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青梅,肖影群,羅達亞,周天民,章 萍,王 武,姚 迪,桂 洋,劉文麗
(南昌大學a.附屬感染病醫院病理科,南昌330002;b.基礎醫學院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教研室,南昌330006)
IgG4相關性硬化性膽管炎(IgG4-related sclerosing cholangitis,IgG4-SC)是一種特殊類型的膽管炎,目前被認為是IgG4相關性疾病(IgG4-related disease ,IgG4-RD)的膽道表現,其發病機制尚不清楚。IgG4-SC臨床表現為梗阻性黃疸,其膽道造影特征與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 ,PSC)、胰腺癌和膽管癌相似,臨床鑒別診斷困難,常造成誤診。本文報告1例術前術中診斷為肝門部膽管癌,術后病理確診為IgG4相關性硬化性膽管炎(IgG4-SC)患者,其診治經過如下。

A:腹部CT見肝左右膽管擴張,肝門區局部膽管壁增厚,增強緩慢強化;B:MRCP表現;C:術后標本肉眼可見肝內膽管廣泛擴張,膽管壁增厚;D :術后病理示膽管周圍纖維化,呈席紋狀,周邊密集的淋巴漿細胞浸潤(×100倍,HE染色);E:IgG陽性細胞高表達(×200倍,免疫組織化學染色);F:IgG4陽性細胞≥10個·HPF-1(×400倍,免疫組織化學染色)。
患者,男,67歲,全身皮膚黃染伴瘙癢20余天,脂肪瀉10余天于2020年7月3日入南昌大學附屬感染病醫院。患者自發病以來,精神、睡眠、飲食不佳,近一月體重減少約10 kg。查體:生命體征平穩,神志清楚,全身皮膚、鞏膜重度黃染,未見肝掌及蜘蛛痣,其他未見明顯異常。入院完善相關檢查:凝血酶系列試驗正常。乙肝五項正常。超敏C反應蛋白(hs-CRP)>5.0 mg·L-1,C反應蛋白(CRP)12.7 mg·L-1。常規生化檢測:谷草轉氨酶(AST)48.6 mol·L-1↑,總膽紅素 (TBil)346.40 μmol·L-1↑,直接膽紅素(DBil)214.70 μmol·L-1↑,間接膽紅素(IBil)131.70 μmol·L-1↑,白蛋白(Alb)27.5 g·L-1↓,球蛋白(Glb)36.0 g·L-1↑,堿性磷酸酶(ALP)244.2 U·L-1↑,總膽汁酸(TBA)192.40 μmol·L-1↑,膽堿脂酶(CHE)3248 mol·L-1↓,a-L巖藻糖苷酶 (AFU)70.0 U·L-1↑,前白蛋白(PA)117 mg·L-1↓,腺苷脫氨酶 (ADA)3.1 mol·L-1↓,乳酸脫氫酶(LDH)336 U·L-1↑,葡萄糖(GLU)6.50 mmol·L-1↑,甘油三脂(TG)4.67 mmol·L-1↑,載脂蛋白A1(ApoA1)0.13 g·L-1↓,載脂蛋白B(ApoB)1.75 g·L-1↑,血清鉀2.94 mmol·L-1↓,血清淀粉樣蛋白A(SAA)10.50 mg·L-1↑,總膽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正常。
胸部正側位片顯示心肺膈未見明顯異常。腹部彩超結果提示:1)右上腹腫塊(考慮胰頭占位,建議進一步檢查);2)膽總管稍增寬,內見細密回聲光點聚集(膽總管內膽泥沉積可疑,膽總管癌可疑,建議進一步檢查),肝內膽管擴張;3)膽囊壁增厚;4)脾臟輕度腫大;5)雙腎、膀胱、前列腺未見明顯異常。腹部CT結果(封四圖1A)提示:1)高位膽管梗阻,考慮肝門區膽管癌可能;2)膽囊壁水腫,膽囊結石;3)胰腺體尾部密度欠均勻伴周圍滲出,考慮胰腺炎。磁共振胰膽道造影(MRCP)結果(封四圖1B)提示:肝門膽道梗阻,截斷樣狹窄,肝內膽管擴張。
術前診斷:肝門膽管癌。2020年7月10日行左半肝切除+肝管空腸Roux-Y式吻合術+膽總管切除+膽囊切除+膽道鏡探查術。術中見肝臟淤膽腫大,呈暗綠色,膽囊壁水腫,膽總管無擴張,肝門部可觸及質硬腫塊,邊界不清楚,肝內膽管壁增厚,肝門部管腔狹窄,局部有梗阻,肝內膽管擴張明顯,胰腺質硬,胃、十二指腸、脾、結腸未見明顯異常。術中診斷:1)肝門部膽管惡性腫瘤;2)梗阻性黃疸;3)急性梗阻性膽管炎;4)慢性膽囊炎。
術后病理檢查:肉眼所見肝組織呈綠色,肝內膽管顯著擴張,肝門部膽管壁增厚,未見明顯占位性病變(封四圖1C)。顯微鏡下見膽管壁增厚,膽管上皮部分缺失,腺體結構無異型,膽管周圍呈席紋狀纖維化,大量淋巴細胞、漿細胞及少量嗜酸性粒細胞、中性粒細胞浸潤,部分呈肉芽腫樣結節(封四圖1D)。免疫組織化學染色:CD38 (大量漿細胞+),CD138 (漿細胞+),Mum-1 (漿細胞+),CD68 (巨噬細胞+),CK19 (膽管+),IgG4 (少數漿細胞+),IgG(多數漿細胞+)(封四圖1E—F)。病理診斷:IgG4相關性硬化性膽管炎(IgG4-SC),建議檢測血清IgG4濃度,并密切隨訪。
患者術后恢復不佳,間斷出現寒戰、高熱,積極抗感染治療3周后,病情稍穩定,患者及家屬要求出院,未能檢測血清IgG4水平。出院后,患者口服糖皮質激素(潑尼松),初始劑量為0.6 mg·kg-1,每日清晨口服,持續一月余,黃疸逐漸恢復正常。由于腹脹、胃部不適、下肢及顏面部水腫等不良反應,患者自行停藥,2020年12月6日在當地醫院復查肝功能黃疸指標正常。
自2001年HAMANO等[1]首次報道1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血清 IgG4濃度特異性升高以來,一種新的疾病類型IgG4相關性疾病被提出,并獲得業界認可。IgG4相關疾病是以血清IgG4升高、受累組織大量IgG4陽性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浸潤及纖維化為特征的一類疾病,可累及全身多個器官,包括膽道、肝、胃腸道、胰腺、淚腺、唾液腺、中樞神經系統、甲狀腺、肺、腎、前列腺、腹膜后、皮膚、乳腺、動脈、淋巴結等[2]。IgG4-SC是IgG4-RD膽道受累表現,常與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有關[3-5],臨床以梗阻性黃疸為主要癥狀,其影像學特征與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PSC)、胰腺癌和膽管癌表現相似,術前診斷存在一定困難,尤其是近端膽管IgG4-SC單獨發生時更加大了診斷難度。
查閱相關文獻[6-11]發現,將IgG4-SC常誤診為膽管癌,多數由術后病理檢查才得以確診。本例病變位于肝門部膽管,臨床表現為明顯的梗阻性黃疸癥狀,腹部彩超提示右上腹腫塊,考慮胰頭占位;膽總管增寬,肝內膽管擴張可疑膽總管癌。CT及MRCP檢查均提示膽道狹窄,膽管壁增厚,肝內膽管擴張,考慮肝門區膽管癌可能。本病例臨床表現、影像學檢查結果均與膽管癌表現一致,術前與術中診斷均為肝門膽管癌,最終由術后病理檢查確診IgG4-SC。
由于IgG4-SC與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胰腺癌和膽管癌的治療方式和預后都不同,IgG4-SC對糖皮質類固醇激素治療敏感[12],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藥物,肝移植是其唯一有效的治療手段[13],而胰腺癌和膽管癌需要接受手術治療,所以臨床醫師在沒有充分依據診斷惡性膽道梗阻時,應該考慮到IgG4-SC的可能,避免患者接受不必要的手術治療。
2012年日本學者制定了IgG4-SC臨床診斷指南[14],提出IgG4-SC的診斷需結合以下4個標準。1)膽道造影顯示肝內和(或)肝外膽管彌漫性或節段性狹窄,并伴有膽管壁增厚。2)血清IgG4濃度升高(≥135 mg·dL-1)。3)伴有自身免疫性胰腺炎,IgG4相關性淚腺炎/唾液腺炎,或IgG4相關的腹膜后纖維化等膽道之外的IgG4相關性疾病。4)組織病理學的特征性表現:①明顯的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浸潤和纖維化;②IgG4陽性漿細胞浸潤(IgG4陽性漿細胞>10個·HPF-1);③席紋狀纖維化;④閉塞性靜脈炎。根據狹窄的區域不同,將IgG4-SC分為4型:1型,狹窄僅發生在膽總管遠端,應與慢性胰腺炎、胰腺癌、膽管癌鑒別,膽道內鏡超聲造影(IDΜS),內鏡超聲引導下的細針穿刺(EΜS-FNA),及膽道細胞學檢查和(或)膽道活檢有助于鑒別診斷;2型,狹窄彌漫性分布于肝內膽管和肝外膽管,應與PSC鑒別;3型,狹窄位于肝門部膽管和膽總管下段;4型,狹窄僅發生在肝門部膽管。3型和4型的膽道造影表現需要與膽管癌鑒別,本病例膽道狹窄位于肝門部膽管,屬于IgG4-SC 4型,未進行血清IgG4濃度檢測,腹部CT提示胰腺炎,但臨床未進行相關檢查以明確是否為自身免疫性胰腺炎,依據臨床表現和影像學檢查診斷為肝門膽管癌。
雖然血清IgG4升高與IgG4-SC有關,但血清IgG4升高并沒有特異性,一些PSC、胰腺癌或膽管癌患者血清IgG4水平也可升高[15-17],而IgG4-SC的膽道造影特征與PSC、胰腺癌及膽管癌相似,單獨依據血清學或膽道造影難以作出準確判斷,所以病理學檢查將有助于鑒別診斷[18]。PSC的典型膽道造影特征為膽道局灶性或帶狀狹窄,串珠狀或樹杈狀,伴有憩室狀突起,其典型病理學表現為洋蔥皮樣膽管周圍纖維化,伴有內襯上皮變性和萎縮,可導致膽管消失,并且最終會被纖維性瘢痕替代[19],病理特征與IgG4-SC不同。膽管癌的典型影像學表現為肝內膽管部分擴張、管周不規則增厚,管腔內占位,增強CT示膽管周邊有向心性增強的環形強化,門脈期見輕度強化的膽管壁且延遲期腫塊持續強化[20],與IgG4-SC肝內外膽管彌漫性或局限性狹窄,管壁均勻增厚不同,當影像學特征不典型時就需要內鏡超聲引導下細針穿刺、膽道細胞學檢查或膽道活檢幫助診斷。
本病例術后病理檢查肉眼見肝組織呈綠色,肝內膽管顯著擴張,肝門部膽管壁均勻增厚,而膽管癌的管壁增厚為不規則增厚,此為與膽管癌的鑒別診斷依據之一。顯微鏡下見膽管壁增厚,膽管周圍呈席紋狀纖維化,大量淋巴細胞、漿細胞及少量嗜酸性粒細胞、中性粒細胞浸潤,部分呈肉芽腫樣結節;而PSC組織學表現為膽管周圍纖維化呈洋蔥皮樣,伴有膽管上皮變性和萎縮,導致膽管消失,最終被纖維性瘢痕替代,與IgG4-SC組織形態不同;而膽管癌可見腫瘤細胞呈不規則腺管樣浸潤性生長,膽管上皮細胞有異型,而本病例未見惡性腫瘤細胞,可與膽管癌相鑒別。本例免疫組織化學染色結果顯示膽管周圍見大量IgG陽性細胞,IgG4陽性細胞≥10個·HPF-1,最終診斷為IgG4-SC。
綜上所述,臨床醫師應重視對梗阻性黃疸的鑒別診斷,加強對IgG4-SC的認識,當影像學表現為膽道梗阻,合并不明原因的胰腺炎及膽管炎時,應考慮到IgG4-SC的可能,需常規檢測血清IgG4水平,必要時進行內鏡超聲引導下細針穿刺、膽道細胞學檢查或膽道病理活檢以明確診斷,避免誤診、漏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