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麗芳
生活中蘊涵著取之不盡的寫作素材。小學生寫作文,就是“我筆寫我情”用筆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感興趣的事情記錄下來,用以歌頌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從而表達自己的情感。如何才能幫助學生走出作文難、難作文的困境呢?只有讓學生平時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寫作語言,在寫作時才能做到文思泉涌。我認為以下三個方法可以運用到教學中以解決實際問題。
一、教會學生留心觀察身邊的事物,積累寫作素材
(一)引導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積累寫作素材。例如,疫情來了,學校的設施有了哪些變化?老師是怎樣做的?家長是怎樣說的?自己是怎樣做的?然后引導學生把自己所見所聞所感寫下來,學生因為是自己親身經歷的,所以能寫出真情實感。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知道了生活中有無窮無盡的新鮮事,從中學會從身邊發生的事情積累寫作素材。
(二)讓學生做個出色的“攝影大師”。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積極做生活中出色的“攝影大師”,把生活中的難忘的事情,活動等精彩的瞬間,隨時拍攝下來儲存在腦海里。例如,學校舉行“黨的故事我來講”“慶祝六一”“百歌頌中華”等活動時,活動前提醒學生們做好“攝影大師”。這樣,在遇到寫《多彩的活動》等這類寫活動的作文時,就提醒學生曾經拍在頭腦里的精彩照片提取出來,做到有話可說,有材可取。
二、鼓勵學生堅持閱讀,做生活中的“百事通”
鼓勵學生堅持閱讀,做生活中的“百事通”。我在班里建立了“沐浴書香”的親子閱讀微信群,建設學生和家長每天晚上共同閱讀半小時以上,并讓家長接龍打卡。并根據課文內容幫學生選定必讀的課外讀物:管樺《小英雄雨來》、亞米契斯《愛的教育》、高爾基《童年》和一部分選讀書目,讓學生在親子閱讀過程中積累好詞佳句,這樣日積月累就可以做到博覽群書,曉知天下事,做到生活中的“百事通”,寫作時就會水到渠成了。
三、堅持隨課微寫,是學生習作語言積累的新路徑
(一)與課堂同步,讓學生隨課微寫好詞佳句。好字好詞好句,在作文中能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例如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這兩句詩中的“綠”字在整首詩中有“畫龍點睛”的作用。所以,在日常教學中,我堅持與課堂同步,讓學生隨課微寫好詞佳句。例如:在學習六年級上冊第6課《狼牙山五壯士》這篇課文的第三自然段“為了不讓敵人發現群眾和連隊主力,班長馬寶玉斬釘截鐵地說了一聲:走!帶頭向棋盤頭走去。”這句話時。我先讓學生讀出班長馬寶玉堅定,視死如歸的語氣,接著理解“斬釘截鐵”的意思,體會這個詞語用的精妙之處,最后讓學生用“斬釘截鐵”說句子。這樣讓學生積累“斬釘截鐵”這個好詞,并教會使用。
(二)與課文俱進,堅持讓學生隨課微寫精彩片段。有了素材的積累才能更好的作文實踐,沒有素材就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在教學中重視培養學生隨課微寫精彩的片段,有助于語言的積累與運用。例如,在學習六年級上冊第13課《窮人》第9自然寫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動時,我先讓學生們理解“忐忑不安”這個詞語的意思,并從中體會桑娜矛盾的心理,善良,樂于助人的高尚品格。接著我布置學生小組探究說說自己某個時刻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動。最后讓學生把剛才自己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動記錄下來。這樣指導學生積累心理描寫的句子,直接指向本單元訓練點“筆尖流出的故事”。
花香蝶自來,胸有竹方可成竹,小學作文教學亦然。教師要利用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實施的這個天時地利的作文教學改革良好契機,認真鉆研新課程小學作文教學的理念和目標,不斷探索,在平時作文教學中探討新的方法和策略,攻破小學作文教學“難區”,占領這塊“陣地”。在小學教學中,只有引導學生有目的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有計劃的積累寫作語言,進而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學生語文素養提高了,習作時定會文思泉涌,水到渠成,順理成章。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