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父親的體驗是怎樣的?也許,這種提問的方式太抽象,讓人不知從何說起。其實,做父親的體驗脫離不了具體的生活情境。所以,做父親的體驗是什么樣的這個問題還需要問得更具體些、更具象化些。比如,我們可以這樣來問:第一次抱自己孩子時的體驗是什么樣的?第一次離開自己的孩子外出的體驗是什么樣的?這樣的問題會更加貼近生活本身,更能指引我們去尋找這個體驗背后的教育現象學意蘊。
1.第一次抱自己孩子的體驗
那是三十二年前一個春天的深夜,妻子在醫院產下了我們的兒子。從那一刻起,我就聽到周圍的人祝賀我“當爸爸”了。然而,“當爸爸”究竟是什么意思,我其實似懂非懂。
我真正開始明白“當爸爸”的意義是第一次抱著我的孩子的那一刻。記得孩子生下來的第二天,我一大早去醫院探望妻子。護士長領著我走進產房,來到妻子和嬰兒床旁邊。護士長對我說,“過來抱抱你的孩子吧,瞧他長得多可愛!”我有點不知所措地伸出雙臂,耳邊聽到護士長和周圍的人不斷叮囑,“手臂要這樣彎著”“小心別擠壓孩子的頭”……我也不記得是怎樣就將兒子抱在了懷中。只知道自己當時十分笨拙,雙手和雙臂都很僵硬,左手臂彎托著孩子的頭,左手掌展開護在孩子的臀部,右手笨拙地放在左手掌的下方。一會兒覺得左手臂舉得不夠高,一會兒又覺得太低,右手也是忙亂不堪,唯恐抱不穩孩子,或是擠壓了孩子的頭。我將孩子緊貼著我的胸膛,全身貫注、小心翼翼地抱著他,不敢有半點馬虎。
多年過去了,這個體驗仍然記憶猶新。我總在想,是什么讓我難以忘懷呢?多年與孩子相處,我逐漸認識到,“當爸爸”的意義,其實就在抱孩子的體驗當中,就在這個“抱”字上:它賦予了我生活全新的意義,從此一輩子“抱緊”孩子,給他溫暖、給他關愛、給他安全、給他快樂、給他幸福。“抱”這個字對于我而言,從此與愛護,與責任、義務聯系在一起。
2.第一次離開自己的孩子外出的體驗
有了孩子,做父親的離開家的時間就少了許多。但有時由于工作需要或者其他特殊情況,還是需要外出公干的。
我記得小孩出生3個月后的某一天,我要去外地出差。出發前,我心里暗自開心:“自從小孩出生后,每天晚上都沒好覺睡,實在是太累了。這回終于可以趁著出差的機會出去放松一下!”我拉著行李箱,腳步輕快地登上飛機。起飛后,我在睡夢中突然被飛機的顛簸驚醒,當時我的腦海里突然閃過一個念頭:“千萬不要出事啊!我可是個父親了啊!”真是個奇怪的念頭,以前,我坐過無數次飛機,遇到過不少飛機顛簸的情況,什么時候害怕過?怎么我當父親了,膽子反而變小了?飛機落地后,我再也沒有了出發前那種竊喜的心情,反而想著趕緊回家,想著家中的孩子,他是否吃得好睡得好?有沒有鬧人?那一刻,我意識到,我是一名父親了。
這也許是許多新爸爸很常見的一種體驗。男人會因有某些機會離開家庭一會兒而感到“竊喜”“開心”“解脫”,然而,我們會在竊喜之余又體驗到一種“召喚”(Calling)、一種“牽掛”(范梅南,2001)。牽掛是一種“關心”(Caring)和“在乎”(范梅南和李樹英,2019),而在乎和關心其實就是一種你與另一個體的關系(諾丁斯,2013)。
一個男人在什么時候開始愛惜自己的生命,在什么時候會想著要堅強、要堅持下去?在什么時候會想到“我”是孩子的榜樣?什么時候又會燃起對未來生活的希望?這一切好像都與當爸爸有關!我們確確實實感受到了,當了爸爸,我們的生活從此就改變了:我要做一個好父親!
3.如何才能做一個好父親
我們也許讀過許多關于父母角色的研究文獻,譬如從社會學角色理論來分析父母角色轉變,從場域理論來分析家庭系統的復雜因子,還有做父母的技巧和倫理層面的問題大辯論。大量的技術理論指導我們如何成為好父母,但我們仍然在日常生活的各種情境中感到茫然和迷失。外在的知識和技術技巧在指引我們身處具體情境怎樣做一個好爸爸時有時顯得蒼白無力。這并不是說如何做一個好父親的量化指標和技術技巧沒有用,而是我們做過父親的人都知道,我們每時每刻都在面對獨特情境中的獨特孩子的獨特體驗,在這個時刻我們更需要的是一種對獨特體驗的獨特關注和敏感智慧。
為人父母是我們大多數人都會經歷的人生篇章。成立家庭,擁有一個孩子,也許是一件充滿美好而令人憧憬的事情,同樣也可能是沉重而令人恐懼的責任。為人父母的生活體驗究竟是什么樣子的?為人父母的意義又是什么?這些問題,甚至對于許多已經成為父母的人來說,也仍未有一個確切的答案。以教育現象學的視角,對初為人父母的生活體驗進行探究,從做父母的體驗故事中追尋為人父母的意義,或許能幫我們拾起過往生活中那些被我們遺忘的做父母的生活體驗,促使我們深度思考做父母的生活意義和教育意義,提升我們的教育反思能力(Reflexitivity)和教育的敏感性(Sensitivity),為家庭教育和父母智慧的培養打開一個嶄新的視角。
參考文獻:
馬克斯·范梅南.2001.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M].李樹英,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馬克斯·范梅南,李樹英.2019.教育的情調[M].李樹英,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Noddings, N. 2013. Caring:A relational approach to ethics and moral education[M]. 2e updated,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