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2日,北京冬奧會首場比賽打響,中國冰壺隊首戰瑞士隊。比賽異常激烈,難分勝負,裁判使用了“大圓規”。在加賽局,中國隊憑借最后一投的絕殺,戰勝瑞士隊,贏得開門紅!
興奮之余,我好奇一系列問題:為什么要用“大圓規”?解說員說的“‘大圓規’標示的‘一刻鐘方向’”,那是什么意思?是怎么用“一刻鐘方向”來判斷距離遠近的?“大圓規”固定圓心的“針”為什么是彎的?這樣的“大圓規”怎么設計會更好?我反復觀看裁判使用“大圓規”的視頻,我請教體育學教授冰壺比賽的計分規則,我聯系好友尋找更好角度的錄像帶,我請冬奧組委的朋友幫忙爭取冰壺比賽的門票,我想現場尋找素材,上出一節《冬奧會上的數學故事》。
我的第一本書的書名是《我就是數學》。在我的眼中什么都是數學的“家”。
2015年9月3日,為慶祝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國家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盛大的閱兵活動,我作為觀禮嘉賓,心潮澎湃。我想:我是小學數學教師的代表,我應該做些什么?朝思暮想,魂牽夢縈。一周之后,《閱兵中的數學故事》終于“出爐”了。
……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一共分享了3個故事,從中,你知道了什么?學會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學會了植樹問題、火車過橋問題和追及問題。
師:是今天學的嗎?(不是!)對,是之前學的,今天用上了,解決了閱兵中的問題,從而真正“會”了。這節課我們為什么學得很快樂?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板書:學而時習之。)這個“習”,有“練習”的意思,也有“實習”的意思,實際地練習,解決實際的問題,會讓人覺得更快樂!
生:我明白了,閱兵就是3D版的火車過橋。
生:我覺得生活中真是處處有數學,沒想到閱兵里也有!
生:沒錯!我本來以為閱兵那么整齊,就是拼命訓練出來的,沒想到這里面有很多數據在幫忙!
生:我覺得不論是閱兵還是其他什么事情,只要經過了數學的精密計算,都會變得更美!
師:馬克思說過一句話,和你的意思差不多。(微笑著,PPT出示,學生齊讀)
任何一門科學只有成功地運用數學的時候,才能達到真正完美的地步。——馬克思
生:上完這節課,我明白了:數字影響秩序。
生(眾):數學使人精細。
生:我感受到了哪里有數,哪里就有美!
師:這節課,我還想和同學們分享的是,怎么才能享受到那份思考的快樂呢?想象!數學是抽象的,學習數學需要想象。想象了,就能發現問題。例如,方隊長度。想象了,才能保證解決問題的準確性。例如,140米/秒。想象了,才好玩。數學,其實就是玩具,就是和自己想象力玩耍的玩具。
(學生們頻頻點頭。)
師:總而言之,“閱兵中的數學故事”告訴我們:“心中有數,無限美好!”(停頓)再看閱兵的時候,你是不是有這樣的感受呢?試試看——
時任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副主任李奕先生給予了很高的評價,2015年12月10日《人民日報》記者以《用故事搭建課堂》為題報道了這節課。
2019年國慶閱兵前夕,我便開始收集有關閱兵的資料,并十分期待能在這次閱兵的震撼中,上出一節嶄新的、愛國的《閱兵中的數學故事》。
2019年10月9日凌晨,我做了一個夢。夢中,我在講“閱兵之美,美在速度”。那,速度是快美,還是慢美呢?超常就美。原來閱兵之美,是非常之美。閱兵中展示出的一系列速度,是祖國發展速度的縮影。我趕緊開燈,記下了夢中的思考。
這節《閱兵之美》的數學課,是2015年《閱兵中的數學故事》的升級,是運用數學語言,禮贊閱兵,謳歌祖國,厚植愛國心,是“為成為世界的中國人而教”的數學思政課,榮獲了2021年北京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實踐案例評選一等獎。
由微信朋友圈的一則笑話,我開發出“圓的面積”的練習課《買比薩的故事》;讀閑書《一笑值千金》,我開發出“變化的量”的復習課《賣牙膏的故事》;學黨史,我開發出“初步認識分數”的《半條被子的故事》;看比賽,我開發出“認識百分數”的《誰來罰點球》;游臺灣,我開發出綜合與實踐課《臺灣長什么樣子》;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我指導開發出《數說長征》;武漢抗疫勝利,我指導開發出《數說戰疫》……
2008年我借奧運會上的故事,創造性地把四年級數學教材中的《游戲公平》重新演繹。著名數學教育家張奠宙先生聽課后,主動寫評論,他的第一句話是——“聽完華應龍老師的課,很為他的創新精神所折服。”
有人問我為什么能有這些創造,我想借用西安工業大學校長雷亞萍的話來回答——“心有所系,有忍乃濟。未來可期,無問東西。”
我是小學數學教師,但我不是教數學的,我是用自己喜歡的數學來教孩子的。只要是有利于孩子成長的數學,我都會歡喜地拿來教孩子,這是我的使命。為此,尋找數學,尋找適合孩子的數學,尋找孩子們喜歡的數學,尋找為“成為世界的中國人”的數學,我樂此不疲。
周國平先生在《朝圣的心路》中說:“我不想知道你有什么,只想知道你在尋找什么,你就是你所尋找的東西。”我在尋找數學,因此,我就是我所尋找的數學了——我就是數學。
編輯 _ 李剛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