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寶瑩
數學口頭表達作業可以將學生的數學思維活動外顯,讓教師清楚了解每個學生思維活動的過程和學習掌握的程度,有利于教師及時對教學做出診斷和調整。筆者嘗試運用對接、提升、聚焦和融合四種策略設計出針對性強、少而精的口頭作業,達到既減輕學生作業負擔,又提質增效的目的。
一、對接:說出知識的透徹理解
小學數學知識點的編排是逐步滲透、螺旋上升的。每個知識點既是學生前面學習經驗的延續,也是后續知識的基礎。任何一個知識點的缺失都有可能導致數學學習的舉步維艱。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的例題編排圖文并茂,能充分展現知識的產生過程,注重在活動中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和思考。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將新授的知識技能和教材例題及課堂學習歷程對接,以教材例題為抓手,設計新知講解型口頭作業,讓學生有效鞏固當天學習內容。
例如學習《秒的認識》后,設計口頭作業:“練習1秒、10秒、30秒、60秒這些時間長度的判斷,看看自己估得準不準,最后說說你是怎樣找準秒的節奏的?”這樣的口頭作業簡單高效,不需要繁瑣的書面表達,有效幫助學生回憶當天課堂教學內容,及時掌握新知識。在每一節新授課后,教師都可以布置新知講解型口頭作業,檢查學生知識掌握情況,給予知識彌補的機會,倒逼學生養成認真聽課的習慣,降低學困生發生的機率。
二、提升:說出思維的有序與深刻
數學能力的提高離不開一定量的解題練習,它是鞏固知識、發展思維、培養創造力的有效途徑。由于課堂時間有限,大部分學生無法在課堂上通過語言充分表達自己的思路和想法,提出自己的疑問。教師可以通過課后講習題作業,讓每一位學生鍛煉有序表達思考過程的能力,養成優化解題方法,總結解題策略的反思意識,培養思維的有序與深刻。
講習題,要教會學生從讀題目、析題意、講解法、說反思四個環節進行。讀題目是要求學生讀通題目,標記題目的重點,明確題目的有用信息和要解決的問題。析題意是要求學生將畫圖、操作演示、數學符號表達與語言表達結合,找出隱含條件,厘清數量關系,明確解題思路。講解法就是要求學生講清如何列式解決,每一步的含義和理由。有的題目還可以鼓勵學生一題多解、一題多變,從不同方向、不同角度、運用多種方法分析和解決問題。說反思就是回顧解題過程,檢查解答是否正確,并從知識學習、思考過程、解題方法等方面加以反思與總結。通過這樣四個環節,學生不僅養成了良好的解題習慣,還切實提高了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習題的選擇上,教師應精挑細選有代表性的習題,還可以是有助于幫助學生掌握動手操作、畫示意圖、畫線段圖、列表法、排除法、轉化法、有序全面思考等解題策略和技巧的習題。例如“一根繩子可以圍成邊長為5分米的正方形,現在如果要改圍成長8分米的長方形,寬是幾分米?”學生一般都能想到下面兩種解法:(1)(5×4-8×2)÷2=2(分米)(2)5×4÷2-8=2(分米),但教師可以設計口頭作業:“除了這兩種解法,你還能想到別的解法嗎?”引導學生畫圖分析,擺脫習慣性思考方式的束縛,對題目的條件進行重組變通,發現長方形的一條長與一條寬是原正方形兩條邊變化而來的。從而想到還可以5×2-8=2(分米)或5-(8-5)=2(分米)。經常進行這樣一題多解的訓練,能有效培養思維的敏捷性和深刻性,同時為創造性思維奠定基礎。
三、聚焦:說出反思總結的好習慣
學生的課后改錯是教師的一項重要工作,但因為在校時間緊,有的學生改錯時只求答案,沒有靜下心來重新認真審題,細心尋找產生錯誤的原因,導致錯誤重復出現,層出不窮,令教師心力交瘁。反思總結型口頭作業讓學生聚焦班級的典型錯題或自身的個性錯題,按照“分析錯因、說出正解、總結對策”的三部曲說出反思過程。這樣的口頭作業減輕了學生書寫錯題分析的壓力,讓學生樂于通過表達親身經歷識錯、思錯、糾錯、防錯的過程,讓錯誤成為推進學習的有利資源,發展學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和批判思維。
例如習題“陳俊家的廚房地面長3米,寬2米。用面積是4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地磚鋪廚房地面,需要多少塊?”許多學生在做題時并沒有留意到前后單位是不一致的。在當天的講錯題中,學生總結道:“數據的單位不同,代表的量就不同,以后做題要特別注意數據的單位。”經過這樣的講錯題,后面再因為單位出錯的學生大幅減少。
四、融合:說出思維的廣度與靈活度
單元學習后,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及時把學過的知識梳理、整合,溝通聯系,將猶如散落珍珠的數學知識串聯起來,形成知識網絡。比如平面圖形面積計算總復習時,可以布置“先分類整理所學過的平面圖形的面積公式,再說說你為什么這樣整理,它們之間有什么聯系?”對于相近的知識和概念,要加強縱橫聯系和對比,幫助學生辨析掌握。比如學生容易混淆周長和面積兩個概念,可以布置“請你說一說,對一個平面圖形,什么是它的周長?什么是它的面積?周長越長,面積就一定越大嗎?”這種講知識歸納的作業可以和書面作業結合,先讓學生畫出知識歸納圖,再當小老師講給同學、家長聽,通過表達進一步明晰知識之間的聯系,形成更清晰的認知結構。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講身邊的數學問題,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自覺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增長見識,提高生活能力。例如對口令、看口算卡搶答,算24點游戲等。教師還可以設置“數學小講堂”,與語文、美術、科學等學科融合,讓學生講數學畫作、講數學故事、講數學閱讀收獲、講數學課外知識等,開闊視野,激發學習和探究的熱情,感受數學美與數學文化。
責任編輯 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