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秋菊

融媒體是指在傳統媒介載體的基礎上,通過新媒介技術進行全方面整合,實現資源互通、宣傳互融、利益互融的新型媒介形式。在融媒體的創新范式研究中,最主要的方式是融合與跨越。“融合”是在橫向層面多項內容之間的兼容與創新;“跨越”是在縱向層面推進傳統媒體與現代媒體的整合與更新,從而實現新舊形式之間的變化發展以及媒體互動思維的管理創新。由蔡雯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于2020年出版的《融媒體建設與創新》,向讀者展示了融媒體的建設方式和創新途徑。全書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為媒介融合研究,主要對媒介融合、背景、功能以及未來展望等內容進行了研究。第二部分為新聞教育和新聞實務變革,主要對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聞傳播教育和新聞實務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剖析,并提出相應對策。第三部分為他山之石,通過對美國融合新聞內容形態的研究和美國融媒體發展案例的分析,揭示國外融媒體建設的相關經驗和啟示,從而更好地推進我國融媒體發展。
加強產業鏈建設與人才管理。在媒介融合過程中,融媒體產業鏈建設和融媒體人才管理是重要工作內容。在產業鏈建設方面,多元融通和內容創新是融媒體建設的核心主題。因此,該書認為在出版、廣播、電視等多個維度中,應該打通產業鏈之間的關系網,促進產業鏈在各個環節之中資源互動,從而實現良性發展。同時,在產業鏈上游的融媒體組織中應當積極發揮制作方面的優勢,對媒體內容進行深度挖掘,及時把握內容制作的主導權。尤其是在新聞內容方面,整合優勢資源實現新聞內容的創新是融媒體在新時代背景下實施媒介創意組合的關鍵。同時,融媒體組織內部需要實現人力、物力、財力等多方面的協同,例如可以充分利用融媒體制作公司,甚至是用戶自身,發揮多元主體的力量,搞活媒體內容,促進內容的更新和發展。
在人才管理方面,要建立有效的激勵和績效考核機制。新型融媒體的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更加嚴格,高級管理人員、技術人員等都是急缺的人才對象。面對高素質的人才,如果依舊采取傳統的薪酬分配方式和激勵制度,不僅難以有效地招徠人才,還會導致人才流失等問題。因此,實施全新的績效考核和薪酬分配機制就十分關鍵。在該過程中亟須打破舊的工資辦法,實施更加靈活的、現代企業制度形式的薪酬分配機制,按照“權—責—利”對等的原則,對高素質人才實施績效分配和有效激勵。
要想推動融合建設,首先就需要對媒體融合的概念進行界定。魏然將媒體融合定義為在媒體制作、傳播以及最終的接收環節中,新媒體工具突破傳統媒體限制,從而實現媒體傳播的交互性、廣泛性以及轉移性。在本書中作者認為媒體融合的過程就是互聯網技術與傳統媒體在傳播渠道、傳播內容以及傳播方向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的過程。在對國內外學者相關文獻進行探索的過程中,作者將媒體融合的特征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媒體融合的多層性。媒體融合體現在媒體傳播的內容、規范、主體以及形式等多個方面的融合,不僅僅停留在媒體融合的傳播技術上。二是媒體融合的多視角。媒體融合作為一個“新”概念,媒體融合可以包含的視角很廣泛,例如,從新舊媒體融合方面、從生產者與消費者層面、從新興媒體傳播價值層面等都可以對其進行界定。三是媒體融合的界限模糊性。與媒體融合相關的字眼經常體現為“聚合”、“匯聚”、“合并”。由此可知,媒體融合并非是“舊媒體+新媒體”而是新舊媒體的融合與適應“進化”。
注重師資隊伍建設與復合型人才定位。在新聞實務變革背景下,創新新聞教育逐步成為行業發展的關鍵點。在新聞教育過程中,該書主要從師資隊伍建設和復合型人才培養兩大層面進行論述。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須加強對師資隊伍的專業實踐性建設。通過對目前我國新聞傳播學科師資隊伍建設的實踐研究可以發現,大多數的新聞院系招聘教師都以獲得博士學位為基本條件,而在實際授課的過程中,依舊以傳統理論課程授予為主,嚴重影響了實踐類課程的教學水平和實踐技能培養,也不利于復合型新聞實踐類人才的培養。該書指出其原因在于,我國新聞傳播學科的“指揮棒”是學術導向,致使專職教師更加注重學術論文的發表、課題研究經費、學術獎項等方面,而忽視了學生的實踐技能、專業知識培訓、實踐經歷等內容。因此,應當更加注重新聞傳播學科建設以及師資教學實踐能力的提升。
在人才培養方面,轉向復合型人才定位。在新的媒體環境中,新聞從業者需要掌握多種媒體技能和多學科知識,才能更好地適應行業之需。這意味著掌握跨學科多種知識與技能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是新聞傳播教育變革的發展方向,也是媒體組織機構在實踐中需要重點引進和培育的對象。在高校人才培養層面,該書分析了復合型人才培養過程中面臨的諸多問題,如培養規模有限、跨學科/專業培養會出現學科思路限制以及結果偏差等問題。為此,高校師資隊伍需要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促進多學科之間的融合,實現不同專業教師之間的流通和互動,從而為復合型人才培養做好鋪墊。另外,還可以實施共建跨界聯合培養方案,新聞院校與融媒體機構在教育設施、人才建設等諸多環節實現交流和循環:一方面鼓勵學生到融媒體企業中開展實習工作從而鞏固課堂學習成果;另一方面通過高校教師到融媒體機構進行授課或培訓,為融媒體企業復合型人才培養提供更多的專業性知識。
在融媒體機構的復合型人才培養與引進層面,可以從人才內循環和人才外循環戰略兩個方面進行。城市區域經濟學家桑托斯認為,在城市發展過程中,要把高級循環和低級循環進行互動循環,從而有效地實現勞動生產率水平的提升。該種方法不僅可以把國家資源進行有效公平的分配,更可以促進資源跨區域之間的流動。通過對桑托斯的區域經濟理論進行分析可知,實施人才內循環和人才外循環戰略也有助于促進組織內部和外部之間,人才和物質資源的有效配置,實現人才資源的自由流動。在人才內循環過程中,具體到人才的培養而言,可以實施輪崗制,即對企業內部的融媒體人才實施上下流通來平衡和緩解融媒體人才不足以及工作難以銜接的問題。這種組織內部的輪崗制,不僅有助于為組織帶來更多的活力,開拓眼界,提升融媒體人才的專業能力,促進資源流動,還可以促進復合型人才從不同的崗位中獲得知識,從而實現人才快速成長。在人才外部循環過程中,應當不斷招聘外來優秀人才,打破人事檔案、關系等限制,實施人才創業等方式,靈活地運用人才,為復合型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奠定基礎。與此同時還可與社會新媒體企業實施對接工作。多數社會新媒體企業是具有較強業務能力和掌握時代前沿技術以及新媒體設備的現代化企業。因此,通過與社會新媒體企業進行聯合培養學習和借鑒企業在融媒體生產過程中的流程管理、運營管理等成功經驗,有助于為培養精通業務、掌握最新傳播技術的復合型人才奠定基礎。
借鑒域外融媒體建設經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域外的發展經驗能夠為國內的融媒體建設提供參照標準并規避誤區。該書對美國的融媒體教育方式和融媒體經營方式進行了研究。在美國的融媒體教育方式方面,該書從培養目標、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教學組織四個方面進行了論述。就培養目標而言,美國新聞院校更加側重“立足實踐,著眼未來”的培養理念。例如,印第安納州的波爾州立大學的培養目標十分注重學生的專業性。美國的融媒體教育十分注重強化學生的媒介融合基礎知識,并側重培養學生的寫作、報道和編輯等實踐性功能,使得學生不但熟悉掌握了相關的新聞基本實踐操作,更加能體會到媒介在社會中的作用和把握媒體融合的發展趨勢。故而在相應課程設置中體現出“階梯性”的特征,分別是基礎課程、融媒體核心課程、高階核心課程以及高級選修課程。在基礎課程中,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基礎研究、媒介寫作能力。在核心課程中,主要注重學生在多媒體編輯和報道等方面的能力培養。在高級核心課程中更加注重提升學生的職業道德和職業行為能力。因此,我們可以看出,美國高校在培養融媒體人才時,更加注重學生的實踐性以及培養的階段性。
在美國的融媒體經營方式方面,該書以辛克萊爾廣播公司、Nexstar 廣播電視集團為研究對象,重點分析兩者在業務、運營、技術板塊等層面的生存現狀與發展策略,從而為我國的融媒體建設與創新提供經驗借鑒。美國的融媒體建設更加注重整合運營用以破除資本壁壘以及空間障礙。具體體現為跨區聯合運營實現資源共享、附屬大臺實現資源互補以及跨媒體橫向多元化布局三個方面。在實現跨區聯合運營實現資源共享中,辛克萊爾廣播電視公司是全國做得最好的公司之一。該公司的新聞中心將各家電視臺生產的優秀內容進行統一編排,從而分發給旗下的地方電視臺,供其在當天的新聞節目中播出。該種聯合運營的方式,讓一家電視臺可以集中性地獲取集團內部的優質資源,從而提升了收視率和擴大了影響力。而Nexstar廣播公司則通過整合內部采編力量的方式實現跨區域運營。該集團更加注重對突發新聞的熱點關注和優秀題材的深挖,從而在整個集團內部的各個站點統一播放。由此可見,在實施跨區聯合運營中,這兩大廣播公司主要通過橫向和縱向的方式進行跨區資源共享。
在新時期的發展環境下,融媒體的建設和創新受到了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發展融媒體建設既是國家宣傳工作建設的需要,更是融媒體自身技術整合的必然趨勢。在這種理念下,融媒體的管理也應當做出相應的調整。在融媒體建設過程中,“融合”和“跨越”是兩大基礎維度。在“融合”過程中,不僅需要重視新舊媒體建設之間的銜接,更需要加強對新型融媒體人才的培養路徑進行研究。在“跨越”層面中,則需側重融媒體新聞教育改革和實務方面的發展,從而促進我國融媒體實踐路徑的創新。在此基礎上,融媒體組織可以借鑒國外優秀經驗來推進我國融媒體建設的發展。由于美國是融媒體建設實踐中最早進行和成效顯著的國家,因此美國的諸多融媒體建設與創新經驗可以作為我國融媒體建設和發展的重要參照對象。
作者單位??河南牧業經濟學院文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