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人可
為全面壓減學生作業量,針對小學四年級科學作業,我進行了資源整合,又從單元大框架角度出發,重新設計了單元作業。以往,學生作業以練習題、試卷等為主,在多科作業的堆積下,學生很難有興趣主動完成作業。既沒有太多的作業負擔,又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作業設計方法,就顯得格外重要。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中提到,學生應初步了解分析、綜合、比較、分類、抽象、概括、推理、類比等思維方法。我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和發展規律,將思維導圖作為作業的主要形式。思維導圖的繪制,要求學生有效整合課本知識點,熟知知識點間的聯系,能合理安排知識點在紙張上的排版,同時具備一定的創新能力,能將創新點表現出來。
以大象版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運動”為例,科學調整教學順序,按1、4、2、3、5順序開展教學。其中第1、4課內容相近,主要講述位置、運動、運動軌跡和運動形式等概念和分類。將這兩課知識點整合后,繪制出本單元第一張思維導圖。基于學生對思維導圖繪制的基礎較為淺薄,教師可提供部分框架內容,重點知識挖空讓學生自行完成。同時強調對中心圖、小圖示等適當創新,讓思維導圖變成自己的知識產物。思維導圖并非一節課畫一張,而是以單元為單位,根據課程知識點合理組合、整體設計,以此鍛煉學生的聚合、概括、綜合等思維能力。
相較于書面作業,思維導圖減少了學生書寫的作業量,更關注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整合能力,同時給學生發散、創造的空間,思維導圖的整理也為學生后期復習提供了便利。課本上一個單元10頁內容,僅3張思維導圖即可概括重點。根據作業反饋與問卷調查結果,學生普遍喜歡這種新型的作業方式。學生在繪制思維導圖中感受到自己的進步,寫作業的熱情更高漲了。
總之,思維導圖有助于學生整理知識點,還鍛煉了學生的發散思維、聚合思維,給學生創新空間,讓學生在實踐中涵養自身科學核心素養。科學指導學生繪制思維導圖,是“雙減”背景下作業設計的有效方法,能幫助學生全面發展,也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