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玉蘭
于春祥在《發現高效課堂密碼》中提出:“高效課堂是以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時間為前提,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與探究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并當堂掌握教學內容為目標,以學生的自主選擇、自主調控、自主反思、自主評價和自主構建為進程,以教師的精心組織、確切指導和激勵評價為手段而展開的教學活動。”下面以唐代文學家韓愈的文章《馬說》為例,探究文言文高效課堂教學模式。
一、找準依據,確立正確清晰的目標
設計文言文閱讀的目標,要依據新課標要求、教材編排內容和學情需求,三者缺一不可,只有這樣,“教什么”“學什么”定位才能正確、清晰。
依據初中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我確立了《馬說》教學的第一個能力目標,即指導學生朗誦并當堂背誦全文。從教材編排來看,本篇屬于“說”的文體,結合課后研討練習,我確立了本課教學的知識目標,即引導學生積累常見的文言詞匯,重點掌握“食”“策”“其”“之”等詞的意義或用法。同時確立第二個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即引導學生讀懂文章,領會作者的思想情感,了解本文托物寓意的論說藝術。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上確定為評價作者的觀點,聯系生活,激發主動積極的人才發展意識。再從學生實際情況看,可把學生疑難的字詞句作為本節課教學的重點,并引導學生聯系以前學過的而本課又出現的重點字詞進行拓展積累。在誦讀這方面,則注重引導學生讀準字音、讀好停頓、讀好語氣語調等,從而讀出情感,讀出文言文的味道并能當堂背誦。
二、正本清源,明確三大環節的職能
要實現文言文高效課堂,必須要先明確課前預習、課堂學習、課后練習這三大學習環節的職能。只有三大學習環節各司其職,有效地為我們的課堂“減負”,才能真正提高課堂效率。
如在課前預習環節,我要求學生在開始學習這個單元的課文前先通讀整個單元的課文,包括導讀和研討練習,對該單元形成一個初步的整體感知。在學習《馬說》這一課前,讓學生搜集以下信息:了解作者,了解寫作背景及相關作品,閱讀《伯樂與千里馬的故事》,了解“說”的文體知識。其目的是讓學生在課前儲備好相關的作家背景、文化常識、文學常識等,在課堂學習時可及時解決問題。這樣一來,課堂上節省了很多時間,學生能更充分地參加課堂活動,教學的知識和能力目標也就落到了實處。
另外,在指導課后練習時,我布置了兩道拓展練習:一是思維認識上的拓展,二是文言知識整理的拓展,促使學生在實際生活積極練習,并幫助他們及時進行鞏固和提升。
三、轉變方式,設計巧妙精細的活動
《馬說》是一篇自讀文章,要給學生自主學習實踐的平臺,讓他們整合利用一切學習資源促進學習。我設計了三個活動環節:讀順文本——讀懂文本——讀透文本,從語音到文字再到內容情感層面,由淺入深,環環相扣。每個大活動里又精心設計了小活動,例如讀順文本這一活動環節,又分讀準字音和讀好停頓兩個小活動環節,由語音到節奏,恰當引導學生進行自學。
整堂課充分體現了老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理念,老師是課堂活動的組織引導者,適時進行學法點撥,將課堂還給學生。學習方式轉變了,學生變被動為主動,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活動有序,積極熱烈。書聲朗朗、議論紛紛的課堂正是高效的有語文味的課堂!
四、發揮所長,體現教師個人的特色
我認為要真正實現高效課堂,老師還要用心營造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發揮個人的優勢,用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影響學生,從而打造充滿感染力的生命課堂。
如我在上《馬說》時,注重發揮自己誦讀指導的特長,精心營造讀書討論的課堂氛圍,與學生平等對話,點撥引導、循循善誘,課堂節奏好,語言感染力強,師生一起誦讀咀嚼,讓朗朗讀書聲不斷回響。因此,發揮所長,凸顯教師的個人特色,可說是課堂高效的推手。
責任編輯 王思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