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學銳
在項目學習實踐中,最大的挑戰是如何通過有效的學與教,實現項目學習的核心目標。通過實踐中的不斷摸索,我們發現,基于項目學習的關鍵環節或關鍵目標設計支持性的腳手架,能夠實現更有效的學與教,使項目學習落地、扎根、生長。下面,以“設計學校吉祥物”為例,談談如何設計腳手架。
在調研中搭建腳手架
如何設計一款能夠代表學校,而且能讓大部分人認可的吉祥物?這需要通過調研了解大部分人對學校吉祥物的看法和建議,因此,調研也成為本次項目學習的核心概念。
我們借鑒了學科教學的學習單設計了專門的學習單。希望通過這個學習單讓學生對調研內容有初步的了解,如調研目的、人群、形式以及內容等。但是,在實踐過程中我們發現,學生拿著已經填寫完畢的學習單卻不知道具體應該怎么做,認知與行動無法統一。作為腳手架的學習單,應該能夠推動項目學習的過程,而不是簡單地“呈現過程”。因此,我們對學習單進行了調整,增加了調研執行過程中學生容易忽視但又特別關鍵的環節,如引導學生確定和聯系具體調研對象、確定調研時間和地點、明確分工等非常具體的問題。
這樣,調研從一個核心概念變成了具體可行的方案,學生也開始思考開展調研的行動框架與路徑,甚至多了一些創造性的行動方式。例如,有個小組的學生在調研前先把問題寫下來,在調研時用紅筆記錄獲得的重要信息。由此可見,學生開始思考如何解決問題了。
在交流溝通中搭建腳手架
針對已有吉祥物進行案例分析,也是設計學校吉祥物的重要環節。在項目學習開展過程中,每個小組都搜集了已有吉祥物的特點、受歡迎的原因和不被認可的地方。在此基礎上,進行全班分享與交流。
根據以往項目學習的經驗,在交流過程中,學生經常遇到這樣兩個問題:第一,交流過程中不能夠清晰表達自己的觀點;第二,難以保證交流的有效性和全面性。針對這兩個困難,我們設計了有針對性的腳手架——案例分析單。
通過案例分析單,首先,引導學生在小組內對吉祥物應該有什么特點達成共識。然后,通過小組交流,將調研的結果以關鍵詞的形式呈現出來。在此基礎上,進行全班交流,形成群體共識。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需要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更重要的是認真傾聽別人的觀點,為己所用,最后由個體的觀點走向團隊共識。這樣,在腳手架的引導下,發展學生交流溝通能力的目標得到了有效落實。
在設計中運用腳手架
在調研和案例分析的基礎上,開展學校吉祥物的設計。如何將調研、案例分析與設計構建成一個完整的解決問題模型?我們制作了設計過程中的腳手架——設計單。
在設計單的正面,引導學生再次明確溝通交流之后形成的共識,如吉祥物的特點、前期提煉的關鍵詞、吉祥物的意義等。在下面設計了“自我評價與反思”部分,引導學生關注、反思自己的設計是否符合之前達成的共識。在腳手架的背面,呈現的是學生的設計圖,在設計圖的下面還要求學生再次進行反思,特別是設計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學生的共識內化、原創設計、自我評價、自我反思等過程都統一到腳手架之中,使學生能夠再次回顧解決問題的全過程。
根據學生的自我評價,可以看出,學生的自我認識是比較客觀的。例如,有的學生認為“團隊”表現不太充分,這也說明了學生對調研、個案分析的結果和共識是有深刻感覺的。而從設計之后的反思中也可以看出,學生遇到了“真問題”,并經歷了“真問題”的探索與解決過程。例如,有的學生提到“如何塑造新穎的形象”,發現可以通過“將一個簡單的形象動作個性化”來解決;“沒有體現團結”通過“畫上人手拉手”的意象來解決。由此可見,不但“設計”這一核心概念得到了落實,而且學生經歷了完整的解決問題的過程,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腳手架促進學生更有效地學。在項目學習過程中的各個環節,量身打造不同的腳手架,推動著學習過程不斷發生、不斷深入,成為項目學習各個環節的動力源。而且,腳手架與核心概念、關鍵能力相融合,直指項目學習過程中的核心概念和關鍵能力的落實以及問題、困難的解決,讓項目學習的重要目標不斷落地、扎根、生長。
腳手架實現教師更有效地教。跨學科的項目學習需要跨學科教師協作設計、指導。在以前的實踐中,經常遇到這樣一個困境:某一個項目學習的帶頭人設計了項目,但是在其他教師執行的過程中總是出現信息衰減的現象,教師理解不到位。而通過腳手架,所有的項目組教師對項目學習的每一個環節要做什么、如何做、達到什么程度有了清晰的認識,從而能夠更加專業、有效地指導學生進行項目學習,教師間團隊協作教學的作用得到了有效實現及提升。
在腳手架的助力下,本次項目學習中,我們看到了真實、豐富、清晰的學生學習過程。腳手架使項目學習中的學與教真正地沉下來了,而這些腳手架也成為了團隊和個體項目學習過程中的關鍵環節。通過這些關鍵環節,我們能夠看見學生,看見學習,看見成長。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重點課題“雄安新區建設背景下北京市優質基礎教育對雄安基礎教育援助幫扶的行動研究”(課題編號:CGAA2020064)研究成果
編輯 _ 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