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同宇
(同濟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上海,201804)
大學生在青年群體中占據著重要地位,高校入黨積極分子的培養考察和發展黨員工作關系著黨員的數量和質量,直接影響著黨組織的先進性和純潔性。[1]
現今由于入黨積極分子人數眾多、專職黨務工作人員缺乏等原因,很多高校對入黨積極分子的觀察評價還處于定性階段,仍缺乏可量化的、行之有效的入黨積極分子評價指標。有部分高校進行了引入入黨積極分子量化考核體系的探索,但其量化指標的選取及其分值的分配缺乏科學合理的規則與方法。同時,目前很多高校入黨積極分子的培養方案大都由黨務工作人員制訂,其能否調動入黨積極分子的學習積極性,是否能獲得較好的培養效果仍缺乏科學的根據。[2]
針對以上問題,筆者以問卷調查的形式對高校入黨積極分子的評價指標與培養方案進行探索,通過設立多級評價指標,并基于模糊綜合評價法對調查結果的分析,提出對當前高校入黨積極分子培養方案的改進建議。
大學生入黨積極分子評價指標以《中國共產黨發展黨員工作細則》為基礎,通過廣泛的文獻調研和一線黨務工作者、黨員的建議,對在校學生黨員發展的實際情況進行考察和探索后形成,其包含5個一級指標和19個二級指標。一級指標和二級指標之間有效聯動并形成閉環,既能自上向下定位不足,又能自下向上逐級優化。其具體的考量方向及具體要求如表1所示。

表1 入黨積極分子評價指標考量表
為了確保問卷結果的廣泛性和普適性,筆者向黨員、發展對象、積極分子都分發了問卷。一級指標以重要度高低排序呈現,二級指標以打分的形式呈現,滿分十分制,1分為“非常不重要”,10分為“非常重要”。
因打分存在一定的個人主觀因素影響,為盡量避免這種主觀影響,筆者在問卷設計中引入了二級指標的個人表現的打分,即要求被調查者在對該指標的重要度進行打分評價后,還要對自己在該方面的具體表現進行打分。這樣才能在后續問卷分析的過程中,引入信息熵法[3]的概念。相對于一般的權重確定方法,如層次分析法、德爾菲法等,信息熵法能夠較為客觀地確定權重。信息熵法利用信息論中熵的概念,即信息論中衡量不確定性的指標。
根據文獻調研和學校內積極分子培養的廣泛實踐,本文列舉了常見的十四種積極分子培養方式,如黨校培訓、網絡/新媒體平臺自主學習等。為了對入黨積極分子培養方式的效果進行評價,筆者利用上文中確定的入黨積極分子培養目標考量表,建立了培養方式對培養目標一級指標貢獻度的問題庫。問題形式如“您認為‘黨校培訓’對‘政治表現’的提升有多大幫助?”選項為:很有幫助、較有幫助、一般。問題庫中題目共計70道。為了平衡數據量和問卷答題量,每份問卷中抽取五道問題進行調查。
為了考察入黨積極分子對培養方式的喜好程度,筆者對常見的十四種積極分子培養方式建立兩兩比選的題庫。問題庫中題目共計91道。為了平衡數據量和問卷答題量,每份問卷中抽取五道問題進行調查。后續利用TrueSkill系統進行數據處理和分析。
本次研究共收到221份有效反饋,數據處理統計顯示,在被調查者中,本科生占10%,碩士生占60%,博士生占30%。在政治面貌方面,普通群眾占5%,入黨積極分子占52%,發展對象占19%,預備黨員占4%,正式黨員占20%。
培養目標評價體系的建立是基于多元化的考核標準,其目標是促進積極分子綜合素養的全面發展,避免平均主義。因此,考核標準設計要符合實情、符合期望、符合標準的評價指標權重,要做到有的放矢地對積極分子進行培養考察。因此,各種培養目標需要被賦予一個能夠刻畫其關鍵性的權重。基于關鍵性的理解,權重計算方法應該符合以下原則。
1.群眾性
各培養目標的權重應符合基礎群眾的主觀期待。通過定時更新調查問卷,匯集群眾意愿,建立以“民心所向定位培養之向”為核心動力的反饋機制反哺現行評價體系的位序與權重。
2.有效性
各培養目標的權重應符合有效區分的客觀需要,當某個培養目標對所有待考核對象存在普遍的“過于困難”或“過于簡單”的現象時,會導致所有人在該培養目標表現上的趨同,進入導致該目標在區分的有效性上大打折扣。
3.歸一性
所有二級指標對一級指標的權重之和為1,所有一級指標的權重之和為1。通過歸一來無量綱化,既便于理解,也便于進行指標之間的比較。
基于以上原則,本文建立了基于期望均值的重要度和基于信息熵法的區分度兩個概念,重要度用于衡量群眾的主觀意愿,區分度用于在衡量實際情形時區分有效性。將重要度與區分度進行平均得到最后的綜合權重,即用于衡量培養目標關鍵性的指標。
總和權重即為重要度權重與區分度權重的平均值,將綜合權重作為培養目標關鍵性的最終評價指標。其計算方式為:
Cj=(Ij+Wj)/2,j=1…m
其中m為指標總數。
培養目標權重計算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培養目標評價指標權重計算結果
由表2可知,在5個一級指標中,全面的實踐活動能力的權重達到0.27,是所有一級指標中最高的。這表明,在設定入黨積極分子培養的目標并進行入黨積極分子培養時,入黨積極分子實踐活動能力的培養應得到重視。實踐活動能力下的二級指標中,號召力權重最高,達到了0.31,這表明,被調查者普遍認為,一名合格的入黨積極分子應該具有良好的號召力。
在一級指標中,知識水平的重要度和區分度顯示結果不協同,重要度最高的是學業成績,而區分度最高的是科研成果。原因在于,被調查者認為,入黨積極分子應該具有良好的學業成績,但卻希望自己擁有很多科研成果。在我國高校的研究生培養方式中,研一階段一般有大量課程需要學習,科研比重相對較低,而研究生成為入黨積極分子也大多在研一階段,因此,此階段的科研成果也相對較少。結合調查結果,學生希望在入黨積極分子的培養中考慮知識水平,而科研成果的區分度最高則表達了他們對科研成果最重視。
模糊綜合評價是以模糊數學為基礎,應用隸屬度理論,將定性的評價轉化為定量的評價。它具有結果清晰,系統性強的特點,能較好地解決模糊的、難以量化的問題,適合各種非確定性問題的解決。[4]本文所研究的積極分子培養方式評價問題,是一個典型的較為模糊且難以量化的問題。模糊評價恰好能夠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并對各種培養方式進行定量化的分析。入黨積極分子培養方式評價步驟如下。
1.確定因素集U
要想對目標事物進行評價,首先必須確定評價的因素集U。因素集指的是影響評價對象的各個因素構成的集合。本文確定了評價積極分子培養方式的五個一級因素,這五個因素構成的集合即本次評價的因素集,因素集U=[政治表現,個人綜合素質,實踐活動能力,知識水平,組織紀律素養]。
2.確定權重集A
權重集A是與因素集U相對應的,反映的是各個評價因素相對的權重。一般權重集A要滿足各分量相加和為1的要求,否則應采用歸一化原則進行處理。在上文中,評價的五個一級因素已經使用信息熵法進行了賦權。因此,這里直接使用已經求得的權重,即權重集A=[0.17,0.17,0.27,0.25,0.14]。
3.確定評語集V
在確定因素集之后,便可以對評語集V進行確定。評語集V指的是評價者對所評價事物的所有可能評價結果所構成的集合。一般評語集V的可能評語數量取3到7之間的整數。具體等級可以根據評價內容用適當的語言描述。本次評價要評價某一培養方式(如黨校培訓)對某一培養目標(如政治表現)的提升有多大幫助,因此,筆者設立了三級可能的評語,評語集V=[很有幫助,較有幫助,幫助不大]。
4.信息收集與評價矩陣R的建立
在評語集確定完畢后便可以進行信息收集了。共回收了221份問卷,據此便可以通過隸屬頻率將隸屬度定義出來,進而獲取評價矩陣R。以與培養聯系人談話這一培養方式為例,表3展示了這一培養方式的評價矩陣。從表中可以看出,對提升個人綜合素質這一目標來說,61%的被調查者認為與培養聯系人談話對提升個人綜合素質很有幫助,39%的被調查者認為與培養聯系人談話對提升個人綜合素質較有幫助,沒有被調查者認為與培養聯系人談話對提升個人綜合素質沒有幫助。

表3 與培養聯系人談話的評價矩陣
5.入黨積極分子培養方式綜合評價
得到評價矩陣R之后,我們便可以通過模糊合成算子將權重集A與評價矩陣R相合成,得到最終的隸屬度。模糊合成算子包含多種,其中比較常見的四種如表4。

表4 模糊綜合評價算子
筆者最終選用的為第二種算子,對培養手段的評價,突出主因素相比于加權平均更加重要。
完成模糊合成運算后便可以得到最終的隸屬度結果。之后,筆者根據“很有幫助”得3分,“較有幫助”得2分,“幫助不大”得1分的方式,對每種方式進行了綜合評分,最終評分如表5所示。

表5 各培養方式的綜合評分
TrueSkill系統是基于貝葉斯推斷的評分系統,假設每個被評價者的能力不是固定的,而是使用高斯分布來描述一個被評價者的能力。這個系統考慮到了每個被評價者水平的不確定性,綜合考慮了被評價者與他人做對比時的勝率和可能的水平漲落,體現了被評價者的綜合水平。本文通過TrueSkill算法,使用兩兩對比的方式,得到被調查人員對培養手段的喜好程度的排序。培養方式歡迎度評價步驟如下。
1.各培養方式得分的初始化
首先,為每一種培養方式賦予相同的初始分數。TrueSkill算法是通過高斯分布來描述每一個被評價者的能力的,因此,每一種培養方式的初始能力也通過高斯分布來描述,本文設其均值為25,標準差為8.33。
2.基于兩兩比較更新培養方式得分
根據問卷調查中培養方式的兩兩比選,進行培養方式的得分更新。每一次兩兩比較,都會使兩種培養方式的得分發生浮動。例如,如果上方問題選擇A選項,則志愿與公益活動的均值會增加至29,黨校培訓的均值會下降至20。且由于有了一次比較的結果,兩種培養手段的評分的不確定性減小了,兩者的標準差均會下降。不斷重復這一過程,直到對所有問卷結果均完成更新,得到了最終的評分結果,如表6所示。

表6 各培養方式的喜好度評分
本文通過數據分析對大學生入黨積極分子的評價考核指標體系開展研究,通過問卷調查的手段,整合群眾意見,建立更客觀、更有效、更具有群眾性的培養目標方式評價體系,主要結論如下。
第一,入黨積極分子的評價指標方面。在一級指標中,全面的實踐活動能力綜合權重最高。在二級指標中,向黨組織靠攏的積極性、參與組織活動的積極性、科研成果、號召力、創新能力分別在政治表現、組織紀律素養、知識水平、實踐活動能力、個人綜合素質五個一級指標中權重最高。其中,組織紀律素養、知識水平兩個一級指標中的重要度和區分度顯示結果不協同。
第二,在對入黨積極分子的十四種典型培養方式中,志愿與公益活動評分最高,而被全面定期考察、自我管理和自我糾錯、政治/紅色講座、讀書交流會等培養方式評分最低。
第三,在十四種典型培養方式中,志愿與公益活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參觀、網絡/新媒體平臺自主學習的喜好程度最高,撰寫思想匯報、被全面定期考察的喜好程度最低。
綜合上述結論,提出了以下入黨積極分子發展過程中的建議。
1.重視實踐活動能力的培養
在培養目標評價體系上,一級指標中實踐活動能力權重最高,達到0.27。在培養方式評價上,志愿與公益活動這一培養方式無論是在評分上還是喜好程度上都排名第一,可見其重要性與迫切性。
2.提高組織生活會、黨課培訓等培養方式的靈動性
在培養方式評分中,組織生活會、黨校培訓等培養方式得分較高,但在喜好程度的評分上,該類方式的得分較為靠后。因此,高校應探索該類培養方式的有效模式,豐富黨課內容、創新支部會議形式,加強互動,吸引廣大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
3.提升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參觀、網絡平臺自主學習等培養方式的有效性
在培養方式喜好程度的評分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參觀、網絡/新媒體平臺自主學習類培養方式得分較高,但在該類方式的有效性評分排名不高。為此,高校要在保持培養形式多樣性與有趣性的同時,深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引導學生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端正入黨動機,進而提高思想教育的政治性與有效性。
4.完善和區分基礎性考核與選拔性考核指標
在培養目標評價指標的分析中,重要度體現了群眾的主觀觀念,區分度則表明了該指標在考核時的有效性。重要度高而區分度不高,則會導致該培養目標在選拔過程中的有效性較低。
組織紀律素養、知識水平兩個一級指標的重要度和區分度顯示結果不協同。在組織紀律素養方面,重要度最高的是良好的時間觀念,而區分度最高的是參與組織活動的積極性。可見時間觀念在被調查人群的觀念中更為重要,但其區分度不高,高校可將其作為基礎性考核指標。而在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方面,部分群眾的積極性還有待提高,高校可將其作為選拔性考核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