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珂
(湖南師范大學工程與設計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0)
縱觀中華上下五千年,服裝歷史發展悠久,無論是馬王堆令人震撼的素紗禪衣還是中外文化共同的結晶——旗袍,都印證了我國傳統服飾歷代變遷。時代在不斷發展,消費者的觀念也在不斷地改變,民眾的關注點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越來越注重服裝的時尚以及美觀,使得現有服飾不斷融入新興的現代元素。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對于傳統服飾的傳承與發展,已然被設計師及消費群體拋之腦后,傳統服飾在多姿多彩的現代社會當中黯然失色,并沒有發揮其本身的作用。可見,要真正實現傳統服裝元素在現代服裝設計中的正確合理地應用,促進服裝業的良性發展,必須克服傳統服裝元素在現代服裝設計中的應用缺陷。
在現如今的社會之中,群眾對于服裝的需求非常大,不僅是體現物質文化的重要方式,同樣,還可以將群眾對于美觀性、實用性、現代性的要求做出滿足,可以說,只有將美觀性與實用性相結合,才可以將現代服裝的價值最大化程度進行體現,另外,滿足群眾的現代化追求[1]。服裝的設計是最傾注設計師心血的一個環節,在設計師自身的專業修養以及自身成長環境的雙重作用下,賦予了設計靈魂。所以說,服飾文化不僅是人類生產的產物這么簡單,還是精神發展的產物,蘊含著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而傳統服飾所保留下來的元素也與當代的服裝設計不斷碰撞出新的火花,產生了新潮的、更具美感的設計,滿足了現如今顧客群體的消費觀念。我國當代的服裝設計應融入更多的傳統服飾元素,而不是一味地隨波逐流,追隨國外大牌的設計理念,將民族元素積極應用其中,才能更好地去打造本土的服裝品牌,也是對傳統服飾文化的繼承與尊重。重拾中國傳統文化的服裝精神,才有利于更好地走向設計之路。
社會日益發達,百貨大廈當中的服裝也是琳瑯滿目,可是真正可以尋覓到傳統服飾影子的服裝品牌卻寥寥無幾。在被外來文化所席卷的今天,就連服裝也很難保留傳統的中國特色,一律都是極具當代特色的衣服,T 恤、牛仔褲、西裝革履,無一不流露著我們正在遺忘傳統服飾的設計應用,傳統服裝元素在現代服裝設計中的應用已逐漸從大眾的意識中淡出。與同受孔子儒家教育影響的其他東亞國家利用傳統文化的概率相比,我國依舊存有一些差距。比如:韓國和其他國家/地區在現代服裝設計中使用傳統服裝元素,其頻率和概率要比我國高得多。目前,我國唐裝,漢服,旗袍等傳統服裝元素的利用率較高。實際上,我國傳統服飾有極為廣泛而深刻的元素,不僅限于唐裝,漢服,旗袍等,但并沒有被充分應用于本土的服裝設計。
無論是傳統服飾還是當代服飾,我們都沒有忘記過服裝的初衷是為了蔽體,而現在的設計大多是為了符合當代社會的主流態度——追求美。既然是追求美,極致美抑或是樸素美,都可以將傳統的服裝元素融入其中,賦予美不一樣的定義。如圖1 所示,本土品牌江南布衣,在設計成衣時將地域以及本土特色化的棉成分作為其品牌的獨特之處,宣揚了傳統文化。傳統的服飾文化與現代設計有機結合,無疑可以讓本土品牌走向更大的舞臺,面向國際,改善民族服裝品牌疲軟之勢。這是進一步增強中國傳統服裝文化的重要途徑,也可以鼓勵越來越多的服裝設計師將傳統服裝文化充分利用,使更多的人了解中國傳統服裝文化的特征。
我們國家有很多諸如“中國結”“中國龍”“瓷器”“中國功夫”等讓世界驚艷的文化符號。文化符號,銘刻的是國家記憶,彰顯的是國家內涵,承載的是國家精神。文化符號最大的特點是將形式和內涵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中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中國各民族和各地區都有專屬的特色文化符號,但是并非所有傳統服飾文化均能運用到當代的服裝設計中,因此需要設計師結合設計理念,去甄選適合產品的傳統服飾,設計出符合當代人生活習慣和審美意識的產品。當然,文化形式符號可以結合新時代的特征進行再創造,讓傳統的服飾文化得到重生并繼續發展。
堅守的不僅是文化符號形式,而且應更加地注重文化符號內涵的傳承。不僅要懂得尋找對應的傳統服飾文化,還得會結合其內涵后運用到現代服裝設計中。這對當代的設計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掌握專業的設計技能,還需要對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進行學習和把握,進而將其完美且豐富的在產品中呈現出來。當然,設計者在進行設計時,可以將自己的思維打開,不局限于服裝文化形式的束縛,最大可能地表達出文化符號的內涵,進而達到對傳統文化的靈魂和精髓傳承的作用。
從“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山含黛,水瀲波,青磚小瓦馬頭墻”“潑黛揉藍畫不成,暝色仍含紫”等可以看出,中國的色彩是美妙爛漫的,華夏幾千年的美,便藏在這中國色之中。胭脂、桃紅、黛綠……每一種中國色的背后都是古人智慧的結晶,如詩意般多情,美的不可方物。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民族服裝均具有自己特色,濃烈的表達了人們對生活和自然的愛意。服飾中的中國色已經深深地烙印在人們的心中,比如黃色代表的古代帝王的權利,又如在國際重大場合里和傳統的節日中,總少不了最美“中國紅”。將傳統服飾的中國色選擇性地運用到現代服裝設計中,定能大放異彩。
俗話說,“眾人拾柴火焰高”,一個人獨自設計很可能會陷入固步自封的窘境,但是眾人聚集下所產生的創意,則可以擁有更多的可能性,也可以看到我國的傳統服裝更好地與現代服飾相交融。
從幼時就培養民眾對傳統服飾的興趣,增加對從傳統服飾的了解。根據皮亞杰的認知發展階段論,人更容易把未知的世界納入已有的圖示當中,利用已有的圖示去認識新的事物,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利用這一點,在幼時就培育孩子對傳統服飾的了解,使得未來從事服裝設計行業的孩子,優先想到傳統服飾,從而去運用傳統服飾。
服裝設計專業的學生無論對于當代服裝還是傳統服飾都有更深刻的了解,可以充分利用這一點,讓其自主創立品牌,加以政策扶持,發揮自身優勢,將傳統服飾元素積極應用于現代服飾當中。
造型款式的借鑒,主要是使用在衣服的衣領、衣袖等上面。傳統服飾的造型款式主要是旗袍、長衫,這不僅符合人體的形狀,而且從觀感上有拉長人體身形的作用,彌補了東方人身材偏矮的特點。具體到服飾各組成部分上,我們可以借鑒傳統服飾的立領,并運用到現代服裝設計里,比如在進行T恤領部設計時,通過加大領的圍部,降低領的高度,這就實現了傳統和現代的融合,完美地呈現出中國風,如圖2 所示。
中國歷代傳統服飾上的圖案不僅很好地保留了古人的生活氣,而且反映了古人高超的織繡水平,體現出當時的審美風格,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利用傳統服飾圖案進行服裝設計,可以達到點布成金的效果,在圖案上的借鑒,主要是從傳統服飾對點、線和面上的處理上進行。點狀的設計主要集中在局部性、碎片化上下功夫,具有活潑和醒目的特點。傳統服飾在線性結構上的處理主要是對邊緣裝飾細膩的圖案,進而襯托出服裝的多元化。面狀部分為了給服飾帶來活力,則主要是通過填充方式對衣服進行處理。電視劇《長歌行》為我們帶來一場美輪美奐的服裝秀,如其中的隋唐菱形寶相花紋,其構圖規范中透露出活潑,生動有趣。特別是波紋紋樣與花草圖形的結合,放射對稱的規律得以重新組合,疏密均衡,簡單大氣。
在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首次提出建設文化強國以來,中央明確提出將在2035 年建成文化強國。文化的繁榮,也是國力強盛的重要特征,如日本傳統服飾就深受盛唐的影響。全球化的今天和未來,文化的發展必然是相互借鑒,相互融合發展的。具體到服裝文化,我國的服裝行業相關人員,應該與國外多交流,多學習,多合作,多研究,帶著中國的服裝設計理念和服裝文化融入到國際服裝文化中,在國際舞臺上展現中國服裝文化的美。這其中,最重要的是表現出與時俱進的創新能力,符合時代審美,不斷對外輸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服裝文化,為復興中華文化貢獻力量。
服裝行業是我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優勢產業,我國已經是全球服裝市場上最大的紡織品服裝生產和出口國,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整體內核水平不斷提高,各類產品百花齊放,其中文化品牌正在不斷地展露風采。數據顯示,2014~2018 年,我國的服裝行業零售收入逐年增加,2018年國內服裝行業零售收入達23108 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13.1%,并有望在2023 年復合增速至40188 億元。中國服裝品牌在傳承中國傳統服裝文化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有必要以中國文化為支撐強化品牌內涵,不斷促進中華傳統民族文化與產品時尚創意的深度融合,利用時裝周、展會和非遺等平臺,持續推動文化品牌建設。通過設計的創新,結合市場需求,融入傳統服務文化設計理念。
我國傳統的服裝注重平面結構,這主要是遵循了服裝是為生活服務的原則。在人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要求下,設計師有必要先做好調研,掌握顧客們的需求,然后在設計中融入中國元素,進而設計出符合顧客審美需求和滿足生活化的服裝。
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地球已經成為了一個“村”概念。中國服裝行業不僅要滿足我國人們的生活需求,還需要向世界人們輸出我們的服裝文化。設計師可以轉變思維,不要僅僅局限于利用我國的傳統服裝文化,可以強化現代化和全球化的服裝設計理念,從其他國家的傳統和民族服裝文化中找靈感,融合新鮮的元素,結合我國的傳統服裝文化,生產出符合國際審美的服裝,在市場中獲得優勢。如著名時裝品牌Dior,就擅長在其產品上使用世界各地區的服裝圖案,其產品融合了古典和高貴、荒誕和街頭文化,精選服裝材料,再用現代工藝,創作出精美高級的時裝。
服裝不僅是一個產品,更是一種重要的文化的形式,將傳統服飾運用到現代服裝設計中,不僅是對于傳統的文化的傳承,也是對文化強國政策的貫徹。21 世紀不同于往日,每一個十年都可以看到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變化當中,我們要把握時機,將我國的傳統技藝繼承和發揚下去,道阻且長,傳統服裝元素要與當代服裝更緊密地結合,設計出符合大眾審美的具有意境和美感的服裝,使瑰寶不至于遺失在歷史的長河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