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思琪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發布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明確提出了要減輕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同時要求中小學要提供放學后的基本托管和特色托管服務。在這一新背景下,如何預防校園欺凌的產生,如何減少校園欺凌,成為我們當前學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校園欺凌的界定
教育部等十一部門印發《加強中小學生校園欺凌綜合治理方案》中首次明確了校園欺凌的界定。《治理方案》指出,校園欺凌是指發生在校園內外,學生之間(一方個體或群體)單次或多次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或網絡等手段實施欺侮等行為,造成另一方(個體或群體)身體傷害、財產損失或精神損害的惡劣事件,(對被欺凌者的生理、心理、名譽,權利等實施的達到某種程度的侵害行為)。
二、防止校園欺凌的策略
1.以學校為載體,活動為平臺,營造一個相互尊重、相互支持和相互關懷的校園氛圍,堅決抵制校園欺凌。“雙減”政策背景下,學生在學校的時間增加,教師的工作量也加大了不少,作為管理者可以充分的利用好多出來的課時,通過舉辦系列活動來營造友好的校園氛圍。如迎接新生活動、高年級與低年級的大手拉小手、肄業年級為畢業年級喊樓加油活動、同年級的互幫互帶活動、班級籃球賽、志愿者活動,學習幫扶等具體活動,讓整個校園洋溢著團結友愛、友善互助的氣氛,讓每一個學生從心底感受到來自學校的溫暖,來自周圍老師和同學們的幫助。在這樣的一個充滿正能量的校園內,發生校園欺凌的現象是少之又少,即使發生也是偶發性因素。
2.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重視學生的心理疏導。作為學校管理措施的具體執行者,教師尤其是班主任,在午托、晚托、放學期間要非常留意觀察學生心理行為的變化,他們發生校園欺凌之前往往會有異常的言行,如對“欺人者”進行早期行為干預,防范欺凌團伙的形成。如果學生經常有腹部疼痛、小便不暢、情緒不穩定、上課不認真聽講、回家不專心做作業、無故曠課、設法逃學、酗酒、自虐或攻擊他人等現象,很可能與校園欺凌有關。教師這時要發揮心理疏導作用,鼓勵受欺負的學生敢于將心里話說出來,協助其解開心中的死結,驅散心理的陰影。在這些同學的眼中,校園成為了“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叢林,而叢林法則正是我們人類文明、校園文明所不提倡的。因此,以教師為主導,細心觀察異常行為,及時化解學生中的小糾紛,是“雙減”政策下如何預防校園欺凌有效途徑。
3.制定詳細周密的走讀制度,各個時間,各種類型的托管做到無縫接軌。特色托管種類很多,明目齊全。琴棋書畫、吹拉彈唱及各種體育興趣班,既有室內的,也有室外的,遍布全校各個場室。學校相關部門要精準安排好每一堂托管課的時間、地點、學生。將每一位參加托管的學生名單發到每一位托管老師手中,以便托管老師清點人數,防止學生逃課,在外游蕩而產生校園欺凌現象。
4.努力引導學生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識、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雙減以后,實行晚托,走讀制與混編制讓學生很容易脫離原來班主任及科任教師的管理,而托管老師面對來自各班各年級學生也不熟悉,這一過程中容易產生管理的真空地帶,這就給校園欺凌提供了產生的土壤。引導學生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識、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有利于預防校園欺凌的產生。
學生自身多是校園欺凌的當事者,其主觀意識態度和應對行為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欺人者”“被欺者”和旁觀者都要意識到校園欺凌危害的嚴重性,共同維護校園環境,保護自己,遠離欺凌。加強自身意識,充分認識校園欺凌的嚴重危害。校園欺凌的雙方,欺人者往往也是被欺者,青少年容易盲目模仿,講江湖義氣、而漠視了校紀校規和法律,長此以往,容易陷入以惡制惡,以暴制暴的惡性循環。學校、教師、家長、青少年要經常溝通交流,進行談話,幫助學生這是一個非常重要且易行有效的方法。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