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帥
全球的芯片廠商并不好過。
進入2022年,上半年還在為怎樣提升芯片產能而發愁,下半年芯片便產能過剩,或者說部分領域產能過剩,部分領域依舊“嗷嗷待哺”。
可以說芯片制造商幾乎“主宰”了所有帶開關的設備。面對市場的需求,美國在2022年8月9日正式簽署了《芯片與科學法案》,旨在拿出520億美元補貼半導體制造業。在這筆補貼之下,許多芯片制造巨頭加入了美國的投資計劃。比如臺積電投資120億美元建廠,英特爾投資200億美元在俄亥俄州建廠。英特爾、美光科技、德州儀器和 格羅方德(GlobalFoundries)等美國芯片制造商承諾大幅擴張國內制造業,押注對其產品的需求不斷增長以及聯邦補貼的前景。
最近,一些半導體的供應量正在增加,這對消費者來說可能是個好消息,但對行業高管來說卻不是。他們大膽的投資計劃遇到了消費者對電子產品的需求突然出乎意料的放緩、美國對中國客戶銷售的新限制、通脹上升以及一些芯片同時短缺和其他芯片過剩的問題。巨大的需求和難題成為了芯片制造商突然面臨的巨大挑戰,并導致當前的銷售放緩,持續多長時間還尚未確定,因此許多公司現在面臨著是否以及何時提高產量的復雜問題。
“六個月前,我會說我們正處于這個高速增長階段。”英國公司Arm的首席執行官雷內哈斯(Rene Haas ) 在接受外媒采訪時談到更廣泛的行業說。
對于許多消費者來講,目前的芯片存量并非十分的短缺,盡管不會立即獲得,但由于缺乏芯片的余震,使得一些汽車制造商仍有芯片短缺的問題出現。在努力制造足夠的汽車方向上,這些車企表示產量正在增加,只是背面仍面臨著一些棘手得問題。
所以,就目前而言,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得到他們需要的所有芯片,而且多種半導體的價格仍然很高。“早些年芯片行業并非如同茅臺一樣,其中的利潤非常明了。” 某芯片的代理商曾回憶道:“在這個行業呆了這么久,我所知道的芯片價格,只漲過兩次,上一次是漲價是在6年前,當時手機內存漲價。然后就是這一次。”他口中的這一次,是指疫情爆發時期,新能源汽車忽然就迎來了爆發式的擴張,許多非本行業的龍頭以及傳統的車企紛紛想趕上一個風口期宣布入局,使得“本就不富裕”的消費級芯片產能,又遭到進一步的擠壓。芯片分銷商 A2 Global Electronics and Solutions的首席執行官弗蘭克·卡瓦拉羅 (Frank Cavallaro)曾在采訪中透露過:“我們仍然遠遠高于疫情前的定價。”
芯片的價格一路水漲船高,甚至還有人把芯片加工成的模組套片當成股票去炒。而歷經了短缺,“炒芯”早已熟能生巧,于是我們總是能看到有些人為了將手中的芯片兌換更多的價值,放出市場缺芯的恐慌消息,接著會進行囤貨。當然,供貨商也明白這其中的利害關系,以財力為主,量力而為之,隨后對應市場的需求,再隨機應變。不過,市場的“癲狂”再度傳達出了一個消息,芯片價格還會再漲。

一方面,疫情的反復成為芯片再漲消息的重要誘因,經銷商無法到制造商處拿貨,制造商無法第一時間為市場放貨,一時之間,彼此的聯系形式被隔斷。因此信息差的問題,使需求被一步步放大。而另一方面,由于交付周期久,再加上不可抗拒因素以及通貨航路問題頻頻出現,往往一套芯片的生產周期未能完工,便使整個行業陷入“瘋癲”。
2021年3月份,臺積電宣布接下來將逐季上調12英寸晶圓產品的價格,漲幅最高達到了25%;并宣布從4月份開始,將提高其驅動芯片的代工報價。彼時相關報道還顯示,臺積電決定從2021年年底的訂單開始,取消對客戶的優惠。這也意味著,臺積電的代工價格將會漲價數個百分點。源頭的漲幅,到供應商手中,則又被炒成天價。以官價8美元的某芯片為例,往往流通到市面的價格會溢出70%以上,最終的成交價格會維持在14-18美元之間的高位。
“產能不足,價格還會持續上升。”無論身處行業的工作人員還是老板,在泡沫粉碎之前有著一致的判斷——閉眼買。除此之外,只要手上有流動資金的就會以一切方法盡量收入囊中,更甚者,還會抱團收“芯”。芯片分銷商說道:“在收賣的過程里,會出現許多一家拿不下,又不甘心流放的人。所以會到處詢問以抱團的形式,來拿下大額的貨資。”直至去年一月斷貨的消息再度被加以擴散,從業者們的熱情又升一個度,以更加的瘋狂的心態去掃貨,以至于芯片炒到最高值時,優質的芯片價格普遍炒翻了倍,而那些品質略差的芯片也都加50%左右。看著倉庫堆積如山的芯片,囤到貨的滿眼期待著來年大賺特賺,囤不到貨怪自己顧慮太多,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別人賺的缽滿盆滿。
然而一切的定數只留存在了人們的幻想之中,忽如其來的變數,一巴掌狠狠地打向了沉寂在金山銀山幻想中的人。
金山銀山的夢僅僅做了一年,就跌入了谷底。有過擔憂會因為產能的提升而打破缺芯的現狀,但沒能夠想到會因為市場的疲軟而導致芯片賣不出去。“近一個月出現了新的現狀,芯片賣不動了,砍單砍價的趨勢在迅速蔓延。”芯片分銷商如實說到。
進入11月份,一些芯片分銷商的熱火正被市場所透的寒意慢慢侵蝕。因為整個下游企業的輸出陣地持續低迷,許多消費級產品出現低迷的現狀。多家消費企業的生產節奏開始放緩,原先在供應不足的芯片階段,工人們需要兩班倒,甚至要求上夜班,最近卻突然放慢腳步,有了雙休。某家電子行業上市公司,對此變化有著深刻的體會。在這家共公司的總監看來,如果接不到足夠的訂單,停工減產對于企業來說是最劃算的。
行業咨詢機構Gartner10月20日發布的報告顯示,2022年第三季度全球PC(個人電腦)出貨量總計6800萬臺,較2021年第三季度下降19.5%,為近20年來該機構所錄得的最大降幅,也是PC出貨量連續第四個季度出現同比下降。10月28日,國際數據公司(IDC)手機季度跟蹤報告顯示,2022年第三季度,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約7113萬臺,同比下降11.9%。而根據國際數據公司的估計,以往消費級的熱門商品,還會在繁榮中持續降溫。
與此同時,TechInsights 公司的市場研究員丹·哈奇森 (Dan Hutcheson) 表示,電腦制造商被短缺嚇壞了,他們購買的組件數量超過了他們最終需要的數量。當客戶需求枯竭時,他們已經在為開始削減訂單做準備。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rategies 的首席執行官亨德爾瓊斯預測,明年(2023年)芯片的收入將下降 3.4% 至 5845 億美元。而在去年(2021年),他曾預測芯片行業從 2022 年到 2030 年將保持穩定的年度增長。
市場的消極警告信號已放出,直接影響到了包括英特爾、AMD等多家芯片制造商在內的季度業績。經疏理,第三季度,英特爾實現營收153.38億美元,同比下降20%,實現凈利潤10.19億美元,同比暴跌85%,毛利率為42.61%,較去年同期減少13.38個百分點;
AMD第三季度營收為55.65億美元,與上年同期的43.13億美元相比增長29%;凈利潤為6600萬美元,與上年同期的9.23億美元相比下降93%,利潤大幅下降93%,每股攤薄收益下降95%;
三星電子實現76.78萬億韓元,季度環比降低1%,同比增長4%,實現營業利潤10.85萬億韓元,季度環比增加3.25萬億韓元,同比減少4.97萬億韓元;
存儲芯片制造商SK海力士當季實現銷售收入10.98萬億韓元,同比減少7%;實現營業利潤1.66萬億韓元,同比銳減60.3%;
全球最大的封裝設備供應商ASMPT(00522. HK)披露了第三季度業績報告,當季實現銷售收入45.6億港元,同比減少 26.8%,環比減少12.3%;新增訂單總額為港幣36.3億元,同比減少36.6%,環比亦減少22.0%;經營利潤率為17.6%,同比減少0.83個百分點;
相較于上述營收下降的廠商,也有一些數據比較優秀的廠商。手機芯片巨頭高通(QCOM. US)發布2022財年第四財季(對應2022年第三季度)財報,內容顯示,高通第四財季實現營收113.96億美元,同比增長22%,凈利潤為28.73億美元,同比增長3%;2022年全財年實現營收442億美元,同比增長32%,實現凈利潤為129.36億美元,同比增長43%;
臺積電則以逆襲的姿態“鶴立雞群”,在第三季度實現營收6131.42億臺幣,同比大漲47.9%,環比增長14.8%;實現凈利潤2808.66億元臺幣,同比增長79.7%,環比增長18.5%。
囤芯的最終走向被市場“教育”,從而揭開了那塊偽需求。很多人明白這場瘋狂是兩個極端,在業界能夠及時收手的,不至于會身敗名裂,但淪為為“芯”瘋狂的人,也不在少數。暴跌潮之下,一場虛無縹緲的行業“狂歡”,在多數人被套牢收不了手的狀況下,以被逼入絕境的方式宣告結束。
重現在市場面前的現實是,“臺積電總裁鼓勵員工多休假”“芯片產能開始過剩”之類的諸多消息席卷市場。2022年10月26日,一份ASMPT子公司的停產通告在市場中流傳。一位業內人士分享的一張《關于部分停產停工事宜》照片中顯示:“近期疫情反復無常,加之經濟形勢下行,目前公司訂單量銳減,且2022年第四季度有諸多不明朗因素,在這個大環境下,公司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難。針對目前生產任務減少,公司決定2022年11月起部分停產。”落款處署名企業共有三家,分別是深圳先進微電子、先進半導體設備(深圳)有限公司及先進科技(惠州)有限公司,通告發布日期為2022年10月24日。
此外,英特爾公司CEO帕特·基辛格(Pat Gelsinger)也在三季報中表示:“在今年(2022年)6月,我們是首批市場需求突然顯著放緩的公司之一,需求放緩的程度超過了公司最初的預期,并正在對整個行業供應鏈產生影響。目前,我們正在調整第四季度展望,預計宏觀經濟的不確定性將持續到2023年。”
有行業觀察者認為:進入2022年第四季度之后,芯片廠商停工減產的現象,還將會蔓延。然而在筆者看來:這場蔓延會持續影響到美國建立新芯片工廠的撥款。生產蝕刻硅晶片以制造芯片的工具的 Lam Research 估計,一些限制因素將使其在2023 年的收入減少 20 億美元至 25 億美元。“我們在中國地區失去了一些非常有利可圖的客戶,而且這種情況會持續下去,”Lam的首席財務官Doug Bettinger在上周的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
芯片制造工具制造商應用材料公司也表示,由于這些限制,銷售將受到影響。另一家芯片制造工具制造商 KLA 表示,由于減少對中國部分客戶的設備銷售和服務,其明年的收入可能會縮減6 億至 9 億美元。
相應的,一些行業高管也表示,他們現正在努力應對芯片需求突然急劇下降的問題。這個問題在處理器和內存芯片中尤為嚴重,它們在個人電腦、平板電腦、智能手機和其他設備中執行計算和存儲數據。IDC預測,今年智能手機銷量將下降 6.5%。分析師表示,需求的主要問題源于通脹以及中國長期封鎖的影響。
英特爾的情況則更加復雜。該公司在亞利桑那州、俄勒岡州、新墨西哥州、愛爾蘭和以色列進行了大規模的工廠擴建,此外還在俄亥俄州建立了新的制造園區,并計劃在德國建立工廠。因為英特爾決心開始與臺積電在為其他公司制造產品以及制造其設計的芯片方面展開競爭。英特爾計劃建造廠房的同時,也需要購買其中昂貴的機器,合計下來,這將會是一筆更大的開支。
負責監督工廠建設和運營的英特爾執行副總裁 Keyvan Esfarjani 表示,這些采購可以針對特定類型芯片的新興需求量身定制。他說,減少美國和歐洲對亞洲制造芯片的依賴的長期需求太重要了,不能被短期商業周期所阻止。
“這超出了英特爾的范圍,”Esfarjani在上個月接受采訪時說。“這對人們、對社區、對國家都很重要。”
最近再讀莫言筆下的作品《生死疲勞》。這本書里,莫言所講述的故事,是以跳出有思考的皮囊來看待人生百態。一個個不一樣的視角,描述了當時描寫不同階層的故事,看似荒唐,卻很直接的表達出了人們內心不同階段的欲望。這場芯片泡沫危機,從根源上來看,可能無跡可尋,也可能是近百年科技發展中最嚴重的一次現象。以疫情為導向,引出了多少雙看透芯片市場的“眼睛”,但是在荒誕的狂歡之后,又導致了多少人雙眼里失去了光芒。
這是一場豪賭,卻總是那么的飄忽不定。但如果下一次還有,一定還會有人擲幣豪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