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天策
摘要:建黨百年來,中國共產黨的新聞輿論宣傳工作始終與時俱進、不斷拓展,先后形成了宣傳、喉舌、新聞、黨性原則、新聞宣傳、輿論監督、輿論導向、以正面宣傳為主、公民權利、信息公開、新聞傳播規律、新聞輿論、媒體融合、現代傳播體系等核心理念及其體系。正是這樣一個開放而創新的核心理念體系,引領著中國共產黨新聞事業的不斷發展。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新聞輿論宣傳工作??核心理念創新??觀念史
2021年,時值建黨百年,學界已發表不少關于中國共產黨新聞輿論宣傳工作的研討文章,但有個問題大家似乎沒怎么講,至少沒有系統地講,這就是新聞輿論宣傳工作的核心理念是如何不斷創新的。這個問題可以分解為三個層面:一是百年來,黨的新聞輿論宣傳工作形成了哪些核心理念?二是這些核心理念的創新可劃分為哪幾個歷史階段?每個階段的核心理念又是什么?三是黨的新聞輿論宣傳工作百年來的核心理念創新,體現出什么樣的精神特質?
顯然,這個論題比較宏大。應當如何研究呢?筆者認為,大的概念框架是人類社會的信息傳播,或者說信息交流、信息交換。人類社會的信息傳播形態多樣、豐富多彩,涵蓋人們所熟知的宣傳、新聞、公關、廣告、輿論、思想政治工作,乃至文學藝術、科學知識等諸多樣式。具體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觀念史。所謂觀念史,基本內涵是圍繞一個或者一組觀念的歷史過程進行研究。人類社會所有的行動,往往是在某種觀念指導或支配下進行的。所謂觀念是行動的先導,就說明了觀念的重要性。人類社會進程中某些核心觀念的形成和演化,是觀念史研究的基本對象。觀念所產生的特定時代和社會條件、觀念的內涵、觀念之間的關聯,特別是觀念和社會歷史行動之間的聯系,是觀念史研究的重點。
新聞輿論宣傳工作的核心理念,就是傳播觀念史研究的“基本概念”或“核心觀念”。從本質上說,理念就是觀念。不過,在本體論和認識論的意義上,“理念”蘊含某種真理性或價值取向,具有對事物的理性認識、理想追求和行動指向等意味。因此,新聞輿論宣傳工作的核心理念,就是蘊涵著真理性認識、理想性追求、行動性指向等內涵的基本觀念及其體系。
在黨的百年歷史進程中,新聞輿論宣傳工作究竟形成了哪些核心理念呢?從核心理念創新即核心理念的提出與采用這個角度出發,遵循核心理念產生與發展的歷史進程,并以中共百年偉業的歷史性節點為基本依據,筆者把中共百年新聞輿論宣傳工作的核心理念分成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1921年建黨開始到1942年,第二階段是從1942年到1978年,第三階段是從1978年到2002年,第四階段是從2002年到2021年。
一、以“宣傳”統領信息傳播
第一個階段的特點是以“宣傳”統領信息傳播,“宣傳”是這個階段的核心理念。現代意義的“宣傳”,來自對英文“propaganda”的翻譯,是指對群眾說明講解,使群眾相信并跟著行動。中國共產黨成立初始,就高度重視宣傳。中共一大通過的第一個決議包括工人組織、宣傳、工人學校等六項內容,宣傳位列第二項,規定“雜志、日刊、書籍和小冊子須由中央委員會或臨時中央委員會經辦”,“無論中央或地方的出版物均應由黨員直接編輯。任何中央地方的出版物均不能刊載違背黨的方針、政策和決定的文章”。
作為統領一切信息傳播的“宣傳”,在革命與戰爭年代尤其是中共早期,往往與“灌輸”、“教育”、“鼓動”甚至“煸動”等概念聯系在一起,而且這些概念的語義內涵相互嵌套,形成特定歷史階段的話語簇群。宣傳的具體方式豐富多彩、靈活多樣。林之達在《中國共產黨宣傳史》中做過統計,從1921年7月至1949年10月,我黨使用過的宣傳方式方法多達60種以上。除了常見的印發傳單、小冊子,張貼標語、布告,召開報告會、演講會,創辦各類墻報、油印小報、鉛印大報,組織各種形式的宣傳隊外,還通過放幻燈、印鼓動畫、寫街頭詩、演活報劇,甚至放孔明燈等形式進行宣傳。正是這些從實際出發的宣傳,形成了卓有成效的組織動員,獲得了極其廣泛的民意支持,爭取了人民群眾的革命參與。
“宣傳”統領一切信息傳播的結果,使黨的新聞宣傳工作不斷強化了獨具特色的工具理念,這就是“喉舌論”或“耳目喉舌論”。早在1896年,梁啟超《論報館有益于國事》一文指出,國家的強弱由其通達與閉塞所造成,報館“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能收“去塞求通”之效,率先提出關于報刊性質與職能的耳目喉舌論。1905年,同盟會創立《民報》,孫中山在為《民報》撰寫的發刊詞中提出了《民報》的主要宣傳內容:第一,宣傳以排滿為中心的民族主義;第二,宣傳以建立共和政體為中心的民權主義;第三,宣傳以土地國有、平均地權為中心的民生主義。可見,《民報》的創立,已成為“同盟會之喉舌”(孫文:《中國之革命》)。這樣的“耳目喉舌論”,特別是“喉舌論”,為中共宣傳所發揚光大。
1922年9月13日,中共在上海創辦的《向導》周報宣稱,《向導》是“中國民眾的喉舌”。1929年元旦,《黨的生活》在上海創刊,“發刊詞”要求該刊“一定要成為上海全黨同志的刊物,成為全黨同志的喉舌”。1930年,中共六屆三中全會決議寫道:“必須使全體黨員了解,黨報是黨的喉舌。”1938年1月11日,中共在武漢創辦《新華日報》,“發刊詞”宣稱“愿將自己變成一切抗日的個人、集團、團體、黨派的共同的喉舌”。1942年9月22日,延安《解放日報》發表社論《黨與黨報》,明確“報紙是黨的喉舌,這是一個巨大集體的喉舌”。1945年5月16日,《解放日報》發表社論《提高一步》強調,“我們的報紙是人民大眾的喉舌,要向人民大眾負責。”
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黨和國家領導人一再重申黨報的喉舌論。1985年2月,胡耀邦“關于黨的新聞工作”講話指出,“黨的新聞事業是黨的喉舌,自然也是黨所領導的人民政府的喉舌,同時也是人民自己的喉舌”。1989年11月,江澤民“關于黨的新聞工作的幾個問題”講話指出,“我們黨歷來非常重視新聞工作。始終認為,我們國家的報紙、廣播、電視等是黨、政府和人民的喉舌。這既說明了新聞工作的性質,又說明了它在黨和國家工作中的極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新聞工作與黨性原則
新聞與黨性原則,是第二個階段產生的新聞輿論宣傳工作核心理念。第二個階段的開始,以延安整風運動中《解放日報》改版為標志,在實踐上讓新聞成為一種主要的宣傳,在理論上確立了黨報工作的黨性原則。
《解放日報》1941年春初創時為四開兩版,同年9月16日擴大為四版。負責人博古認為,《解放日報》要有大報作風,要著眼世界,版面安排注重國際新聞,第一版是國際新聞,第二版是遠東新聞,第三版是國統區新聞,陜甘寧邊區和各抗日根據地的新聞放在第四版上半部分,下半部分是副刊。這樣的版面結構跟中央機關報的使命有相當大的距離。1942年4月1日,《解放日報》改版,煥然一新:第一版是要聞版,取代過去的國際新聞版,第二版是邊區和國內新聞,第三版是國際新聞,第四版是副刊。這樣的版面安排,體現了毛澤東辦報要“以宣傳我黨的政策、八路軍、新四軍和邊區、根據地為主”的新聞宣傳思想。《解放日報》改版之后,隨即在對勞動英雄吳滿有的報道實踐中形成了典型報道的新聞宣傳方式。胡喬木1946年為《解放日報》撰寫的社論說,“新聞是今天最主要、最有效的宣傳形式”,“我們人人要學會寫新聞”。
從建黨開始,中國共產黨就積極踐行列寧辦報的黨性原則,這在中共一大的決議中已得到鮮明體現。1920年七八月間共產國際二大召開,通過列寧起草《加入共產國際的條件》。其中,第一條對宣傳的黨性原則作出明確規定:“日常的宣傳和鼓動必須具有真正的共產主義性質。黨掌握的各種機關報刊,都必須由已證明是忠于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可靠的共產黨人來主持編輯工作。”1922年7月,中共二大決定加入共產國際,黨性原則已成為強有力的宣傳紀律,只不過還沒有提出明確的理論概念。
延安整風期間,中共中央政治局1941年7月1日通過《中央關于增強黨性的決定》。中央宣傳部1942年3月16日發布《為改造黨報的通知》,明確“報紙是黨的宣傳鼓動工作最有力的工具”,“報紙的主要任務就是要宣傳黨的政策,貫徹黨的政策,反映黨的工作,反映群眾生活,要這樣做,才是名符其實的黨報”。《解放日報》1942年4月1日改版社論《致讀者》聲明,“要使《解放日報》能夠成為真正戰斗的黨的機關報”,黨報工作必須“貫徹黨的路線,反映群眾情況,加強思想斗爭,幫助全黨工作的改進,這樣來貫徹我們的黨性、群眾性、戰斗性和組織性”。從此,以“黨性、群眾性、戰斗性和組織性”為內涵的黨性原則成為黨報工作的指導思想與行動指南。
三、新聞宣傳與輿論監督
第三個階段產生了四個新聞輿論宣傳工作的核心理念,分別是新聞宣傳、輿論監督、輿論導向和以正面宣傳為主。
當新聞成為一種最主要、最有效的宣傳方式,我黨1929年要求的“從敘述新聞中宣傳黨的主張”的辦報理念在《解放日報》改版后得到充分實現,并沿著這條路徑不斷發展,先后形成了典型報道、主題報道、成就報道、形勢報道等正面宣傳的重點領域,形成了通過新聞來進行宣傳的模式,即“新聞宣傳”。理論上把“新聞宣傳”作為一種明確的核心理念,開始于改革開放后的20世紀80年代。新聞、宣傳是兩種不同的信息傳播形態,在實踐中又往往聯系在一起,彼此交叉,重疊部分即是“新聞宣傳”。結果,“新聞與宣傳從形式到內容交織在一起”,合二為一、融為一體,“既要滿足群眾對信息的需求,又能巧妙地貫徹政黨宣傳意圖”。1989年,李瑞環、江澤民先后作了關于新聞宣傳工作的講話。從此,“新聞宣傳”、“新聞宣傳工作”概念成為官方對“新聞工作”的統一稱謂。
就傳播過程的信息流向而言,“新聞宣傳”是自上而下的,“輿論監督”是自下而上的。在改革開放進程中,“輿論監督”在20世紀80年代成為新聞輿論宣傳工作的核心理念。早在1950年,中共中央《關于在報紙刊物上展開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決定》就要求,“在一切公開的場合,在人民群眾中,特別在報紙刊物上展開對于我們工作中一切錯誤和缺點的批評與自我批評”。這一決定蘊含著黨和政府要接受人民群眾監督的思想,可謂輿論監督的先聲。1981年,中共中央《關于當前報刊新聞廣播宣傳方針的決定》提出,“報紙刊物重視反映群眾的意見和呼聲,積極地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增強了黨和人民群眾的聯系,也提高了報刊和黨的聲譽”,“各級黨委要善于運用報刊開展批評,推動工作”。1987年,中共中央首次將“輿論監督”寫進十三大報告,“要通過各種現代化的新聞和宣傳工具,增加對政務和黨務活動的報道,發揮輿論監督的作用,支持群眾批評工作中的缺點錯誤,反對官僚主義,同各種不正之風作斗爭”,輿論監督的核心理念從此確立。李瑞環指出,“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人民的意志和情緒,人民的意見和批評,通過新聞媒介反映出來,形成輿論,受到黨和政府的重視和考慮,這就是輿論監督”。
為了協同新聞宣傳與輿論監督這兩種不同特性的信息傳播形態,黨和國家領導人明確提出了兩個新的核心理念:一是堅持正確輿論導向,二是以正面宣傳為主。1989年11月,全國新聞工作研討班在北京舉行。江澤民、李瑞環分別作了重要講話。江澤民在11月28日的講話中明確提出“輿論導向”的概念,要求新聞界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其后,江澤民又多次闡述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的思想。1994年1月,江澤民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加強宣傳思想工作的目標和任務,就是實現‘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1996年9月,江澤民視察人民日報社時強調:“輿論導向正確,是黨和人民之福;輿論導向錯誤,是黨和人民之禍。”
1989年11月,李瑞環在全國新聞工作研討班的講話中提出,要“堅持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強調“這是社會主義新聞事業必須遵循的一條極其重要的指導方針。堅持這個方針,就是要準確、及時地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實事求是地反映社會現實生活的主流,讓人民群眾用創造新生活的業績教育自己,形成鼓舞人們前進的巨大精神力量,在當前就是要造成一個有利于穩定局面的輿論環境”。?從此,以正面宣傳為主的理念得以明確下來。
四、信息公開與現代傳播體系
與我國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之后的開放環境、網絡與新媒體的蓬勃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等社會歷史條件相適應,第四個階段提出的新聞輿論宣傳工作核心理念更加豐富,包括保障公民權利,實施信息公開,遵循新聞傳播規律,開展新聞輿論工作,推進媒體融合,建設現代傳播體系。
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中共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報告一再重申保障人民的這四項權利。而保障這些公民權利,前提則是政府信息公開。2002年,中共十六大報告提出“推行政務公開”。2007年4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公布,2008年5月1日起施行。《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第1條規定:“為了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獲取政府信息,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建設法治政府,充分發揮政府信息對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和經濟社會活動的服務作用,制定本條例。”
遵循新聞規律,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內學界的強烈訴求。進入21世紀,?黨和國家領導人開始強調“按照新聞傳播規律辦事”,“新聞傳播規律”成為新聞輿論宣傳工作的核心理念。2002年1月,胡錦濤在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上提出:“要尊重輿論宣傳的規律,講究輿論宣傳的藝術,不斷提高輿論引導的水平和效果。”2008年6月,胡錦濤在考察人民日報社時闡明,“要堅持用時代要求審視新聞宣傳工作,按照新聞傳播規律辦事,創新觀念、創新內容、創新形式、創新方法、創新手段,努力使新聞宣傳工作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不斷提高輿論引導的權威性、公信力、影響力”。2016年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并在講話中指出,“尊重新聞傳播規律,創新方法手段,切實提高黨的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堅持黨性原則,最根本的是堅持黨對新聞輿論工作的領導”。
從會議名稱到講話內容,過去常用的“新聞宣傳工作”變成“新聞輿論工作”。從“新聞宣傳”到“新聞輿論”的話語轉變,特別是用“輿論”替換“宣傳”,體現出黨對互聯網時代輿論工作的高度重視,讓“輿論工作”處于更核心的地位。
唐緒軍《由“宣傳”到“輿論”意味著什么?》一文分析說,從“宣傳”到“輿論”的變化,是一個主體和客體不斷變動的過程。宣傳的主體是黨的新聞工作者,主要通過主流媒體的報道和評論來實現;而輿論的主體是廣大人民群眾,是民間自發地對各種公共事務所表達的意見和看法,是由民眾通過互聯網對某一事項自由表達個人的觀點和意見來匯聚。從自上而下的單向傳播到上下通達、左右互動的交互傳播、圈層傳播,信息的流向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中國共產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在改革具體措施上必須以人民為中心,聽從民意、順應民情。可見,“新聞宣傳”改成“新聞輿論”,不僅表明新聞工作必須適應新形勢,而且體現出黨對輿論工作的認識達到新高度。“新聞輿論”由此成為一個順應時代發展的全新理念。
如何適應新媒體時代的媒介變革與輿論生態?關鍵在于積極推進媒體融合,建設現代傳播體系。2011年10月,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必須加快構建技術先進、傳輸快捷、覆蓋廣泛的現代傳播體系。”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報告要求“構建和發展現代傳播體系,提高傳播能力”。2014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媒體融合從此成為國家戰略。由此,推進媒體融合與建設現代傳播體系成為新聞輿論工作的核心理念。
五、結語
建黨百年來,中國共產黨的新聞輿論宣傳工作始終與時俱進、不斷拓展,先后形成了宣傳、喉舌、新聞、黨性原則、新聞宣傳、輿論監督、輿論導向、以正面宣傳為主、公民權利、信息公開、新聞傳播規律、新聞輿論、媒體融合、現代傳播體系等一系列核心理念。而每一個核心理念的提出與采用,都是一個開拓創新的過程,同時也使整個核心理念體系得到不斷發展、不斷豐富、不斷完善。正是這樣一個開放而創新的核心理念體系,引領著中國共產黨新聞事業的不斷發展。
作者系重慶大學新聞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重慶大學數字媒體與傳播研究院主任
本文系橫向課題“全媒體傳播體系與社會治理研究”(項目編號:H20200185)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中國共產黨新聞工作文件匯編[M].北京:新華出版社,1980.
[2]林之達.中國共產黨宣傳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
[3]裴曉軍,吳廷俊.《解放日報》改版與毛澤東在黨內領袖地位的確立[J].新聞知識,2008(02).
[4]新聞研究所中國報刊史研究室.延安《解放日報史》大綱(征求意見稿)[J].新聞研究資料,1983(01).
[5]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列寧專題文集·論無產階級政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劉智峰.中央第一個增強黨性文件的由來[J].學習時報,2016(03).
[7]陳力丹.新聞與宣傳[J].青年記者,2004(12).
[8]黃旦,嚴慧穎.從新聞史看新聞宣傳與新聞失實[J].新聞界,1998(03).
[9]胡耀邦.關于黨的新聞工作(一九八五年二月八日在中央書記處會議上的發言)[J].新聞戰線,1985(05).
[10]李瑞環.堅持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N].人民日報,199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