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占方,原芳如
(1.湘南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湖南郴州,423000;2.廣州大學,廣東廣州,510006;3.郴州市一中,湖南郴州 423000)
依照《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擴大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與定期注冊制度改革試點的通知》(教師廳〔2015〕3號),到2016年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以下簡稱教資考試)改革試點范圍增至28個省(區、市)。教資考試政策對提高我國教師準入標準、提升教師隊伍整體質量有重要意義,同時使原本可以直接獲得教師資格證的師范教育專業畢業生失去了體制性優勢,他們不得不面對來自綜合院校、社會等各方面的挑戰。[1]從改革試點省份歷年考試結果來看,教資考試通過率并不樂觀,教育部官網顯示:2013年9月試點期間,試點省份通過率為27.5%[2];2014年9月,在10個試點省份,筆試累計通過率僅為35.1%[3];2019年3月,從2019年11月考試開始,教師資格證考試單位將進一步提高考試難度,綜合通過率為7.5%。[4]
隨著教資考試難度加大、通過率偏低,如何提高師范生的通過率,成為廣泛關注的研究課題。研究發現,教資考試通過率相對偏低的原因主要有考試內容范圍過廣,專業課程開設不合理,學生對教資考試的重視度不夠、心理素質不強、復習方法不正確、時間分配不合理、缺少反思探究等。[5-7]師范生備考時需要思考如何明確備考計劃、如何監督計劃落實、如何分配時間、如何調整心態、如何優化行為、如何激發學習動機等,這些問題的實質是師范生對自我管理策略的使用問題。
自我管理策略(Self-management strategy,SMS)是個體為實現某一目標對自身心理和行為進行管理的策略,一般由計劃擬訂、監督實施、分析評價、強化激勵組成。[8-10]自我管理策略在臨床治療、教育以及工業領域中均有研究,在測量方面主要集中于自我管理,筆者尚未發現我國學者進行自我管理策略問卷的編制。
綜上所述,自全國開始實施教師資格證統一考試制度以后,如何提升教資考試通過率引發了廣泛關注。為有效評定師范生在教資考試中的自我管理策略使用情況,及早發現師范生在自我管理策略中存在的問題,進而為師范生自我管理策略的使用及其效果評價提供科學有效的依據,本文在分析師范生自我管理策略內涵的基礎上,編制了一套專門適用于師范生備考教資考試的自我管理策略問卷。
通過查閱國內外相關文獻,初步確定要使用的自我管理策略理論,依據理論假設擬定計劃、監督、評價、強化四個因子,每個因子設置5至7個條目。問卷條目來源主要如下:第一,圍繞四個因子,進行頭腦風暴;第二,訪談調查對象,了解師范生備考時自我管理策略使用情況;第三,對已有的自我管理量表(問卷)項目進行修改。[11-13]問卷初稿形成后,請6名專家進行內容效度評定,請22名調查對象對條目進行語義研討,最終形成初測問卷24題。采用Likert 5點計分法,研究對象根據自身情況進行1—5分的打分,從“1=非常不符合”到“5=非常符合”。
通過問卷星軟件編制問卷生成鏈接,調查對象進入鏈接參加本次調查。整個調查由三部分組成:第一,人口統計學信息,8題;第二,自我管理策略問卷, 24題;第三,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14],10題。班杜拉認為,自我管理與自我效能感有緊密聯系,且已有的自我管理策略問卷曾選它作為關聯效標[11],為此,本研究選取中文版的自我效能感量表為關聯效標。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為湖南省某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首次參加教資考試的五年制師范生368人,排除規律性作答等無效問卷36份,最終獲得有效問卷332份,研究對象的基本信息見表1。

表1 研究對象的基本信息
使用SPSS 20.0軟件,將數據隨機分成兩份,一份用于探索性因素分析(173份,占總人數的52.11%),另一份用于驗證性因素分析(159份,占總人數的47.89%)。
按照吳明隆對預設問卷分析流程與操作的建議與要求[15]進行本問卷的項目分析。第一,反向題(第2題)賦值。第二,高低分組,計算24題的總分,總分按從低到高取前27%作為低分組,后27%作為高分組,經獨立樣本平均數t檢驗,t值小于3或未達到顯著的予以刪除,所有條目的t值范圍在3.44—13.38(p<0.001)。第三,條目與總分相關檢驗,采用Person積差相關雙尾檢驗,條目與總分相關系數小于0.4或未達到顯著的予以刪除,僅第2題的題總相關系數為0.34(p<0.001),其余在0.60—0.84(p<0.001)。第四,題目對整體信度指標的誘變情況,若是“修正的項目總相關”欄呈現的數值小于0.40則應予刪除,本問卷的第2題為0.29。第五,若刪除某個題項,量表的內部一致性α系數反而變大,則可考慮刪除,然而,考慮到初步分析的KMO系數已為0.95,不再針對此條標準刪除條目。總之,經上述分析,刪除條目2個,最終保留23個條目。
利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對剩余的23個條目進行簡化。經檢驗,自我管理策略問卷的KMO系數為0.94,Bartlett系數為2811.01(df=253,p<0.001),非常適合進行因素分析。
基于問卷編制的理論假設、特征值大于1和碎石圖分析,最終確定抽取三個因子。條目刪除的原則主要如下:條目與原先編制的理論大致符合,共同度大于0.2,項目負荷值大于0.45,因子的條目數量不少于3個,同一條目在兩個或以上維度的負荷值差大于0.15。[15-16]在本研究中,刪除某個題項后量表內部一致性α系數反而變大等,因此最終保留12個項目,累積解釋率為67.84%(表2)。根據之前的理論分析、因子中的條目內容相似性、維度中負荷值最大條目的特征,對各維度進行命名。其條目分布、負荷值、方差貢獻率等見表2。

表2 自我管理策略的結構及基本指標

表3 自我管理策略結構假設模型的擬合指數
(三)自我管理策略的驗證
在探索性因素分析的基礎上,剩下的一份數據采用最大似然法對獲得的自我管理策略結構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部分條目的殘差釋放后,所得到的主要分析指標較好[17],模型得到了良好識別(表3)。
將兩份數據合并在一起,分析問卷的信度。從表4可知,自我管理策略問卷三個因子的內部一致性系數(α)在0.82—0.88之間,說明各層面的信度理想(甚佳,信度很高);整個問卷的內部一致性系數(α)為0.91,說明整個量表信度非常理想(甚佳,信度很高)。

表4 內部一致性系數問卷的信度指標
通過計算各因子之間、各因子與問卷總分之間的相關確定問卷的構想效度。自我管理策略問卷各項目與總分相關在0.59—0.78(p<0.01)(表3),各因子與問卷總分之間的相關在0.84—0.87之間(p<0.01),因子之間的相關系數在0.53—0.69之間。均低于與總分的相關,表明各維度與自我管理策略這一核心概念關系密切,能反映出問卷所要測查的內容,且各維度間有一定的獨立性(表5)。

表5 自我管理策略總分及其因子與自我效能感的關聯
選取自我效能感量表為關聯效標,問卷的KMO系數為0.94,Bartlett系數為2200.46(df=45,p<0.001),量表各項目與總分相關在0.64—0.85之間(p<0.01)。由表5可知,自我效能感量表總分與自我管理策略問卷各因子的關聯度在0.51—0.57之間(p<0.01),與自我管理策略總分的關聯度為0.63(p<0.01),均為中度相關。可見,SMS問卷與GSES呈正相關關系,這與Stewart(2015)的研究結果一致。[11]
總之,經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驗證性因素分析,SMS問卷的結構得到了良好驗證,問卷包含三個因子共12個條目,三個因子分別為計劃安排、監控分析和自我強化;經信度、構想效度和關聯效度分析,SMS問卷具有較好的測量學指標。為此,SMS問卷可以作為師范生備考時自我管理策略使用狀況的測量工具。
調查對象在2020年10月18日參加上述編制的問卷調查,他們在當年的10月31日參加筆試,在當年的12月10日出筆試成績。研究人員收集學生成績后,分別對性別、專業、筆試成績與自我管理策略總分及其因子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統計結果見表6。

表6 性別、專業、筆試成績與自我管理策略總分及其因子的t檢驗
(一)性別
調查對象來自某幼兒師范院校,該校女生居多。從表6可知,男女生之間自我管理策略的總分及其因子得分均無差異(p>0.05)。
從表6可知,學前教育專業的師范生在自我管理策略的總分及其因子均顯著高于小學教育專業的師范生(p<0.05)。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可能是學生所受的專業教育不同。與小學教育相比,學前教育專業的師范生除文化課外還特別注重技能的訓練,如院校開設了五大領域課程、要求學前教育專業的師范生“吹拉彈唱跳”樣樣精通等。這也間接說明,自我管理策略可以通過教育干預得到提升。
依據調查對象的筆試成績,研究人員將他們分成兩組,一組是教資考試所有科目都通過的為通過組,剩下的為未過組。從表6可知,通過組在自我管理策略總分和因子計劃安排的得分均顯著高于未過組 (p<0.05),在監控分析、自我強化兩個因子上的得分,盡管通過組均高于未過組,但差異并不顯著(p>0.05)。這一結果說明,SMS的使用狀況與師范生的教資考試通過率緊密相關,備考過程中,必須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他們自覺擬訂計劃、自我監控、自我強化,有效運用SMS。
研究對象主要來自湖南省的一所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本次研究中女生占比89.76%;研究對象的學制方面,選取初中畢業后的五年制高專生,學生年齡范圍在18—20歲;專業方面,僅選取了學前教育和小學教育兩個專業。因此,為提高研究的推廣性,建議后續研究取樣時,除專科院校外,還需增加中職、本科等院校的數據,這樣在性別、教育層次、年齡、專業等方面更具代表性。
本研究以教資考試為背景,目的是編制出測查師范生自我管理策略使用狀況的問卷。在我國,除教資考試外,還有中考、高考、英語等級考試、各類職業資格證書考試、公務員招考等,后續研究可以更多考試類型的備考為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