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2月28日發布2021年統計公報。公報顯示,我國2021年經濟總量和人均水平實現新突破。國內生產總值(GDP)比上年增長8.1%,兩年平均增長5.1%,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名列前茅;經濟規模突破110萬億元,達到114.4萬億元,穩居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人均GDP達到80976元,按年平均匯率折算達12551美元,超過世界人均GDP水平。市場主體增加,營商環境不斷改善。2021年新登記市場主體2887萬戶,日均新登記企業2.5萬戶,年末市場主體總數達1.5億戶。財政金融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加大。2021年新增減稅降費約1.1萬億元;北京證券交易所揭牌,為創新型中小企業開辟了直接融資新天地。產業升級蹄疾步穩,制造業向中高端邁進。2021年,裝備制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2.9%;服務業增長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54.9%,高于第二產業16.5個百分點;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7.2%,明顯快于全部服務業。(摘自國家統計局官網)
國家統計局2月16日發布數據顯示,1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0.9%,環比上漲0.4%;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同比上漲9.1%,環比下降0.2%。CPI和PPI同比漲幅均有所回落。1月份各地區各部門持續做好春節前重要民生商品市場供應,居民消費價格總體平穩。工業品價格整體繼續回落,主要是由煤炭、鋼材等行業價格走低所帶動。展望2022年全年物價走勢,有關專家分析,CPI漲幅或將比2021年有所擴大,但仍將處在合理區間。從國際看,全球高通脹可能還將維持一段時間,但隨著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轉向、供需缺口趨于收窄,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繼續大幅上漲動能不足,通脹壓力有望邊際減弱。從國內看,我國經濟持續恢復發展,工農業產品和服務供給充裕,糧油肉蛋奶果蔬等重要民生商品供應充足,煤炭、油氣等基礎能源保障有力,有效應對市場價格異常波動的能力顯著增強。綜合研判,2022年我國物價保持平穩運行具有堅實基礎。(摘自新浪財經)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2月17日介紹,目前我國已與26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19個自貿協定,自貿伙伴覆蓋亞洲、大洋洲、拉丁美洲、歐洲和非洲,與自貿伙伴貿易額占對外貿易總額的比重達到35%左右。2021年,我國與協定已生效的自貿伙伴進出口總額合計10.8萬億元,同比增長23.6%,較同期我國外貿總體增速和與非自貿伙伴進出口增速分別高出2.2和2.4個百分點。下一步,商務部將推動我國自貿區網絡擴圍、提質、增效,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繼續推進中國—海合會、中國—以色列、中國—挪威、中國—厄瓜多爾、中日韓等自貿協定談判,與更多有意愿的貿易伙伴商簽自貿協定,共同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和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摘自人民日報)
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央網信辦、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能源局近日聯合印發通知,同意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內蒙古、貴州、甘肅、寧夏等8地啟動建設國家算力樞紐節點,并規劃了10個國家數據中心集群。至此,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完成總體布局設計,“東數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啟動。國家發展改革委高技術司有關負責人表示,實施“東數西算”工程,推動數據中心合理布局、優化供需、綠色集約和互聯互通,具有多方面意義:一是有利于提升國家整體算力水平;二是有利于促進綠色發展;三是有利于擴大有效投資,數據中心產業鏈條長、投資規模大,帶動效應強;四是有利于推動區域協調發展。下一步,要進一步加大統籌力度,發揮政策疊加效應,一體化推進算力優化布局和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加快提升8大算力樞紐的影響力和集聚力,牽引帶動全國算力一體化協同發展。(摘自證券日報)
香港亞洲時報網站2月18日報道,中國人民銀行正在創造自己的歷史:在冬奧場景率先推出數字貨幣。新冠疫情極大限制了冬奧會的觀眾規模,不過得以前往現場的人們可以在冬奧場館使用一種特殊的自動柜員機。外國人可以把手中的紙幣換成數字人民幣,體驗從科幻小說到金融現實的轉換過程。不僅如此,中國人民銀行還在另一方面創造了歷史:人民幣在全球支付競賽中迅速擴大了影響力。據環球銀行間金融通信協會統計,人民幣支付在全球市場中的占比達到創紀錄的3.2%。2016年人民幣加入美元、歐元、日元和英鎊的行列,被納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儲備貨幣籃子。美聯儲、歐洲央行和日本銀行仍在“研究”央行數字貨幣之際,中國的數字人民幣已經基本投入實際運作了。(摘自香港亞洲時報網)
《日本經濟新聞》2月8日報道,全球企業業績增長速度開始放緩。大約4000家主要公司在2022年1月至3月的凈利潤預計將比上年同期增長10%,但這一增幅相比2021年10至12月的60%將明顯減少。報道稱,企業業績從新冠疫情中復蘇的趨勢告一段落,接下來供應制約和通脹將成為沉重的負擔。上述4000家公司約占全球上市公司總市值的70%,這些公司在2021年10至12月的凈利潤為9088億美元。從不同行業看,增長最快的是能源材料行業,占利潤增長額的近50%。埃克森美孚公司實現了近89億美元的盈利,相比去年同期虧損超200億美元,實現了快速復蘇。電子、運輸行業也有所增長。美國科技巨頭也表現不俗,蘋果公司凈利潤為346億美元,占統計總體數據的4%。(摘自新華社)
日本《日經亞洲評論》雜志網站2月10日報道,全球原油、金屬和谷物等大宗商品價格飆升,漲幅創1995年以來之最。報道稱,1月底,路孚特/核心大宗商品CRB指數同比上漲46%,是1995年有可比數據以來的最大同比漲幅。該指數是反映全球大宗商品價格變化情況的綜合指標。報道還提到,大宗商品價格普遍上漲,特別是原油等燃料。在22種主要大宗商品中,有9種價格漲幅超過50%,其中咖啡、棉花和鋁的價格分別上漲91%、58%和53%。大宗商品市場正受到兩個方向的擠壓。一方面,隨著全球經濟從新冠疫情中復蘇,需求激增;另一方面,地緣政治因素阻礙了充足供應。(摘自中國經濟網)
西班牙《經濟學家報》網站2月1日報道,對元宇宙“數字磚”的投資超過5億美元,且可能在2022年翻番。報道稱,在“數字磚”上投下巨資不僅已成為現實,而且投資額可能將在2022年出現前所未有的增長。專家和分析人士認為,元宇宙中的房地產銷售額已超過5億美元,并且這個“房地產”新領域在2022年的營業額可能飆升至10億美元。專為投資數字土地而設立的投資基金推動了這一增長,自臉書公司在2021年底宣布改名為元宇宙平臺公司并大舉進軍此類數字世界以來,數字土地的價值水漲船高。據梅塔計量解決方案公司統計,這些吸引了5億美元投資的“數字磚”集中在四個主要元宇宙平臺,分別是沙盒公司、去中心化樂園虛擬平臺、Cryptovoxels和Somnium,這些數字世界通常與加密貨幣相關聯。(摘自新浪財經)
《華爾街日報》網站1月30日報道,受全球半導體短缺和需求增長影響,芯片行業剛剛度過了有史以來銷售狀況最好的一年。行業高管預計,銷售總額將在不到10年的時間里翻番,達到1萬億美元。該行業的年度銷售總額在2021年首次突破5000億美元,略高于全球智能手機業的銷售額。疫情加速了數字化趨勢,比如,人們使用流媒體技術觀看電影和玩電子游戲,企業則采用各種數字工具——所有這些都需要芯片。報道指出,芯片行業難以滿足對其產品的需求,導致供應短缺,促使各國審視芯片生產活動,進而推動了政府補貼和歷史性的投資浪潮。在一個因具備“繁榮-蕭條”周期性特征而聞名的行業,這引發了一場擴張競賽。(摘自新華社)
法新社華盛頓2月10日報道,消費價格出現了近40年來的最大同比漲幅,許多商品的價格都上漲。美國勞工部評論,1月份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7.5%,是自1982年2月以來的最大漲幅,而CPI與去年12月相比上漲0.6%,超過了分析人士的預期。人們認為,有一系列因素導致物價上漲,包括從美聯儲在疫情期間旨在支持經濟的寬松貨幣政策到供應鏈混亂、零部件和勞動力短缺以及美國消費者強勁的需求。報道稱,白宮試圖遏制價格的上漲,宣布了提高半導體產量的計劃,并著手處理了肉類加工業被指操縱價格的問題。不過,曾在奧巴馬總統任期內擔任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的賈森·弗曼說,美聯儲才是阻止物價上漲最合適的機構。(摘自參考消息網)
西班牙《消息報》網站2月20日報道,包括軟件、硬件和服務在內的全球人工智能市場總收入將在2022年增長19.6%,達到3803.5億歐元,并將在2023年突破4000億歐元的大關。據國際數據公司預測,在人工智能解決方案的三大類別中,人工智能硬件和服務增長較快,而人工智能軟件在2022年總投入當中的份額將有所下降。國際數據公司還認為,語言、聲音和視覺技術以及多模態解決方案將取得長足發展,這些技術正在徹底改變“人類效率”。麥肯錫咨詢公司表示,到2021年,全球超過一半的企業至少采用了一種人工智能功能,這對它們的收入和支出產生了積極影響。此外,三分之二的公司將在未來3年內維持對人工智能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