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珊珊
“問題導學三環五步”歷史課堂教學模式以導學案為載體,從問題出發,在教師的引導下,采用啟發式教學策略,不斷調動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主動性,使師生互動豐富,課堂氣氛活躍,收到了顯著的效果。下面我以高三通史復習“古代中華文明的繼續發展——宋元時期”這一專題為例,介紹高三歷史復習課中“問題導學三環五步”歷史課堂教學模式的操作程序與實施策略。
一、課程解讀
1.課程內容:宋元時期的制度變化與創新;宋元時期的經濟發展與經濟制度的變遷;宋元時期文化的發展與交流。
2.考綱要求:宋朝商品經濟的發展;程朱理學。
3.備考攻略:(1)考向:宋元時期的政治制度、經濟變革和思想文化。(2)命題視角:高考對本講的考查多從時空觀念上聯系以往朝代的內容,從史料實證的角度綜合考查宋元時期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領域的變化,對這一時期的現象進行歷史解釋,并從家國情懷的高度認識宋元時期的社會特征,理解程朱理學思想對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深遠影響
二、課程實施
(一)第一環節:教師設導
在高三歷史通史復習課中實施“問題導學三環五步”歷史課堂教學模式,我將第一環節“教師設導”的第一步“設疑激勵”進行調整,設置了四個教學活動,由淺入深,目的是引導學生回歸教材,自主完成考點整合。
活動一:“與目錄對接”。學生自主羅列出本專題的考點分別在哪本歷史必修教材的哪一單元哪一課,目的是與教材目錄對接,讓學生有專題意識。
活動二:“我的必備知識”。學生課前要詳細、準確、完整羅列出本專題的基礎知識,分政治、經濟、文化三個領域,自主完成考點整合,課堂上老師再幫助學生查漏補缺
活動三:“新教材鏈接”。2021屆高考備考的一大特殊性就是舊教材新高考,在各地的一些模擬題中都有體現新舊教材的結合,因此教師要認真專研新教材幫助學生發現知識盲點,補充新教材的相關內容。這一部分由教師完成,在導學案中展示。
活動四:“分享展示”。這一活動我的設計是讓學生結合所學知識,就中國某一時期的史實,自擬一個能夠反映其時代特征的論題,并運用具體史實予以論證。如在“古代中華文明的繼續發展——宋元時期”這一專題中,我設計的問題是:
材料:關于宋代歷史,海內外學者著述頗豐,敘述各有側重,如《儒家統治的時代:宋的轉型》《中國思想與宗教的奔流:宋朝》 《宋史:文治昌盛與武功弱勢》等,這些書名反映了作者對時代特征的理解。
結合所學知識,就中國古代的宋元時期,自擬一個能夠反映其特征的書名,并運用具體史實予以論證。(要求:論證充分,史實準確,表述清晰)
學生完成自擬論題和論證后,課堂上老師選一些同學的成果分享展示,同學們互相點評,老師適當點撥。這一活動既有助于讓學生更好的掌握明清時期的階段特征,夯實明清的史實,而且可以提升學生回答歷史小論文類型的的答題能力,同時讓課堂充滿了生機活力,可謂一舉多得。
(二)第二環節:學生探疑
這一環節包括“問題導學三環五步”歷史課堂教學模式的第二步“帶疑探討”和第三部“破疑歸納”。我設計了如下學習流程:
1.宋元時期的政治
宋元時期的政治制度如中央二府三司、地方削實權、收精兵、制錢谷等基本知識學生已經比較熟悉了,所以在通史復習時我的重點放在宋代文官政治的探討,補充史料,引導學生分析宋代文官政治發達的表現、原因和影響。
史料:宋朝皇帝與“士大夫治天下”成為宋朝政治的基本特色。宋朝選官制形成了三級考試、三年一考的制度??荚囀侄螄栏?,力求做到公平競爭。唐朝登科總數為6 603人,兩宋達到45 640人。在人事管理制度方面,法規細、條文多、任法而不任人。官員的實際職務和官階制度比唐朝更加發達,職務遷轉和官階遷轉的考核嚴格、程序復雜。宋朝皇子都不直接封親王,只有少數人才有可能封為親王,親王上朝時位列宰相之下,官屬亦從簡,防范外戚、宦官預政?!纬挠放_和諫官合一,既牽制宰相,也約束皇帝,有時還與宰相合作對抗皇帝。
——摘編自張帆《中國古代簡史》
問題1:根據史料,概括宋代文官政治發達的表現,分析宋代文官政治發達的原因。
設計意圖:補充史料,通過學生自己思考、討論、歸納,形成自己的知識,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科思維和素養。在探究代文官政治發達的原因時,啟發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將學生已掌握的宋代科舉制的完善、租佃關系的普遍、宋代教育的繁榮這些知識關聯起來,加深對宋代相關歷史的掌握。
問題2:結合史料和所學知識,談談對宋代文官政治發達的認識。
設計意圖:這是一個開放性提問,用來拓展學生的歷史思維層次,也是高考的常見題型。講解這個問題時,可以引導學生從兩個方面回答認識類題型,一是要回答“為什么”“怎么樣”;二是要總結升華,提煉出規律性、本質性的認識和看法。這個開放性問題使這堂課的歷史教學既有廣度,也有深度。
2.宋元時期的經濟
問題1: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宋元時期商業發展的原因。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對課本知識的挖掘,運用分析、綜合、概括等思維能力來回答問題,引導學生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角度分析宋元時期商業發展的原因,更好的掌握原因類題型的答題技巧。
問題2:完成導學案經濟部分的高考真題,并思考“該試題從哪個角度對宋元時期的商業發展進行考查”
設計意圖:通過六道高考真題,帶領學生們從高考命題的角度分析了宋元時期商業的考察角度。
問題3:依據“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對高考試題的考察角度進行歸類梳理。
設計意圖: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是這兩年高考題的熱點,引導學生學以致用,進行史論結合的闡述。
問題4:基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理論,我們可以得出:宋元時期商業發展繁榮將會推動中國社會走向“近代文明”?
設計意圖:通過一個假設命題,引導學生思考研究宋元時期的經濟基礎依舊是農耕經濟,對應的上層建筑則是專制集權的進一步加強和程朱理學成為官方哲學。
“宋元時期的經濟”的復習把教學重點和難點問題化,又結合了高考真題和高考熱點歷史唯物主義,層層深入,引導學生的思維往更深層次發展,具有針對性和時效性。
3.宋元時期的文化
問題1:自主學習,填寫表格。
設計意圖:以表格形式引導學生回顧課本,夯實基礎知識,培養學生自學能力與綜合歸納能力。
在探究“宋元時期文化的特點”,采用史論結合的方式,老師補充史料,拓展學生的歷史視野。
材料一:穿衣:要頸緊、腰緊、腳緊;說話:凡為人子弟必須低聲下氣,語言詳緩;讀書:要端正身體面對書冊,祥緩看字;飲食:在長輩面前,必須輕嚼緩咽,不可聞飲食之聲。
——朱熹:《童蒙須知》
材料二:宋元兩朝,書法名家輩出,與唐朝相比更加追求個性,不拘法度。繪畫成就以山水畫最為突出,其特點是不強調寫實,注重意境和筆墨情趣。花鳥畫、人物畫水平也很高。 ——《中外歷史剛要·上》
宋元時期理學的思辨化、文藝的世俗化、科技的領先性特點學生在新課學習時已掌握,但宋元時期理學的普及化、文藝的雅俗共賞特點是舊教材沒有的內容,這就需要教師整合新舊教材,研究高考真題,發現知識盲點,讓高三學生完整了解宋元時期文化的特點。
問題2:在問題1的表格上,綜合歸納概括宋元時期文化的特點。
設計意圖:在問題1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引導學生從整體角度歸納宋元時期文化的特點,鼓勵學生課堂上積極回答,耐心的引導學生用歷史專業術語表達,訓練了特點類題目的解答方式。
問題3:結合所學,宋元文化繁榮的原因。
設計意圖:啟發學生多角度分析原因,注重歷史的橫向和縱向聯系,引導學生總結原因類題型的答題技巧,認識到一定時期的文化是一定時期政治經濟狀況的反映。
(三) 第三環節:師生拓疑
這一環節包括“問題導學三環五步”課堂教學模式的第四步“拓疑引申”和第五步“化疑提升”,我的設計如下。
1.設計課堂檢測題。圍繞本專題復習的教學重點與考向預測,從近兩年各地的高考真題和模擬題中選取了10個選擇題和一個材料題作為檢測題。
2.讓學生展示課堂檢測的成果,老師進行點撥和提升,特別注重答題技巧的總結和知識點的歸納。
“問題導學三環五步”歷史課堂教學模式以導學案為載體,從問題出發,非常適用于知識容量大、難度深的高三復習課。上課前的一兩天老師要編制好導學案,提前發給學生預習,學生課前完成第一環節“教師設導”的四個教學活動,自主梳理和掌握基礎知識,構建知識體系。課堂上,老師運用導學案來完成第二環節的“帶疑探討”和“破疑歸納”,根據補充的史料和設計出的有梯度的問題,采用小組合作、學生分享展示、師生對話等形式,從多方位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最后預留一定時間讓學生限時完成檢測題,老師及時進行點撥,使學生鞏固基礎知識,提高解題技巧,深化歷史認識。
【本文系廣州市第三批教育系統創新學術團隊教育類項目“初中導學案教學模式創新研究團隊”(編號:1201630039)的研究成果之一】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