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知之 張南平 孫凡
摘要:丹劇是我國江蘇丹陽一帶的地方小戲劇,丹劇作為國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丹陽身后的文化底蘊的寫照,也是中國傳統藝術中的瑰寶。隨著時代的日新月異,丹劇作為一種民族罕見的戲種逐漸淡出大眾視野。本文從丹劇發展狀況、現狀以及其本體與社會層面出發,充分發掘傳承與發揚丹劇文化的措施,讓人們更加了解地方小戲種,為傳承丹劇藝術提供明確的方案。
關鍵詞:丹劇;丹陽;戲曲藝術;傳承;發展
一、丹劇藝術的歷史起源與發展
丹陽民俗“啷當”是丹劇的原身,是丹陽的傳統戲劇文化。啷當曲調大約形成于十九世紀中葉,在清代光緒年間廣為流傳。啷當曲調以牛郎調、佛祈調、油嘴調、梅花調等民歌為基礎,以丹陽一代的方言為依托,以說唱的方式呈現在大眾視野面前。早期的“啷當劇”是藝人們的謀生手段。因此丹劇有兩大源頭,最主要的是流傳于丹陽民間的方言說唱——啷當,其次是丹陽地區的民歌、秧歌、馬燈、佛曲以及勞動號子等。
“丹劇”在發展的過程當中,受地理環境、文化以及演出條件的影響,在當時有分成了“東部啷當”和“西部啷當”。其中,“東部啷當”是位于丹陽東南門方向的啷當,它更為貼近民間生活和田地活動,同時受京劇以及灘簧小戲的影響逐步發展成吟板、正板、數板等板式,而“西部啷當”是位于丹陽西門方向的啷當,由于常年演出于山鄉僻壤,環境較為閉塞,因此受外界影響較小,其風格與傳統的啷當更為貼切,保持著較為濃郁的山歌風味。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社會經濟文化逐漸穩固發展,在1959年9月,近三百年歷史的丹陽“啷當調”正式定名為“丹劇”。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丹劇團“復辭封資修”的“黑樣板”受到批判,劇團被迫解散,部分演職員下放農村。1977年,丹陽縣文工團成立丹劇隊,逐步恢復丹劇劇目。后經六十年的發展,丹陽市戲劇團培養了五代丹劇演員,創作、移植、排練了130多個劇目,從而使丹劇唱腔與表演逐步趨于成熟與發展。
二、丹劇的藝術特色
丹劇在念白和唱詞上主要以丹陽的地方方言為主來進行說唱結合。在表演技藝、演出形式上與京劇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在表演風格上接近于越劇。在丹劇的唱腔中繼承襲用了啷當藝人的唱法以及竹鼓伴奏技藝而形成的“老啷當調”,在繼承的過程中,經過丹劇藝人的不斷創新與發展,丹劇拜托了啷當的限制,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唱腔體系,其中包含了啷當調、云陽調、花名調等一系列的整體板式,其中啷當調是最常采用的唱腔,唱腔別具一格,饒有風味。
丹劇語言柔和,曲調簡潔優美,既飽含著清新的抒情韻味,同時又夾雜著濃郁的地方鄉土氣息。更有相關行家評論道:丹劇既有京劇的陽剛之氣,又兼有越劇的陰柔之美。
三、丹劇藝術的局限性及當前時代背景下的現狀
丹劇雖然誕生于現代,但是它仍是從傳統文化的母體之中孕育而出的,其中還包含著許多與現代文化無法相融合的方面,再加之是罕見的小劇種,在戲曲大舞臺上它所面臨的困境是巨大的。
(1)丹劇語言特色不突出
丹劇藝術發展了大約四史年,從最初的的曲藝“啷當”到不斷吸收民風特色,最后形成的丹劇。在丹劇發展的這么多年里,并沒有形成統一的發音規范,演員們都是按照各自的習慣去發音演唱,從而導致丹劇舞臺的語言不太規范,會形成同一個舞臺產生不同的音調的現象。就這個問題而言,丹劇如今也采用了普通話的形式來唱詞,雖然看上去說得通,但是這樣一來丹劇就失去了它的語言特色,再加上丹陽方言眾多,很難找出一個精通如此多樣化方言的認出來,所以丹劇的語言特色至今都不突出。
(2)“拿來主義”現象嚴重
丹劇是在說唱“啷當”的基礎之上發展而來的。而“啷當”當初是一些盲人用來賣藝謀生的一種手段,其中的藝人尤其多為年輕的女性盲人。它的發展只是為了去吸引更多人的眼球,而并非只是單純為了自身的完善,所以這種高度營養不良的母體往往只是去借鑒其它的民間音樂的表面技巧來完善自己,這樣的“拿來主義”對丹劇的發展造成的嚴重的危害,使得丹劇藝術一直停滯不前,丟失了它自身的價值意味,同時沒能得到好的發展。
(3)缺乏一批優秀的演員去傳承
在丹劇的長期發展過程中,并沒有優秀的演員去傳承它,能叫得上名字的演員寥寥無幾,藝術家鄧彬是唯一的丹劇作曲家,蓮娣、陳美玲也是非常優秀的盲藝人,但是除了他們之外幾乎所剩無幾。現在了解丹劇的大部分都是一些老一輩的人,在年輕人中幾乎沒有幾個了解丹劇的,就連在丹陽本地都沒有幾個能將丹劇源頭以及丹劇劇目說的明白的年輕人,更何談外面的人?丹劇畢竟是一個稚嫩的劇種,丹劇中的演員傳承問題是當下我們必須要解決的。
四、丹劇的傳承與發展策略
丹劇不僅是丹陽市的地方劇種,更是全國的稀有劇種,更是被列入了江蘇省和鎮江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錄,同時也是丹陽地方特色文化藝術的代表。保護丹劇的發展既是保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需要,也是豐富大眾生活的需要,面對丹劇的傳承與發展更是刻不容緩的工作,早在2004年,丹陽市委、市政府就將丹陽市戲劇團納入第一批事業單位改革之列;2015年,江蘇省委、省政府就專門印發了《關于戲曲傳承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要搶救丹劇、通劇等相對弱勢的劇種;在2020年2月,市委、市政府就就省辦公廳《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實施意見》等文件精神對丹劇的傳承發展制定了未來三年的研究方向。
面對丹劇的傳承與發展,這里有幾點建議以供參考。
首先,可以將丹劇帶入當地的中小學課堂。丹劇是丹陽當地地方文化的表現,而如今的丹陽地區的年輕人往往被流行文化大眾文化沖昏頭腦,對丹劇的了解少之又少,同時他們知道丹劇的途徑并不多。因此將丹劇帶入中小學課堂很有必要,可以將丹劇帶入音樂賞析課堂,使同學們聆聽丹劇,感受丹劇的美妙律動;同時也可以帶入社會實踐課上,讓同學們深入實地考察丹劇的歷史淵源。這樣一來,既可以培養同學們的藝術修養,又可以普及地方優秀文化,增強地方自豪感。同時還可以在當地地方院校開設民間藝術欣賞課堂,從而提高丹劇的推廣度以及研究層度,激發起更強大的群眾吸引熱度。
其次,擴大丹劇的傳播途徑與方式。隨著如今互聯網的飛速發展,我們可以將丹劇與如今炙手可熱的短視頻平臺相結合同時也可以邀請知名人士帶動效應來擴大其傳播量,增加其在虛擬網絡平臺的熱度,這樣一來,擴大的其傳播的廣度以及覆蓋面。在互聯網的推動下,丹劇不在局限在一個地方的小劇種,通過平臺的推廣面向的更是全國各地乃至全球范圍。同時還可以將丹劇與文創產品相結合,制作一系列的周邊產品,在丹陽當地開設丹劇體驗館,周邊設立丹劇周邊文創類產品,同時線下聯動線上,利用互聯網宣傳特色文創,以此來起到宣傳丹劇的目的,吸引各層次的人群興趣。
最后,丹劇的發展更應離不開自身的個性化變革。一個劇種的發展不應該是一味的模仿,更應該形成自己的特色,更不應該在時代大流中被趨于同化。丹劇應該找準自己的發展方向,做到劇目的個性化,依據丹陽民歌來豐富其調式,形成自己獨特的說唱形式。
五、結語
丹劇是我國丹陽一帶的小劇種,也是丹陽文化底蘊的寫照,丹劇也曾經歷過文化市場的低迷,也曾經歷過浴火重生的時刻,丹劇團從群眾舞臺到大舞臺,經過不斷努力重新煥發生機。丹劇在政府的扶植與自身的發展中正在展現著自身的魅力,希望此次對丹劇藝術的研究能夠有效的傳承發揚中國的傳統文化,提高大眾對小劇種的重視,營造百花齊放的多樣化文化大國同時在演繹中弘揚民族精神。將地方戲劇與現代生活相融合,不斷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以及精神世界,促進大眾文化發展,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參考文獻:
[1]丹劇概況[J].李加貝.藝術品鑒.2019(23).
[2]丹劇的藝術特點[J].李加貝.北方文學.2019(23).
[3]論丹劇的改革之路[J].劉蕓.黃河之聲2009(09).
[4]淺談丹劇藝術特色及其局限[J].郭炎孫.中國民族博覽.2017(05).
[5]淺談丹劇音樂[J].郭炎孫.戲劇之家.2016(09).
[6]深化改革道路寬走向市場天地廣——丹陽市戲劇總團改革發展之路的實踐與思考[J].沈岳方.群眾.2009(08).
[7]丹劇生機斷想[J].李彬.藝術百家.1996(03)
[8]丹劇[A].中國演員:2015年第1期(總第43期)[C].2015
作者簡介:
黃知之(2001-),女,漢族,湖北荊州人,江蘇大學本科在讀,國畫方向。
基金項目:
江蘇大學第20批大學生科研課題立項資助項目,項目編號:Y20C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