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潔



摘要:隨著短視頻市場的繁榮,二次創作短視頻作品獲得大眾青睞,其中涉及的侵犯原作品著作權問題也引發大量爭議。本文從利益均衡視角出發,嘗試剖析短視頻市場中權利人、社會公眾與短視頻平臺的利益糾紛,并嘗試為各方利益平衡提供解決策略,以形成合作共贏格局。
關鍵詞:利益均衡??短視頻??侵權??版權保護??二次創作
借力于5G、AI等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以短視頻為代表的網絡視頻市場用戶數量呈不斷增長趨勢。憑借生動、多樣化的呈現形式,短視頻被認定為信息傳播的優質載體,成為新時代網絡用戶最為青睞的媒介對象。其中一類以“二次創作”為基礎的自媒體作品受到不少網友的追捧。這些作品內容和形式具有多樣性,在獲得巨大流量的同時,也使原作品再次博得關注,重回公眾視野。
不過,此類文化現象繁榮的背后,存在許多版權正當性與合法性的爭議,關于二次創作短視頻作品是否存在侵權的問題引發大量討論。中國電視藝術交流協會、中國電視劇制作協會等影視協會發表聲明,呼吁短視頻平臺提升版權保護意識,尊重他人知識產權。此后在第九屆中國網絡視聽大會中,騰訊、優酷、愛奇藝等長視頻版權方聯合斥責短視頻侵權問題,將二次創作行為稱之為“軟盜版”,認為“盜版短視頻”不但侵犯了著作權,還逃避平臺內容審核機制,嚴重損害了創作者及版權方的正當權益,令行業喪失公平性。
伴隨著2021年6月1日最新修訂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的施行,關于短視頻知識產權保護的條例逐漸完善,各方討論也日趨深入。面對短視頻二次創作引發的版權爭議,如何在保護原作品著作權的基礎上鼓勵文化繁榮、推動產業發展,從利益均衡的視角出發去平衡各方利益關系,保護相關者權利不受侵害,是筆者將要探討的問題。
一、短視頻二次創作的界定與侵權問題
在人人皆為創作者的時代,用戶在各類平臺上創作的短視頻數量也呈指數型增長。從法律意義上來說,此類作品可大致分為三個類別:原創作品、復制作品及二次創作作品。對于二次創作作品的界定,學界與業界存在許多爭論,尚未有統一的判定標準。有些從業人員直接將二次創作定義為一種將影視作品剪輯、切條、搬運行為,將其稱為“軟盜版”,忽視了其原創性。也有學者持相反觀點,堅持把短視頻的二次創作劃歸到“用戶生成內容”(User-Generated Content)中,并將其視為公眾參與文化的表現形式。
筆者認為二次創作的短視頻作品擁有一定的原創屬性,是指用戶以已存著作權的短視頻、影視劇等視聽作品為基礎,加入新鮮元素進行剪輯、引用與改編,從而生成的文化產品,實現惡搞、致敬、評論、戲仿等目的。區別于直接的復制與剽竊,多數二次創作者引用與改編的意圖較為明確,并非含有占據原作品的目的,是對原作或其中的角色進行改寫和戲仿。落實到具體的作品,二次創作短視頻既涵蓋公眾對于某類躥紅作品的競相模仿,最終成為圍繞某一主題、情境且具有社會影響力的“全民短視頻”現象,也包括對于影視作品的剪輯和傳播,包括各類影視解說視頻、情節混剪等。
在版權共享或者說“合理使用原則”的觀念影響下,各類二次創作短視頻作品被廣泛傳播,成為吸引網民觸網的重要因素。但隨之而來的侵權問題也導致了創作者和相關平臺巨大的經濟損失,短視頻平臺成為知識產權保護失靈的重災區,版權所有者與流量擁有者間存在較為嚴重的利益失衡狀況。首先表現在龐大的侵權數量上,《2021年中國短視頻版權保護白皮書》顯示,五個月內檢測到短視頻侵權賬號數量達300萬,二次創作侵權視頻達到1478.6萬條,而權利人維權成功的案例數量較為稀少。其次,授權數量與未授權數量存在著嚴重的失衡現象,二次創作短視頻向原視頻著作權所有者請求授權的情況屈指可數,多數創作者版權意識薄弱,或者盈利為先,短視頻平臺維護著作權的行為也較為消極。
二、利益失衡:二次創作引發的各方博弈
短視頻市場版權保護問題涉及權利人、平臺、社會公眾等多方主體的利益,涵蓋經濟利益、法律權益及表達自由等多方面。數字技術的高速發展打破了三者間利益平衡的格局,權利人和社會公眾之間存在著利益紛爭,著作權保護與公眾知情權、表達自由存在著博弈關系,作品權利人與短視頻平臺之間的沖突屢屢發生。
1.權利人與社會公眾的利益紛爭。原作品權益人擁有保護其視聽作品的商業價值不受侵害的權利,但是版權的過度保護會對用戶的知情權造成一定的沖擊,損害他們作為消費者的基本權益,公眾的表達自由也可能被限制。
著作權保護可能與社會公眾的知情權產生沖突。傳統的文化產品,如書籍、繪畫作品等,擁有可觸及的物質載體,消費者可以通過直接接觸的方式判斷作品價值,再決定是否進行消費。但是網絡平臺上的數字文化產品卻沒有物質載體,用戶只能通過內容簡介、精心剪輯的預告片等形式去判斷是否付費,致使大眾與權利人之間出現了信息不對等的狀況。用戶很難通過精心包裝過的營銷宣傳去判斷影視作品的真實質量,而且交易的價格及付費方式都由平臺單方面決定,用戶的基本權益在數字時代的網絡環境中更加弱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版權合理使用范疇之內的影視作品解說類短視頻,可以被認定為對觀眾知情權的補充,有利于消費者做出符合自身利益的決定。
著作權的保護經常與社會公眾的表達自由發生摩擦。技術措施的使用一方面減少了數字環境中侵權行為的發生,有利于權利人自身利益的維護,一方面也為合理使用制度的適用帶來了挑戰,不利于公共領域的構建與維護。新修訂的《著作權法》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傳統版權制度滯后性的問題,加強了對短視頻的關注,將短視頻納入視聽作品之列,受到視聽作品規定的統一保護。權利人以法律與技術為武器,展開自我救濟,以對抗網絡中侵權的行為以恢復利益均衡的狀態,客觀上為版權制度增添了新生命。不過,合理使用制度與之有著迥異的出發點,是為了防止版權人濫用專有權,給社會公眾留下必要的公共空間。公共領域存在的意義在法律與社會層面均得到肯定,能夠保證創作者擁有源源不斷的素材,保證版權與相關法律制度正常運轉。因此,對版權制度的過度強烈保護,是對公共領域的壓縮。
2.權利人與短視頻平臺的利益沖突。權利人在短視頻平臺等市場權威面前一直處于弱勢地位,兩者間存在著利益分配上的嚴重不平等,權利人承擔著平臺方經濟利益壓榨的同時,自身的著作權卻不能得到有效保護。
權利人的經濟利益時常向平臺利益讓渡。新興數字技術加持下,大規模網絡用戶成為短視頻內容的創作者與提供者,為平臺引入了巨大流量,資本方因此獲利。平臺也會出臺相應的支持策略,包括快手、嗶哩嗶哩、抖音在內巨頭公司發布了各自的“創作者激勵計劃”,與創作者簽署協議,提供培訓、扶持、激勵等服務。創作者因為平臺扶持收獲巨大流量的同時,也被“零工經濟”的盈利模式嵌入其中。短視頻平臺往往通過算法來榨取超額利潤,創作者收獲的利潤與平臺方不成正比,后者無形間淪為數字勞工,為平臺創作高昂價值的同時,自身的訴求也被忽視。
權利人的著作權并沒有得到短視頻平臺的有效保護。短視頻平臺可通過日益更新的算法和先進的技術手段對所上傳視頻進行監控、審核、處罰,通過一系列措施達到打擊侵權的目的。但出于對用戶黏性的維護與經濟利益的考量,平臺方并不會主動承擔審查等任務,對于網絡侵權活動表現消極。甚至出現平臺方直接搬運他人作品到自己的服務器中,利用自身渠道推薦給用戶,主動侵權的現象。當著作權遭到侵犯時,權利人的維權活動困難重重,承擔高額訴訟成本的同時,還要承擔維權難、周期長、賠償標準模糊等風險。
三、利益均衡視角下各方權益再平衡
為保障著作權法的順利推進,協調權利人、社會公眾、短視頻平臺等多方利益,筆者引入利益均衡理論來平衡三者之間已經失衡的利益關系,在權利人與公共利益間做出恰當的平衡。首先應優化授權許可模式,為用戶獲得授權與維護權益提供便捷通暢的渠道;其次,合理界定“適度使用原則”,維護著作權的同時也要注重對公共言論自由的保護;最后,利用數字技術改善利益分成方式,實現各方利益平衡。多項策略共同施行,以推進短視頻文化產業的發展。
1.優化授權許可模式,明確維權渠道。針對難以獲得授權的問題,可以積極發揮著作權管理組織的作用,提高用戶尤其是個人用戶獲取授權的效率。我國傳統的著作權管理組織在音樂、影像等作品授權中起到了重要的媒介作用,但是對于個人用戶的版權使用問題并無明確的標準。因此,傳統影視劇著作權管理組織與網絡服務平臺應深度合作,針對個人用戶使用方法與收費標準做出詳盡合理的規定。二次創作者即可免去分別授權所帶來的困難,僅需在管理網站中提交使用作品、使用時長、創作用途等基礎信息,根據規則合理付費,即可獲得授權。當侵權行為發生時,權利人既可自行維權,也可以委托集體管理組織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避免因平臺方的強勢地位導致維權困難情形的發生。
2.合理界定“適度使用原則”,維護公共利益。貫徹落實《著作權法》規定的判斷標準“三步檢驗法”,去判斷短視頻是否構成侵權,并用“適當引用”原則來規范合理使用條例,“適當”關注于短視頻作品所引用的數量與篇幅,是否超出了合適的限度,合理范圍的創作自由和言論自由不應該被否定,公共利益的維護同樣重要。除此之外,還要判斷新作品有沒有從原作品中生成新的功能性轉變,產生不同的意義與價值表達。如若短視頻作品不符合以上使用條例的規定,需要獲得著作權人的許可。不過,在實際執行時,還要注意到法律保留的彈性空間,需考慮短視頻作者取得授權時交易成本所造成的障礙,以及個人通過作品去創作與表達的強烈愿望,以實現保證公眾言論自由的目的,也尊重影視劇消費者的知情權不受侵害。
3.改善分成方式,實現利益平衡。在新的媒介生態環境下,權利人的實際收益與“流量”息息相關,流量帶來的廣告收入是最重要的盈利方式。因此,除了傳統的“付費許可”外,二次創作的短視頻作品可以通過協議分成的方式將利潤返還給原作品的權利人。如果造成了侵權這一實際傷害,損害權益可根據版權收益的情況進行計算,也可以通過侵權作品的信息瀏覽量賠償實際損失。事實上,數字技術可以成為保障利益分配的重要手段,權利人、短視頻平臺、社會公眾可以用更積極的心態推進合作,保障弱勢方利益不受侵害的同時,擴寬思路以實現新的平衡與共贏,推動短視頻產業的發展和進步。
作者系長治學院中文系講師
參考文獻
[1]張吉豫.智能社會法律的算法實施及其規則的法理基礎——以著作權領域在線內容分享平臺的自動侵權檢測為例[J].法制與社會發展,2019(06).
[2]嚴海.短視頻的版權歸屬、保護難點與策略[J].傳媒,2020(09).
[3]張伯娜.短視頻版權保護與合理使用判斷標準探究[J].出版發行研究,2019(03).
[4]倪朱亮.自媒體短視頻的著作權法治理路徑研究——以公眾參與文化為視角[J].知識產權,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