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奕
摘? ?要:深度學習是一種基于解決問題的學習,也是一種基于實踐探究的學習。在幼兒階段,學習和游戲往往不可分割,幼兒的發展水平、游戲材料和情境、教師的觀察與指導等,都會對幼兒的游戲造成影響。本文以滾動游戲為例,從影響幼兒深度學習的若干因素出發,尋求支持與推進幼兒深度學習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深度學習? ?滾動游戲
一、 環境與材料的支持
(一)自然環境為游戲打開局面
滾動游戲是在“圓圓和滾滾”主題活動背景下,開展的戶外體驗探究類游戲。幼兒一聽說要玩滾動游戲,就商量什么地方適合玩滾動游戲,他們想到了幼兒園的國旗臺、花臺、大廳臺階、無障礙坡道、山坡。大自然是兒童的游戲世界,能為兒童提供豐富的游戲體驗,教師在游戲前讓幼兒自由討論游戲地點,既可以激發幼兒的游戲興趣,又可以幫助幼兒制訂游戲計劃,為游戲打開局面。
(二)多元化的材料促使學習行為的發生
游戲材料是游戲的物質基礎。在課堂上,幼兒收集了許多游戲材料,如各種球類、木板、輪胎、軟管等。他們把平衡板架在臺階上,再從木板上滑下來,或坐著滑板從上往下滑。此時,教師可以適時引導幼兒思考不同的材料給游戲帶來的不同影響,鼓勵幼兒進行對比,發現滑板的輪子與下滑速度之間的關系。在思考的過程中,學習已經悄然發生。
二、 在游戲中給予幼兒自主學習的時間
(一)游戲時間充足
學習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教師不能期望幼兒在很短的時間內解決較為復雜的問題。為了讓幼兒投入游戲,教師應保障他們有足夠的游戲時間,避免游戲時間的碎片化,這樣有利于幼兒充分探究,自由選擇材料、場地等,也便于教師持續觀察。
(二)游戲時間靈活
游戲時間并非固定不變,教師可以依據實際情況,如天氣的變化、幼兒的狀態等,靈活調整游戲時間。夏季天氣較熱,為了避免高溫,游戲一般在一大早開展;冬天溫度低,游戲可以往后延至下午開展。
(三)游戲時間持續
幼兒是游戲的主體,我們應該根據幼兒的興趣,在游戲中及時發現新的探究點,支持幼兒由淺入深進行學習。在滾動游戲中,幼兒表現出極大的熱情與興趣,游戲持續開展了兩個月,經歷了5個階段。每個階段教師分別從游戲材料、游戲玩法、游戲中解決的問題、游戲中的學習與發展4個方面進行了重點觀察、調整與總結。充足、有彈性的游戲時間讓幼兒和教師慢了下來,化零為整,沉浸在游戲探索中。想象一下,如果幼兒每天只有半個小時的游戲時間,那么他們還未進入游戲狀態,就被迫結束游戲,在這種情況下,幼兒不可能發生深度學習。如果游戲僅持續了一周,教師便硬生生地停止游戲活動,轉而開展其他游戲,這也不利于幼兒的深度學習。
三、在游戲中進行深度觀察
高水平的游戲與深度學習不是在游戲前期就能出現的,幼兒在前期的基礎上,在親身體驗、主動探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建構新的經驗,才能出現深度學習。深度學習的背后,是教師的觀察:觀察幼兒的興趣點在哪兒;觀察幼兒選擇什么材料;觀察幼兒是否有新的發現,是否遇到了困難,是否能主動參與合作、分享、交流。
(一)確定觀察目的
在幼兒的游戲中,教師先要確定觀察目的。是重點觀察幼兒的交往能力,還是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抑或是使用材料的能力?依據觀察的目的,教師可以選擇不同的觀察方法,如“定點觀察”“定人觀察”“追蹤觀察”。通過觀察,了解幼兒的游戲進程和游戲需求,預判幼兒接下來的游戲方向,從而調整、新增游戲材料,給予物質支持。或者用語言啟發,引發幼兒的思考,鼓勵幼兒進行探究,在探究中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或者直接參與游戲,以合作者的身份與幼兒對話、交流、分享,在參與中助推幼兒的游戲進程,讓幼兒在游戲中不斷體驗、探究,不斷發現、創新。
(二)注重追蹤觀察
幼兒的游戲受場地、材料、時間等因素的影響,僅通過一次游戲觀察,是不能全面、真實地了解幼兒的行為、性格及游戲進展的。滾動游戲開展了兩個月,很適合教師進行追蹤觀察。我們通過追蹤觀察,發現在“打保齡球”的游戲中,幼兒剛開始只選擇礦泉水瓶子作為目標物;之后開始使用各種積木,并且不斷改變積木排列的方式;最后,有的幼兒嘗試了“多米諾骨牌效應”的玩法。觀察的結果讓教師驚喜地看到幼兒巨大的游戲潛能,于是教師又給幼兒提供了不同的圓形撞擊物,這些材料引發幼兒思考“質量不同的球撞擊的力量不同”這個問題,激發了幼兒新的游戲想法,從而不斷增加游戲的深度。
(三)運用多種記錄法
觀察記錄是幼兒游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滾動游戲中,我們常采用行為線索記錄法、時間線索記錄法、故事描述記錄法等記錄方法。前兩者簡單快捷,適合教師在觀察過程中使用,最后的故事描述記錄法則適用于游戲后的回顧,記錄下的內容往往具體翔實,包括注意、識別、回應、反饋、反思五個環節。其中,反饋部分由家長撰寫,家長通過教師寫的前三個環節的內容,了解自己的孩子在游戲中的表現,從而便于家長與教師進行配合,共同支持幼兒在游戲中深度學習,發揮游戲的價值。
四、游戲后的分享拓展
(一)討論創新型的游戲
每次游戲結束后,教師要開展一個游戲分享環節,這是引發幼兒進行高水平游戲的重要環節。例如,在“多米諾骨牌”的撞擊游戲中,幼兒的玩法是把pvc管架從高到低依次擺放在樓梯上,使pvc管呈現一個坡度,然后用各種球從上往下滾,當球撞倒地面立起的幾塊積木,幼兒就會發出興奮的呼喊聲。看到幼兒如此喜歡玩撞擊游戲,教師決定在游戲分享的時候,讓幼兒說一說這個游戲還可以怎樣玩。有的幼兒說:“我們可以立更多的積木,讓它們發生連環碰撞,就像‘多米諾骨牌’一樣。”于是,游戲又有了創新。
(二)聚焦問題,整合經驗
教師可以組織幼兒觀看游戲視頻,發現游戲過程中的困難,并鼓勵幼兒尋找解決困難的辦法。例如,在“多米諾骨牌”游戲中,積木的排列方式有兩種,前半段是積木相對排列,后半段是積木角對角,呈三角形排列。用多個臺球從高處滾下,面面相對排列的積木連環倒下,而角對角排列的積木紋絲不動,這是什么原因呢?幼兒就這個問題展開討論,有的幼兒提出重新排列積木,由原來的單軌道變成多軌道,其中,一條軌道上的積木全部為面面相對的排列方式,另一條軌道上的積木則保留了角對角的排列方式。為了驗證這種方式能否成功,幼兒又嘗試了第二次撞擊游戲,并且換了撞擊球,將臺球換成鐵球。這說明幼兒在進行實驗,嘗試驗證是否球越重,撞擊力就越大。結果是令人滿意的,幼兒的猜測得到了驗證,他們在游戲中收獲了知識。
(三)多元表征,分享體驗
幼兒在游戲中會遇到困難、經歷失敗,也會收獲快樂、友誼與成長。在游戲分享環節,教師可以引導幼兒運用圖畫表征的方式,讓幼兒畫出游戲故事,還原游戲情境,并講給家人、教師、同伴聽。在這個過程中,幼兒會用語言表達思維過程,分享游戲中的快樂和經驗,從而提高自身的表達能力和分享意識。
總之,在滾動游戲中,幼兒的學習是有路徑的,這其實就是一個深度學習的過程。經驗就是這樣一點一滴積累而來的,在積累的過程中,幼兒的主動意識、批判思維和高階思維能力都能得到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傳鳳.區域游戲中促進幼兒深度學習的策略[J].山西教育(幼教),2021(10):48-49.
[2]王婷婷.幼兒游戲中實現深度學習的支持性策略分析[J].新課程,2021(42):193.
[3]馬曉紅. 在戶外自主游戲中促進幼兒深度學習的實踐研究[C]//2021教育科學網絡研討會論文集(四),2021:203-205.◆(作者單位:江西省南昌市紅谷灘紅嶺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