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譚 玲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外國直接投資(FDI)已成為一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參與國際競爭和分工,推動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OECD成員國均為發達國家,生產力水平較高,經濟貿易高度國際化,擁有豐富的高新技術資源和消費市場,對全球經濟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傳統的國家投資理論中,OECD成員國宏觀制度好,外商直接投資多,但隨著部分OECD成員國對發展中國家實施諸多貿易限制,例如歐盟采用苛刻的技術。法律法規限制發展中國家的發展,美日歐等發達國家采用綠色貿易壁壘制約發展中國家的農產品出口等。這些舉措阻礙世界經濟的發展,影響本國的營商環境,與此同時,OECD成員國的FDI逐步回落。
營商環境相關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會影響外商對本國企業的投資。審批投資項目的程序繁瑣,會降低企業的工作效率,影響投資者的決策;得不到東道國的信貸支持,影響企業資金流轉,進而影響外商的投資行為;繳納負擔較重,企業營收不理想,影響投資者的積極性。與發展中國家相比,OECD成員國的FDI流入更多,那么營商環境與FDI存在何種關系?針對這一問題,本文采用OECD成員國1992-2020年的數據,運用固定效應模型和隨機效應模型實證研究營商環境改善與FDI內流的關系。
國外學者從市場規模、市場發展等角度對FDI進行研究分析。Ma S,Xu X, Zeng Z等(2020)基于東南亞國家聯盟(ASEAN)的角度,研究2005-2016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區位選擇,研究認為市場規模大、稅率低的地區更能吸引外商直接投資。Evelina Ndeuvamo Shangheta(2019)通過對2004-2017年南部非洲10個國家的面板數據進行實證分析,研究結果表明外國直接投資與市場規模和貿易開放程度有顯著關聯。Song Y, Baik Y, Park Y R(2019)研究認為市場規模對中國境內城市直接投資流入有顯著的影響。Sèna Kimm Gnangnon(2020)基于發展中國家的角度研究國際貿易開放對促進發展的外部資金流動多樣化的影響,結果表明更大的貿易開放對促進發展的外部資金流動的多樣化產生了積極和顯著的影響,尤其是在不發達國家。
區位理論學派認為,自然資源豐富、原材料成本低廉、勞動力豐富的地區更能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產品生命周期理論認為投資的目的是為了獲得廉價的原材料和勞動力、擁有更多的銷售渠道和更龐大的市場等,從而發揮外商相較于東道國的技術優勢。Dunning J H(1977)對國際直接投資的一般均衡理論中影響FDI區位選擇的變量進行補充,其細分指標就包括自然資源稟賦。Eissa M A, Elgammal M M(2020)通過研究石油依賴型經濟體外商直接投資的影響因素,研究結果表明石油價格與外商直接投資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石油儲量與外商直接投資存在顯著的負相關關系。Wonchan Ra,Wu Mengqiu(2019)基于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區位選擇的研究,認為中國國有企業更傾向于投資自然資源較豐富、戰略資產較多、生產效率較高、政治風險較低、制度質量較好的國家。Khair, Muhammad(2017)研究外商直接投資的決定因素,并研究能源、貿易開放、政府消費和通貨膨脹對外國直接投資的影響,結果表明能源和貿易開放對FDI有顯著的正向影響,政府消費和通貨膨脹對FDI有顯著的負向影響。
FDI在國家經濟發展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FDI流入有利于人力資本的積累,有利于加快與國際貿易結合的進程。Kuiymagoah Nyah Tangoh(2019)采用實證和描述性統計方法研究吸引外商投資東非國家的影響因素,研究發現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本是吸引外國直接投資的最重要因素。Ousseini A M, Kigbajah C S,Issoufou O(2019)利用1990-2016年西非經濟貨幣聯盟的面板數據,研究外國直接投資與貿易之間關系,研究結果表明FDI對西非經濟貨幣聯盟的貿易開放具有積極和顯著的長期影響,FDI促進了西非經濟貨幣聯盟的貿易開放。
國內方面,郭敬和邢帥(2019)選取1986-2016年河南省相關數據進行實證研究,研究結果表明在短期波動和長期均衡狀態中,影響FDI的因素不同,短期波動中市場潛力和規模影響最大,長期均衡狀態中職工工資影響最大。魏后凱、賀燦飛和王新(2002)采用1995-1996年的相關城市數據進行實證研究,發現市場規模是影響FDI區位選擇的最重要因素。金相郁、樸英姬(2006)通過收集整理2002年中國地級以上城市的面板數據進行實證分析,發現市場規模與FDI有著顯著的關系。基于投資動機的視角,楊彩紅(2019)通過梳理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對外直接投資的發展歷程和現狀,分析FDI區位選擇的影響因素,認為市場規模對外商直接投資呈顯著關系。基于新經濟地理學的背景,王領、陳珊(2020)研究人力資本異質性對FDI影響的短期均衡,研究結果表明在其他變量不變的情況下,人力資本異質性對FDI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譚素儀、蘇云飛、王娟(2020)選取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所提供的我國 32個大城市營商環境的面板數據,研究營商環境與技術創新產出能力的關系,實證結果表明營商環境對技術創新產出能力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趙潤、劉進軍、呂文廣(2020)采用因子分析法對區域投資營商環境進行排名,運用聚類分析將相似性高的城市聚合成營商區域來分析我國華北、華東與中西南部區域的發展差異,發現中西南部區域不足。董志強、魏下海、湯燦晴(2012)利用世界銀行集團營商項目提供的中國30個省會城市營商環境的調查數據,在城市層面檢驗營商軟環境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營商軟環境對經濟發展的影響顯著且穩健。史長寬、梁會君(2013)采用中國統計年鑒提供的中國30個省級數據,研究各省營商環境指標與貿易的關系,研究結果表明各省商業機構開業時間的縮短對擴大進口貿易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FDI數據來自 UNTCD-世界投資報告、worldbank WDI 2020中的數據,SSB數據來源1992-2020年世界銀行專題數據庫;GDP數據來源于worldbank WDI 2020年統計數據,LKSCKB數據來源于woordbank WDI 2020數據,經篩選整理得到36個OECD成員國在1992-2020年的相關數據。另外,為了使數據趨勢線性化,消除異方差性問題,在進行實證分析前對變量取自然對數處理,分別用 LFDII、 LFDIS、LSSB、LGDP、 LKSCKB、LOPEN來表示。
1.被解釋變量。結合OECD成員國的實際狀況和以往學術研究和文獻,本文選取OECD成員國的外商直接投資作為被解釋變量,將其分為FDI的流量(現期值)和存量(累計值),分別用IFDII和IFDIS表示。
2.解釋變量。本文選取OECD成員國的營商環境作為解釋變量,用營商便利度得分來衡量,用SSB來表示。
3.控制變量。本文篩選的控制變量主要有市場規模、自然資源稟賦和貿易開放度。(1)市場資源。市場規模是影響外商決策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市場規模與外商直接投資規模密切相關,本文借鑒王成岐、張建華、安輝的研究采用GDP來衡量市場規模。(2)自然資源稟賦。資源富饒的國家能夠吸引跨國企業前來投資,用東道國礦石和金屬出口占商品出口的比重來衡量,用LKSCKB表示。(3)貿易開放度。貿易和外商直接投資都能起到分配國際資源的作用,貿易因素包括貿易總額、貿易開放度等,其中,貿易開放度是衡量貿易的重要指標,用LOPEN表示。
本文的模型借簽Hancceter Lankes, Venables A J(1996),Jayasuriya D(2011),孫玉玲(2015)等學者的研究方法,構建模型進行實證分析,本文構建的實證模型如下:

模型(1)和模型(2)采用對數線性模型轉化為數學形式,得到模型(3)和模型(4):

其中,LIFDII表示FDI流量指標,LIFDIS表示FDI存量指標,LSSB表示營商環境指標,LGDP表示國民生產總值指標,LOPEN表示貿易開放度指標,LKSCKB表示自然資源稟賦指標,表示殘差項,a…a表示下一年對應指標的彈性系數。
本文采用Stata14對經過篩選后的樣本數據進行了描述性統計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外商直接投資的流量均值為9.110,最小值3.572,最大值13.064,說明OECD成員國外商直接投資的流量較高,成員國之間的差異較大。外商直接投資的存量均值為11.984,最小值8.453,最大值15.875,說明OECD成員國外商直接投資的存量處于較高水平,成員國之間的差異較大。營商便利度得分均值為4.456,最大值為4.605,最小值為3.954,說明不同OECD成員國的營商環境相差較小,且營商環境整體較好。自然資源稟賦、國民生產總值和貿易開放度的最大值與最小值均差距大,表明OECD不同成員國自然資源稟賦、國民生產總值和貿易開放度均相差較大。

表1 描述性統計
本文在構建混合回歸和固定效應的基礎上,運用stata14軟件進行Hausman檢驗以確定LFDII和LFDIS的模型類別,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模型(3)中,Hausman檢驗統計值為8.543, 伴隨概率為0.001,且混合回歸模型 F統計值為2.544,伴隨概率為0.000,表明固定效應更有效,所以建立固定效應模型。模型(4)Hausman檢驗的檢驗統計量為4.343,伴隨概率為0.126,表明固定效應模型不顯著,所以建立隨機效應模型。

表2 Hausman檢驗結果
由Hausman檢驗結果可知,模型(3)采用固定效應模型,使用stata14進行回歸分析,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模型(4)固定效應回歸結果
模型(4)采用隨機效應模型,回歸分析結果如表4所示。

表4 模型(4)隨機效應回歸結果
根據以上回歸分析結果,構建回歸方程,具體關系如下:

由回歸方程可以看出,方程(5)中,自然資源稟賦、營商環境、GDP和貿易開放度系數分別為-0.29、0.26、0.61和0.0012。在方程(6)中,這四個變量的回歸系數分別為-0.07、0.61、2.00和0.205,說明不管是FDI流量還是FDI存量都與GDP、貿易開放度、營商環境正相關,與自然資源稟賦負相關。其中自然資源稟賦與FDI流量和FDI存量的影響均不顯著,營商環境、GDP和貿易開放度三個變量與FDI流量不顯著,與FDI存量顯著。
本文采用OECD成員國1992-2020年的數據,運用固定效應模型和隨機效應模型實證研究營商環境改善與FDI內流的關系,結果表明OECD成員國營商環境的改變對之后一年FDI流量沒有顯著的相關關系,對之后一年FDI存量有顯著的相關關系。具體結論如下:
1.由方程(5)可知,自然資源稟賦、營商環境、GDP和貿易開放度對FDI流量的影響不顯著。流量是指在一定時期內的統計量,往往更容易受當時的不穩定因素的影響,在1992-2020年期間,國際環境動蕩不安,風險此起彼伏,自然災害、恐怖襲擊、金融危機、政治斗爭和地區沖突等突發事件時有發生,而投資行為對風險比較敏感,容易受國際環境的影響。在此期間,雖然FDI流量波動且有上漲的趨勢,但其數值在較長的時間內維持一定范圍的震蕩,且幅度較大,所以與營商環境的影響不顯著。根據方程(6)可知,自然資源稟賦、營商環境、GDP和貿易開放度與FDI存量的影響顯著,其中自然資源稟賦、GDP和貿易開放度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
2.營商便利得分的系數為正,在5%的水平下與FDI存量顯著正相關,表明營商便利程度為OECD成員國吸引外國投資的關鍵性因素。根據回歸結果可知,營商便利得分對數每增加一個單位,FDI存量增加0.61個單位。提高營商環境排名不僅能增加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更能吸引大量外商到本國進行投資合作,從而增加FDI存量。我國需完善有關營商環境的規章制度,營造一個優質高效的營商環境,不應該局限于靠土地政策或稅收優惠政策吸引外資,應開拓思維,設計更合理更具吸引力的外資引入制度。
3.GDP系數為正,在1%的顯著水平下與FDI存量顯著正相關,國內生產總值越高,對FDI存量的影響越大,說明外商看重東道主國家的市場發展潛力和經濟前景。如果一個國家的經濟水平可以到達外商的預期,外商才會考慮投資,國家經濟的發展能帶來更多的營收和較大的市場發展空間。
4.貿易開放度系數為正,在5%的水平下與FDI存量顯著正相關,東道國貿易開放度對FDI存量的影響越來越大。雖然貿易開放度相比營商便利得分(影響系數0.61)和GDP(影響系數為2.00)對FDI存量的影響較小,但貿易開放度的影響越來越顯著。
5.資源稟賦的系數為負,影響不顯著。根據回歸結果東道國礦石和金屬出口占商品出口的比重與FDI存量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國家本土礦石和金屬儲量都屬于不可再生的戰略資源,且隨著人類不斷開采,資源儲備會逐漸較少。一個國家的礦石和金屬的出口會導致本國有限資源的減少和流出,投資者的投資目的正是在預測未來有更多的資源下做出的行動。當一個地區的資源出口占比越大,剩余可開發度較低,投資偏好越低。所以資源稟賦與FDI存量成負相關關系。
1.減少跨境貿易障礙。近年來世界經濟環境持續惡化,需要逐漸放寬外資進入市場的準入條件,消除各種非關稅壁壘,堅持“引進來”戰略,在更多市場領域允許外資增大持股比例甚至控股。建立并不斷改善監管制度,降低監管程序的復雜性,發展跨境電子商務等新模式,允許通過網絡提交和處理文件,實現網上辦理企業貿易融資等業務,簡化市場準入程序,提高政府行政效率,降低企業生產成本,方便外商投資;破除各個市場的不合理門檻和限制,使營商環境的治理有法可依,努力營造公平競爭的營商環境;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降低關稅總水平,實施優惠的稅收政策和寬松的移民政策等,吸引更多的外商前來投資。
2.營造寬松便利的營商環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增加政府與企業直接的互動交流,精簡投資項目的審批程序,提高審批效率,促進外商投資便利化。實行項目審批限時辦結制,節省審批時間,防止工作人員故意推諉拖延;全面推行項目并聯審批,使得整個審批過程透明公開,簡化行業部門審查事項,節省人力物力;優化項目招投標服務,保障過程簡潔高效公平公正,提升跨境貿易便利化水平,進一步壓縮進出口整體通關時間,提高FDI資金的利用率。由于外企較本國企業更難獲得資金支持,我國可以適當鼓勵商業銀行給予外企一些貸款方面的幫助。國家還可以提供一些行業信息,幫助外資更好地經營,使之為本國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對于一些投資力度較強的外商或外企,國家需要適當提供稅收等方面的優惠,減少企業稅收負擔。
3.營造公平競爭的營商環境。公平競爭是建設良好營商環境的基礎。它可以調動人們的積極性、激發人們創新活力去創新更好更科學的經營管理模式,提高生產效率,帶來技術進步。法律是實現公平競爭最有力的保駕護航者,因而需要完善營商法律法規,使營商環境的治理有法可依。依法保護守法企業的產權和合法權益,嚴懲不法企業各類侵害產權等擾亂市場秩序的違法犯紀行為,保證立法、執法、司法、守法的公平公正公開。制定保護投資者的法律法規,提高國家行政部門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效率,加大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簡化國家有關部門辦理外資進入市場的時間和流程,以實現有效監管、公平競爭的目的。

4.營造開放有序的營商環境。外商直接投資是促進國家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同時也是與國際接軌的重要途徑。在經濟貿易全球化的背景下,外商能給本國企業帶來較為先進技術,幫助企業提高自身競爭力,進而增強國家在國際競爭中的地位,使得國家以更開放的姿態與國際接軌。FDI的流入不僅能為國家帶來流動外來資本,還能帶來先進的管理理念和生產技術,甚至能形成產業集聚區。FDI的流出,能夠優化資源配置、激發市場經營活力,加快產業結構調整轉型。FDI 流入與流出協調發展有利于我國經濟發展,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國家需要推進簡政放權,增強企業活力,給予企業更大的經營自主權。堅持對外開放戰略,逐步全面取消外企領域限制,促進我國企業國際競爭力。引入全球先進的行業規范、管理標準以及優秀人才,促使市場逐漸國際化。降低投資壁壘,吸引更多外商投資,集聚各類生產要素,形成地區發展驅動力。深入推進減稅降費,持續優化納稅服務,加快建設電子稅務局,給納稅人創造更好更優的辦稅體驗。提供稅收等方面的優惠,減少企業稅收負擔,嚴懲各種亂收費行為,堅決查處偷稅漏稅等違法行為,營造開放有序的營商環境。
5.加快培養國際投資經營管理人才。阻礙外資進入市場的原因有很多,而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國際投資經營管理人才稀缺,很多國家外商投資較低就是因為沒有這方面人才。伴隨著進入我國市場外商投資逐年增長,我國對國際投資經營管理人才需求也隨之增加。因此,我國為了促進外商直接投資的流入,需要向發達國家學習如何培養優秀的精通國際經營管理的人才,為國家高效引入外資提供人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