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在北大“電影中的世界文學課”的課堂上,劉子超看了一部被他稱為“中亞版《飛屋環游記》”、充滿濃郁中亞風情的電影《誰來為我摘月亮》,一直念念不忘。幾年后,隨著紀錄片《新絲綢之路:動蕩的大地紀行》的鏡頭,他又沿著絲綢之路一路向西,在鏡頭里目睹中亞和近中東地區的歷史和現狀,心潮澎湃。
2010年,劉子超第一次站在新疆霍爾果斯口岸眺望天山,浮想聯翩。有那么一瞬間,他很想跳上卡車,穿越邊境,翻過雪山,看看對面是一個怎樣的世界。一個清晰的想法在他心里升騰而起:前往中亞大陸,寫成一本書。這個想法是不小的挑戰,也是極大的誘惑:“如果我想獲得關于世界的知識和經驗,想理解我所身處的現實,還有什么比旅行和寫作更好的方式?”此后9年,他在中亞進行深度漫游,從而寫就《失落的衛星:深入中亞大陸的旅程》一書。
從2011年起,劉子超開始了他深入而漫長的中亞漫游。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對中國很多讀者既耳熟又陌生的國家,成了劉子超旅行的目的地。天山深處、瓦罕走廊、帕米爾的無人區等,在9年內劉子超去了幾乎所能去到的中亞重要地點。
過程很辛苦,甚至也遇到過一些危險。但劉子超覺得收獲很大,非常值得。尤其是一路上結識很多陌生人(與其中一些成為朋友),有在中亞的俄羅斯人,有想得諾貝爾文學獎的“90后”作家,有依然過著游牧生活的牧民,劉子超試圖了解他們的夢想與哀愁,他們的情感和認知模式,他們如何看待自己國家與世界的關系等。
這些成為吸引劉子超持續返回、關注中亞,想要深入了解這片土地的強大動力。劉子超把現代中亞比喻成“一顆失落的衛星”,在各種力量的夾縫中校正著自己的軌道。最終,這些經驗、感受的積累,通過他藝術的轉化,凝結成一本備受贊譽的非虛構作品:《失落的衛星:深入中亞大陸的旅程》。
2021年10月17日,劉子超獲得第六屆華語青年作家獎“雙子星”獎。
(據封面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