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令山
如果學校未能有效引發師生學習的話,那么學校最本真、最可貴的意義將不復存在。很多教師似乎已經習慣這樣地理解學習,認為學習是個體化行為,是從書本向記憶“搬運”的過程,然后成為學習者腦袋里的知識。隨著時代的進步,過去這種對學習的認知的弊端逐漸顯現。筆者認為,新時代教師應加強學習,共同構建真正的學習化校園。
一、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在建設學習型社會的今天,學習是無時無處不在的。要構建學習化的校園,需要教師有閱讀的好習慣,才能培養更多有閱讀習慣的學生。而要讓教師養成好的閱讀習慣,就要在校園里創建濃厚的閱讀氛圍。只有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才能潛移默化地引導師生加強閱讀。
例如,我校高度重視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認真抓好師生的閱讀實踐。在整個閱讀實踐活動中,我校把師生組織起來閱讀。同時,我校要求師生每周二、周四課后,在圖書室、閱覽室、教室等場所閱讀,且鼓勵師生一邊閱讀一邊做筆記。隨著師生實踐的不斷深入,學習化校園也就逐漸形成了。一個學期后,大部分師生都形成了安靜地坐在書桌前拿起書籍學習的習慣,校園的夜晚“燈火通明”,點亮的不再是“一盞燈”了。很多學生跳出了題海,發現了閱讀的樂趣,發自內心地感受閱讀的美好。
二、加強學習交流
一些學校師生的學習之所以能夠深入,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師結合教育教學過程中的閱讀過程,啟發學生進行對話。事實上,對話是逐漸培養出來的,并不是教師下個命令就可以有效對話的,需要適時引導。很多學生并不認同學習必須要交流,覺得自己看了書就行。為此,學校需要反思,若不讓師生嘗到對話的甜頭,那交流就永遠只是個形式。要讓師生歷經成功的對話,進行交流后體驗成功,這樣,師生才會再次期盼著下一次的對話,繼而才有學習所得。
例如,我校把師生分成多個閱讀小組,讓每個小組在學習中加強彼此之間的對話交流,然后把自己的認識、看法呈現出來,與大家共享。這時學習交流氣氛很快活躍起來了。在分享過程中,學生看到了其他同學的亮點,這些亮點匯聚起來后就形成了每個人的收獲,這時就激發了師生更大的閱讀和學習熱情,因為師生已體會到只有多讀書、讀好書,自己才有“料”拿出來與大家交流、共享,才會產生更大的收獲。開展了一次又一次的研讀后,學生漸漸感覺到,這樣的學習交流確實能夠使自己更快進步、更加充實,也就促使師生共同學習,這樣,師生也就都有了新的收獲。因此,教師教學的精妙之處,就是積極鼓勵師生不斷提出問題,哪怕是比較奇葩的問題,只要學生能不斷發問,并能引發學生交流探討,這就成功了,因為學生已經帶著問題去思索和學習,那學習的真正意義就可以實現了。
三、激發思維動機
學習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要培養和增強師生的創造力。所以說,在學習的過程中,師生要有探究事物本質的意識和習慣,主動激發出自己的思維動機,為將來做出更有創造意義的行動指明方向。思維能力是在扎實的基礎知識上形成的,是以問題的探索發現和知識的不斷積累為支撐的。所以,當有了閱讀后的知識豐富和問題意識的不斷增強后,師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才會不斷增強,這就為今后的發展夯實基礎。在師生的閱讀學習越來越深入的情況下,成長就開始了。在教學過程中,有時教師的看法并不一定都是對的,但是教育的初心不在于結果,而在于評說過程,在于師生的進步和成長。
例如,我校特別注重培養師生的思維能力,引導師生用欣賞的眼光看待教育過程中發生的問題,運用課堂書本上學到的知識,讓學習與實際生活緊密結合起來。通過這一舉措,師生個人的潛能得到了充分挖掘,主體意識得到了增強,同時又強化了想象力和創造力。師生有了一次又一次精彩學習的體驗后,知識不斷豐富,增強了他們質疑、選擇、發現、追求的動力,為他們的發展夯實基礎。
責任編輯 黃銘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