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亞利
學校整體架構“雙減”工作模型,將“雙減”與學校“讓生命陽光般燦爛”的辦學理念有機融合,呵護學生健康成長。
1.線上與線下混合教研,提升校本教研質量
“雙減”政策背景下,教研活動的有效開展成為提升課堂教學實效、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重要保障。學校借助信息技術手段,搭建網絡教研平臺,為學校的教研管理提供精準的引導和參考。為了促進教師日常教研活動的有效開展,學校教學部門從整個學期教研活動的時間、頻次、內容、形式等方面,對各學科教研組提出明確要求。各學科教研組按照學校的整體要求,結合本學科特點,制定清晰、可操作的學期教研活動方案。
依據各學科組的教研活動方案,借助網絡教研平臺,實行“研值制”,推動各學科組教研活動的開展。每個學科教研組每兩周至少要完成一次教研活動,每次教研活動前,教研組長需要在平臺上創建活動,并布置相應的教研任務。各組教師線下參與活動,線上圍繞活動內容進行評價或提交任務,平臺會結合每位教師參與教研和任務提交情況賦予相應的“研值”,學期末生成教師的學期總“研值”。在教研活動中,每一位教師可以整體了解本教研組的學期教研活動計劃,明確并完成自己的教研活動任務;各教研組組長和教學主任也可以實時查看分管學科組的教研進度,及時進行反饋。
借助網絡教研平臺的支持,各學科教研組的活動形式更加豐富,靈活的形式也突破了空間限制,有效解決了校址分散導致教研難的問題。
2.以“銜接”促進課堂教學增效
我們發現,要實現教學增效,就要解決教師教與學生學兩個維度存在的問題。教師教的問題主要是課程內容實施的銜接問題,學生學的問題主要是學習習慣養成的問題。只有解決這兩個問題,才能真正達成學校課程教與學的整體優化。
數學課程內容的有效銜接。學校以數學學科為實驗學科展開了深入研究。將數學課程內容實施劃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層是內容優化后的數學國家課程,主要任務是根據不同內容領域進行單元整體設計;第二層是基于課內素材的學科實踐活動課程,主要任務是修改、增補課內素材進行學科實踐活動設計實施;第三層是銜接課內學習素材的社會實踐活動課程,主要任務是根據課內學習內容,選擇恰當的社會實踐活動地點,并設計有針對性的活動任務;第四層是訓練數學思維的益智類課程,主要任務是根據學段特點,組織、指導學生參與益智類游戲、數學閱讀等活動。通過實施四個層次的課程內容,實現數學課程內部的優化銜接、數學與生活的銜接、校內學習與校外活動的銜接,從而達成素養導向下的數學課程教育。
學生課堂習慣養成的銜接。我們把“生命陽光的課堂”詮釋為:能夠培養學生樂學習勤思考、會傾聽善表達、敢交流能合作、端體態正書寫的課堂。各學科教學在傳遞學科知識、發展學生學科素養的同時,特別關注學生課堂學習習慣的養成。學校按照低中高三個學段,從傾聽、表達、交流、合作、書寫五個方面制定了清晰明確的課堂習慣養成目標,促進學生更好地適應開放自主的探究課堂,讓課堂學習習慣的養成貫穿于學生小學六年的學習,真正實現作業減少、學習增效。
3.精心設計,重構作業
作業不僅是為了鞏固已學知識,更有助于繼續發展和擴充教育價值。因此,學校從學業強化、體質健康、勞技養成三個維度設計課后作業。在學業強化維度,我們將作業劃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是所有學生都要完成并且能夠完成的,以教材中的習題為主,相對比較基礎。第二層難度稍微增強,以滿足對學科有興趣并且學有余力的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每層作業又可以細分為知識梳理、知識應用、釋疑解惑和實踐活動等類型,關注學生思維訓練和能力提升。在體質健康和勞技養成維度,探索以一個星期為評價反饋周期的體育和勞動作業布置方式。
4.豐富課后服務課程內容,增強服務質量
我們認為,“生命陽光”應體現在健康、向上、擔當三個方面。因此,我們從體質健康、學業鞏固、素養提升和勞動技能四個維度,有效設計下午3:30至6:30的課后活動時間。
第一個小時為15:30-16:30,周一至周四采取大課間活動與作業輔導的組合安排。在第一時段,各班組織豐富多彩的大課間活動,包括踢毽、跳繩、籃球等。在第二時段,各班學科教師指導學生完成課后作業,各學科骨干教師分派到各年級進行答疑輔導。每周五開展勞動實踐活動,正副班主任帶領學生進行衛生大掃除,培養學生勞動技能。
第二個小時為16:30-17:30,周一至周五學校分別開設體能訓練、科技創新、文學賞析、思維訓練、藝術實踐五大類課程,將語文、數學、英語、科學、體育、藝術等學科教師分派到相應的課程類別中,并鼓勵各學科教師發揮自己的優勢開發具體的課程內容。通過教研組內教師相互交流、協調,保證學生學習的豐富性、連續性,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滿足學生豐富性的需求。同時,這一時間段,學校還開設戲劇、籃球、繪畫等精品社團,培養學生的專項特長。
第三個小時為17:30-18:30,周一至周五學校為家庭確有困難的學生提供特需服務。這一時間段主要是引導學生閱讀。
5.“課”“業”“賽”協同,呵護學生體質健康
保證學生每天校內1小時體育鍛煉。學校開齊、開足體育課程,嚴格執行“兩操”(課間操和眼保健操)制度,并納入學校的常規檢查,保證學生每天體育鍛煉不少于1小時。
設計個性化的體育家庭作業。圍繞國家體質健康測試項目,每周給學生布置一定量的個性化體育作業,指導學生進行專項訓練。針對不同學段制定不同的訓練內容、訓練目標和訓練量,學生根據自身素質完成當日的訓練任務;做好學生體質健康監測,完善學生體質健康檔案,并定期向家長反饋。
組織豐富多彩的體育競賽活動。學校每學期開展籃球、跳繩、長跑等體育專項比賽,豐富學生課余生活,提高學生身體素質。通過學校體育俱樂部、體育社團、校隊的專項訓練,培優提效,發展學生體育特長,增強學生體育素養。
欄目編輯 _ 王雪莉? ? ? ?汪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