其是“巖石”賽道上的比賽,兩相對比,感慨頗深。
北京延慶高山滑雪中心共有7條雪道,其中“巖石”賽道地位獨特。這條賽道全長3公里,最大坡度達到68%,坡陡彎多道滑,是世界最難的賽道之一。從出發點俯瞰,賽道像條桀驁不馴的蒼龍,從海拔2198米的山頂沿著山脊俯沖而下,氣勢磅礴,讓人心驚膽戰。
完賽,即從“巖石”賽道上順利滑下,是冬奧運動員的參賽目標。在北京冬奧會的比賽中,首次在這條賽道上亮相的中國男子選手張洋銘在滑行中出現技術失誤,未能實現征服“巖石”的目標。一些高水平運動員也在這條賽道上折戟。
這樣一條令四肢健全的滑雪高手都望而生畏的賽道,讓殘奧選手去滑會是什么狀況?答案是:大面積的摔倒。
2022年3月5日,在“巖石”賽道首日舉行的北京冬殘奧會高山滑雪比賽中,男子坐式滑行25名參賽選手中有10名在比賽中摔倒;女子坐式滑行7名參賽選手中有4名在比賽中摔倒。

一共獲得11枚冬殘奧金牌(截至3月10日數據)的斯洛伐克選手法爾卡索娃也在這條賽道上摔倒了。她是一位視障人士,在滑雪生涯中無數次摔倒,手腕、肋骨、背部、膝蓋、面骨等身體多個部位都受過傷。
中國選手孫鴻勝沒有雙臂。賽前,他在一次賽道訓練時在山頂上摔倒了。運動員在比賽中摔倒后的表現令人動容。除了那些受傷不能動的,其他人都能迅速站起來。
在北京冬殘奧會上奪得三枚金牌的挪威坐式滑行選手皮特森說:“足夠訓練,讓你無所不能。”信然!
這些殘奧選手沒有抱怨命運的不公。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超強的生命意志,助力他們練就了超強的能力,以對抗多舛的命途。法爾卡索娃的座右銘是:絕不憐憫自己。這是一位生命強者的心態。她屢次重傷,每次都毫無畏懼地重返賽道。她每一次成功的滑行,都是不屈的靈魂對抗厄運的勝利。
“巖石”賽道上舉行的北京冬殘奧會高山滑雪比賽,分明是一場人類不屈意志的弘揚,是一場人類偉大生命的禮贊。
這些殘奧選手的拼搏,克服的不僅僅是他們自身的殘疾,對于健全人也有精神治愈的力量。茫茫人海,精神和人格健全者能有幾人?何況,人生蹭蹬,當興致消沉、心灰意懶之時,只要想想“巖石”賽道上那些北京冬殘奧選手拼搏的姿態,定能為你注入強大的奮斗動力。
教育是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北京冬殘奧會賽場上那些頑強拼搏的靈魂,定能喚醒眾多沉睡的靈魂,這也是這場體育活動的偉大教育意義所在。
光明日報記者 黃小異
伴隨著冬殘奧會的持續升溫,“無障礙”一詞成為時下的高頻詞。
云頂滑雪公園媒體中心增設無障礙坡道、輪椅和假肢維修服務中心,以及大字版的盲文觀眾指南;在國家冬季兩項中心,冬殘奧會所有賽道都增加了防護器材,對靠近賽道的燈柱、電箱、木制圍欄全部做了更為細致的安全防護處理;國家游泳中心和國家體育館作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場館的再利用,其無障礙設施均在原有基礎上進行擴建,兩個場館均將最佳觀賽席位留給了殘障人群,且在國家游泳中心的看臺上,無障礙座席及衛生間均比原來增加了一倍,并將作為永久設施保留……“無障礙”的冬殘奧會更好地服務著運動員,也進一步地推動了“無障礙”理念的普及。
隨著《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無障礙指南》中提出的技術規范(包括無障礙通行、輔助設施、酒店和住宿)、信息無障礙、場館和運動員村無障礙設計、城市無障礙設施、無障礙交通、社會環境與服務無障礙、無障礙培訓、賽事運行相關業務領域無障礙等內容的落地,大多數人對于“無障礙”的理解不再限于無障礙電梯、無障礙衛生間、盲道等日常所見服務設施,而是了解到“無障礙”還包括在社會的各項服務中貫徹無障礙理念,提供無障礙的精細化服務來方便不同人群。
國家冬季兩項中心殘奧整合經理劉里里說,在冬殘奧的培訓和服務過程中,志愿者、工作人員的無障礙理念進一步得到深化。“在總結冬奧會服務經驗的基礎上,結合場館實際,我們已經將服務殘疾人和有特殊需求人士的相關要點和注意事項全部納入轉換期強化培訓課程中。培訓讓更多人了解到,無障礙其實是人人都需要的一種城市環境。”
其實“無障礙”從來都不是特指殘障人士,而是指為了保障殘疾人、老年人、兒童及其他行動不便者在居住、出行、工作、休閑娛樂和參加其他社會活動時,能夠自主、安全、方便地通行和使用所建設的環境。
在冬殘奧會籌備期,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政策、活動幫助殘疾人更好地參與冰雪運動。自2016年起,北京每年冬季舉辦全市殘疾人冰雪嘉年華活動,廣泛開展冬奧和冬殘奧知識普及活動。而近年來,河北省也在扎實推進冰雪運動在殘疾青少年中的普及開展,并制定出臺《河北省冬殘奧體育教育進特教學校實施方案》,分步驟分階段廣泛推動特教學校學生參與冰雪運動。同樣我們也看到,城市的無障礙化正在越來越好。近3年來,北京累計整治整改點位33.6萬個,精心打造100個無障礙精品示范街區、100個“一刻鐘無障礙便民服務圈”,首都城市功能核心區、冬奧會冬殘奧會賽事和服務保障相關區域基本實現無障礙化。
“可能有的人會覺得殘疾人相關知識或者無障礙的理念意識只有在冬殘奧會的時候才能用到,其實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因為不僅僅殘障人士才會對無障礙有需求。無障礙是社會所有參與者融合的需要,當我們年老,也許會需要靠輪椅出行;當我們帶著一件大件行李,我們同樣需要走無障礙坡道、上無障礙電梯。”相關培訓讓志愿者李博對無障礙有了更多的認識。
如今,助殘扶弱的良好風氣在社會上越發濃厚,冬殘奧會這一課將讓“無障礙”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