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依汝,金晨怡
(溫州大學,浙江 溫州 325035)
刺繡,擁有幾千年傳承與發展的歷史,它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臺州刺繡,起源于清末椒江海門,吸收了國外的技藝與精華,與本地原生態刺繡相融合,采用雕鏤和刺繡相結合的制作工藝,故又稱為“雕平繡”。其繡品立體感強且鏤空部分玲瓏剔透、獨具風格。
臺州刺繡產生的兩大背景:一是江南民間刺繡為臺繡的形成打下了基礎,二是清朝末期東西方文化和刺繡藝術的碰撞與融合。其成品分為服飾繡、婚嫁繡、得子繡、祝壽繡、書畫繡等。
刺繡藝術之美體現在針法的變化,一個多世紀以來,臺繡沉淀了200 多種刺繡針法以及文化底蘊。在這歷史的長河中,針法技藝衍變大致為四個時期。
第一時期為清朝初期。這一時期的臺繡將“彩平繡”與“挑花”相結合,形成了“一素一彩”的特點。刺繡技藝和色彩與面料互相搭配,富家多使用綢緞,運用鎖繡、平繡、盤金繡等多種針法技藝;普通人家則多使用土棉布繡,一色線的“挑花”。
第二時期為清朝末期,此時臺繡以素色線雕繡為特點。1906 年,法國仁愛會修女來到海門天主堂向其孤兒院的人們傳授雕繡技藝。雕繡繡好后要剪除布底,花形透空漏出網眼。因為這種技藝與本土刺繡有別,又是從天主堂流傳出來的,所以人們稱之為“天主堂花”。也是從此時起,西方文化和雕繡與本土刺繡藝術交流融合,讓臺繡獨具特色,成為歷史長河中璀璨的明珠。
第三時期為民國時期。民國年間,臺繡在原有的基礎上增加了珠羅紗花片的應用。1916 年,商人李明德帶來繡花老師教授技藝,將其應用到白洋布上,繡成服飾、家居裝飾品等,將其產品出口海外。1923 年,刺繡作坊、工廠等產業興起,臺繡產品快速生產,遠銷海外。在這一時期,我們能明顯感受到,工業化大生產能夠讓臺繡更快速地進入海外市場,但與此同時,臺繡針法技藝的發展也慢下了腳步,這或許是因為工業化的發展忽略了臺繡本身的針法精髓。
第四時期為20 世紀后半葉,臺繡師傅們西方“雕繡”結合本土“平繡”,形成了獨特的雕平繡特點,并以此開創了全雕繡衣與雕平繡黃白臺布。臺繡產品名揚中外。
傳統臺繡繡品以及繡衣大多是圍繞吉祥、如意等寓意進行制作的;現如今,臺繡文化的價值體現已有所轉變,更多的人們開始接觸到臺繡,通過對生活價值等方面的體會,將其轉化為人文精神領域的探索與嫁接。也使得臺繡工作者們將自己對生活中的真善美融入繡品之中,并選擇以服飾為載體讓臺繡得以傳承與創新。
臺繡工作者不僅要將人文精神展現出來,更要將其創新融入服飾之中,所需考慮的問題是:第一,如何體現求善的精神。調研發現,以往臺繡繡品題材多是與喜慶、吉祥相關。色彩鮮艷寓意祥瑞。現今臺繡工作者在將臺繡的藝術精神以及生活理念等融進服飾設計之中,在作品中展現出臺繡工作者對于生活多樣化以及生態環境領域的不斷學習與探索挖掘,尋找自身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的體驗,形成求善的精神境界。第二,如何體現求美的精神。臺繡是一個面向大眾文化生活的藝術形式,在大眾文化生活中展現對于美的理解,展現對于人文理想以及價值的提升。在服飾設計過程之中,發揮作為文化載體的服飾之最大作用,找尋跨越物質本體的精神境界,并實現對人本性的提升。
由于傳統手工技術工藝復雜,人工成本高,即使有加工廠機器的協助,但也很難帶來較高的收益,于是臺州刺繡行業逐漸衰退,技藝的創新更是少之又少。但熱愛臺繡技藝的繡人們并沒有因此而放棄,他們選擇了繼續向前走,為臺繡的發展做貢獻。遠古自舜帝制定了章服制度起,命令禹以五色繡出十二種圖案(又稱十二章)從此刺繡與服裝就有了密不可分的關系。歷代帝王將相也是用衣與繡的關系標志著自己高貴的社會地位;不同地域的少數民族也是通過繡衣上蘊含特定意義的圖案表達情感、記錄民俗民風。刺繡自古以來在服飾上就承載著裝飾與實用的雙重功能。近年來有關臺繡在現代服裝上的設計運用越來越多,也擁有相對應的用戶群體,其服裝會出現在宴會、聚餐等相對較隆重的場合,這也說明臺繡繡衣被用戶所看重。
臺繡第二代傳承人陳克,在前人的基礎上,創新了“彩繪繡”(圖1)。《彩繪全雕繡》(圖2)中,陳克運用彩繪繡與全雕繡創新技藝,這其實是對西周“繡后涂彩”的古技進行了一定的鉆研。陳克打破常規,改變了服飾色彩的層次,突破傳統臺繡作品技藝,讓臺繡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其后臺繡第三代傳承人林霞,先后創立了三大品牌。在保護臺州刺繡技藝傳承的基礎上,衍生出“纖藝繡”。纖藝繡借“物”造型,以立體浮雕的手法進行一系列新的藝術創作實踐。有比喻稱,臺繡與其他繡種不同之處在于臺繡是在布上做雕刻;其他繡種只在布上做加法,而臺繡既做加法也做減法。運用獨有的雕鏤、抽紗工藝,產生大小透空的網眼,塑造其素雅、凌空的藝術效果,產出的產品不但立體感強,鏤空部分更是玲瓏剔透,獨具一格。
象征性是我國傳統視覺設計的重要特點。傳統臺繡繡品在題材選材上,主打以花卉和常見的傳統龍、鳳、鳥、蝶為主。從中展現古時候的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林霞《原-衍生》這一系列裝飾畫中使用創新針法技藝“繡原繭”“蛛網繡針法”“觸角繡”“珊瑚繡”等則展現出生生不息演進中的生命內涵,借助對生命繁衍循環的探究與表達,映射對于傳統文化、技藝的發展脈絡與形式的感悟,從微小物質中探尋世界初始形態。
傳統服飾的刺繡工藝中針法多樣,可解構重組,并不影響繡制的圖形平整服貼程度。我們所注重的新穎主題設定需匹配合適的圖案設計元素,而無論是主題還是圖案設計最終都將用針法技藝去一針一線的細繡出來。每一個主題都有屬于自己的一份思考與情感,那么該使用怎樣的針法才能與這一個主題完美契合,百分百的展現其韻味。在這一點上,我們看到了臺繡傳承人們的努力。林霞《絲影·荷夢》(圖3)運用繡原繭與牽蛛網等針法技藝、廖春妹《鳳棲牡丹》等作品運用多種針法技藝以及材料,均使其表現出不同物象的質感。
近幾年來刺繡工藝就是服裝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臺繡設計師和消費者都希望服飾能滿足自身裝飾和美化的外在需求,更是要通過服用行為表達自己的個性,臺繡工藝變化手法多樣,自由多變的針法技藝可以使服裝在千變萬化中傳遞更豐富的服飾語言。
臺繡作品繡制過程中需耗費大量工時,當臺繡與服飾融合時,可采用臺繡與繪畫等服飾常用的手法相融合。臺繡所有的畫稿都屬于原創設計,繡稿不僅畫出適應時代發展變化的繡花圖案,在畫稿中設計師還需將所用的繡線顏色、型號以及質地,針法走勢等布局完整。現代設計師在設計中應用多樣元素,深層次挖掘藝術文化領域并傳達設計概念。臺繡繪畫圖案與服飾設計相結合,正是現代臺繡繡藝術的發展與創新的點。
正如巴特斯·勞里所說:“觀念、形式、媒介是創造活動無法區分開來的三部分。”藝術形式是由同時代的思想文化、審美情趣所決定的,時代既然是發展的,那么任何一種藝術形式都不會保持一成不變,我國刺繡藝術同樣在歷史發展中經歷了實用縫綴-章服繡制-服飾美化-字畫臨摹-現代創作這幾個階段,表現形式更側重于對現實生活的摹寫。藝術將人們從現實世界引入神秘領域,將繡品中的色彩、韻律、技藝走向等要素融入現代語境之中,實現在表現形式上有時代特質的突破。
林霞的繡品《紫湛》(圖4)以葉為基,桑為韻,經作骨,運用單一紅色作為主顏色,從蠶食桑葉中講述自然之道、絲綢之韻。巧妙的運用設計中的顏色、構圖等技法,與之繡品相匹配的創新針法技藝,牽網絡、牽單絲等。整屏繡面之中,依據繡品的主題進行創作,自上而下,從密到疏。《紫湛》作為一面屏風,成為中國絲綢博物館G20 主貴賓接待室的主題裝飾。在新時代之下的今天,我們倡導的設計藝術應是體現當代設計師對中國本土設計文化發展的新思考。回望悠悠歷史,先輩們留下的珍貴繡品似乎正在訴說他們那個時代的事跡與期盼。
刺繡當隨時代,我們為這個時代而畫像,服務人民的美好生活。而我們對于刺繡本身的想法與實踐不應受到局限,通過對傳統臺繡針法技藝上的創新搭配新穎的主題與設計,臺繡不僅變得廣為人知,同時在現代服裝設計、室內環境裝飾、產品的外觀設計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