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星,余德標,王建斌,陳 捷,陳 麟,邵 斌
(1.福建省立醫院康復科,福州 350001;2.南平市第一醫院康復科,福建 南平 353099)
肩周炎是臨床常見多發病,主要表現為肩部疼痛和肩關節的活動受限。肩周炎雖有一定的自限性,但此過程一般較長,有研究[1]發現約61%的患者多因疼痛劇烈、肩關節活動受限嚴重、顯效慢等原因降低治療依從性和康復信心,導致無法完全康復。目前常見治療包括物理治療、藥物及外科手術等治療方法[2-3],大多治療周期較長或費用昂貴。
根據針灸經絡辨證理論結合患者疼痛部位和活動受限方向,可將肩周炎分為手陽明經型、手太陽經型、手少陽經型和多經混合型等4種[4],辨經施治有助于不同個體的針對性治療。八段錦是我國傳統保健功法之一,對肩關節鍛煉具有良好的效果[5],其動作舒緩輕柔,簡單易學,有助于提高患者治療的依從性和積極性。因此,本研究以經絡辨證針刺聯合八段錦治療肩周炎,旨在為患者制定一種療效確切、易接受能堅持、費用低廉的治療方法。
選取2020年9月至2021年3月就診于福建省立醫院康復醫學科、骨科的肩周炎患者70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針刺組和聯合組,每組35例。2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患側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通過本院倫理委員會倫理審查,研究對象均簽署知情同意書,且自愿參加本研究。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6]中肩周炎的診斷標準:1)常見中老年發病,肩關節疼痛,夜間加重,以前后及外側為主;2)在肱二頭肌長頭腱、三角肌前后緣或岡上肌附著處可見壓痛;3)肩關節前屈、外展、后伸、內收、旋轉活動可有不同程度受限;4)病久可見肌肉萎縮,以三角肌明顯;5)肩關節X線檢查,早期無特殊發現,日久可見骨質疏松或大結節處有密度增高影。
分型標準參照《針灸學》[7]經絡分型。1)手太陽經證:手太陽經“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其病“肩似拔”,肩后部壓痛明顯,后伸、內旋受限;2)手陽明經證:手陽明經“上肩,出髃骨之前廉”,其病“肩前臑痛”,肩前部壓痛明顯,前屈、內收、內旋受限;3)手少陽經證:手少陽三焦經“上肩”,其病“肩、臑、肘、臂……外皆痛”,肩外側壓痛明顯,外旋、外展受限。4)混合型:滿足上述任意兩型或三型組合。
1)符合診斷標準;2)患者神志清楚,生命體征平穩;3)單肩發病;4)病程>2個月;5)年齡在35~70歲;6)自愿參加本研究。
1)合并嚴重的心、肝、腎、腦等重要臟器疾病及其他并發癥;2)近3個月內服用鎮痛藥或接受其他治療方式;3)由其他原因引起的肩部疼痛,如肩關節細菌感染、骨折、結核、腫瘤、韌帶損傷、風濕等,或頸椎病引起的肩痛等;4)妊娠期婦女;5)患者不配合且無法隨訪患者。
1)針刺組采用經絡辨證取穴針灸治療。
辯經取穴和穴位定位參考《針灸學》[7]。主穴:手太陽經型:后溪、臑俞穴;手陽明經型:三間、肩髃穴;手少陽經型:中渚、肩髎穴;混合型:根據疼痛部位,兼取上述有關經上的腧穴。配穴:對側條口透承山、陽陵泉,阿是穴。
針具:佳健牌針灸針(Φ0.30 mm×25.00 mm,Φ0.30 mm×40.00 mm),無錫佳健醫療器械股份有限公司生產,蘇食藥監械生產許20060095號,批號:175144。
操作:患者坐位或者健側臥位,予75%酒精穴位消毒。根據患者胖瘦體型及穴位不同進針1.0~1.5寸,進針后行提插捻轉手法,至得氣止。留針30 min,每10 min以平補平瀉手法予提插捻轉1次。每日治療1次,1周治療5次,共治療4周。
2)聯合組在針刺的基礎上配合八段錦功法鍛煉。針刺操作同針刺組,八段錦功法鍛煉按照國家體育總局2003年頒布的“健身氣功·八段錦”標準進行,共八節:①兩手托天理三焦;②左右開弓似射雕;③調理脾胃須單舉;④五勞七傷往后瞧;⑤搖頭擺尾去心火;⑥兩手攀足固腎腰;⑦攢拳怒目增力氣;⑧背后七顛百病消。固定一位醫師指導八段錦功法鍛煉,要求患者動作緩慢柔和,循序漸進,如因疼痛而無法達到要求范圍時,則在痛點活動范圍內進行,并自行想象到位。每天鍛煉1遍,連續鍛煉4周,鍛煉時自拍視頻交于醫生。
比較2組疼痛程度、肩關節主動活動度(ROM)和臨床療效。
1)采用視覺模擬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進行疼痛程度評分。分別在治療前以及治療后評定2組患者的VAS評分。0分為無疼痛;1~3分為輕度疼痛,可以忍受;4~6分為中度疼痛,尚能忍受;7~10分為重度疼痛,難以忍受。
2)ROM:評估肩關節前屈、后伸、外展、內收、內旋、外旋等6個方向的關節活動度。
3)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8]中關于“肩周炎”的療效標準評判臨床療效。治愈:疼痛消失,肩關節活動范圍恢復正常;顯效:疼痛緩解明顯,肩關節活動范圍改善明顯,癥狀改善≥70%;有效:疼痛基本緩解,肩關節活動范圍部分改善,癥狀改善30%~70%;無效:仍明顯疼痛,肩關節活動范圍無明顯改善,癥狀變化≤30%。愈顯率=(治愈+顯效)例數/總例數×100%。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2組治療前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2組治療后VAS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P<0.001),而2組治療后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 分
2組治療前肩關節各方向主動活動度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2組治療后肩關節各方向活動度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P<0.001);治療后聯合組患者在前屈、外展、內旋、外旋和內收5個方向的活動度均大于針刺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后伸方向,2組之間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治療前后ROM比較
聯合組愈顯率明顯高于針刺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2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組臨床療效比較
目前普遍認為肩周炎出現疼痛和關節活動受限主要與肩關節內的無菌性炎癥有關[9],也有學者[10]通過對肩周炎的分子生物學研究后認為肩關節結構改變與特定炎癥介質和纖維相關細胞因子關系密切,這也是導致肩關節活動受限的重要原因。
肩周炎的治療方案,主要包括了口服非甾體抗炎藥、口服或關節腔內注射皮質類固醇、物理治療以及外科手術等方式,其中物理治療是目前臨床中患者接受度較高的治療方法,如經皮電刺激、針灸、推拿等。既往研究[2-4]表明,物理治療均能緩解肩周炎疼痛或關節活動受限癥狀,但也有專家[11-12]指出,物理治療普遍為通用模式,大多沒有根據患者癥狀進行分型個體化針對治療,而且治療以外未能堅持進行有效功能鍛煉鞏固關節活動,從而影響療效。辨證論治、辯經論治是傳統醫學診療疾病的基本原則之一,同病異治是其特色表現,肩周炎因其疼痛點或活動受限方向與經絡循行密切相關,故辯經論治尤顯重要。
手太陽經在肩部循行覆蓋了大圓肌、肩胛下肌、背闊肌、三角肌后束,主要影響肩內旋、后伸功能;手陽明經在肩部循行覆蓋了肱二頭肌、喙肱肌、三角肌前束,主要影響肩前屈、內收、內旋功能;手少陽經在肩部循行覆蓋了三角肌、岡上肌,主要影響肩外展功能。分別取本經臑俞、肩髃和肩髎,所取腧穴近治作用;另選本經五輸穴之輸穴后溪、三間、中渚,以體現“輸主體重節痛”之要義,取其遠治之功。另外,陽陵泉為八會穴之筋會,總攬一身筋病,調節氣機,疏利筋脈關節,條口透承山是經驗效穴,在治療對側肩關節疾病具有特殊效果,辨經施治、多穴互配以共治。八段錦是我國傳統的養身功法,具有簡便易學、動靜結合、神與形合、氣寓其中的特點,能增強神經系統、內分泌和免疫系統的調節能力[13]。八段錦功法鍛煉過程中,肩關節各向運動均包含其中,且動作柔和緩慢,患者更易接受依從。
本研究結果顯示,2組肩周炎患者在治療后VAS評分均顯著降低(P<0.001),ROM顯著改善(P<0.001);且聯合組除后伸外各個方向ROM改善程度均明顯高于針刺組(P<0.05),愈顯率也顯著高于針刺組(P<0.001),說明2組治療方法均能減輕患者疼痛癥狀,增加關節活動度;2組在減輕患者疼痛方面療效相當,而聯合組在增加關節活動度方面具有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