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海驁
很難說IT技術從什么時候開始影響到了工業領域,如果借助工業4.0概念給了人類工業領域發展所做的斷代方式,在電氣化時代末期,人們對于工業生產自動化的需求,以及由此而來的工控技術的空前發展,是人類工業進入信息化時代的標志之一——這也是IT技術以IPC、PLC、CNC等方式與工業設備完成了首次深度融合。從此以后,工業設備與IT軟件共同成為工業企業獲得更高業務效率的保障。本世紀初,隨著以互聯網為代表的IT技術的空前發展,整個工業領域看到了實踐業務數字化、智能化的可能性,于是開始了一場面向工業領域的、以IT技術為關鍵手段,用軟件定義硬件的全面數字化轉型。
作為工業領域的重要參與者,施耐德電氣不僅完整經歷了工業發展的四個階段,此刻有著186年歷史的施耐德電氣,同樣需要面對這樣一場以數字化為核心的轉型升級,以期獲得持續賦能工業領域的能力。
事實上,在工業發展的前三個階段,施耐德電氣早已注意到IT能力對于自身業務的重要性,而且也一直在通過自身研發和收購的方式來保持自己行業領導者的地位。起初,基于工業、能源、電力或樓宇等各業務線的現實需求,軟件收購當然為各自的業務增加了更多的IT能力。
軟件行業的人都知道,不同來源、不同功能、服務于不同對象的軟件產品,正面臨著整合挑戰。與此同時,隨著數字時代的到來,軟件的應用邊界已經變得越來越模糊,軟件的能力是否能夠跨領域應用,正在成為不斷挖掘軟件能力的關鍵——例如以往被用于能源和樓宇行業的能源管理軟件,正在被越來越多關注“綠色智能制造”的工業企業所重視——因此,對于施耐德電氣而言,面對眾多被“鎖定”在各個不同業務板塊的軟件產品,該如何發揮其各自最大的能力,成了一個不得不解決的問題。另一方面,由于施耐德電氣的各個業務板塊都有自己核心的軟件產品組合,且都需要根據各個業務領域用戶的不同需求,不斷做軟件的開發和維護,這就使得各個業務部門事實上都擁有各自的軟件團隊。對于一個商業機構而言,從某種程度上造成了成本疊加和資源浪費。
如何在硬件核心能力的基礎上,構建一個完整且統一的軟件層,從而使得服務各個不同行業企業的過程中,更能夠集中自身的力量?這成為施耐德電氣此次數字化轉型遇到的問題之一。
施耐德電氣不斷增強自身的軟件能力,快速拓展全球軟件合作伙伴關系,建成了覆蓋全面的軟件體系矩陣。此外,施耐德電氣攜手AVEVA劍維軟件,打造軟硬件一體的解決方案,為企業客戶提供多元化、功能豐富的套件。自此,施耐德電氣的軟件覆蓋范圍空前龐大,從過程控制到開放自動化,從三維設計到工程運營,實現了軟件的最大程度整合。但是在具體實踐的過程中,還是遇到了老問題:不同來源、服務不同行業用戶的軟件,本身就不存在融合的可能性,簡單整合到同一個部門,事實上并不能解決全部的問題。
施耐德電氣推出了EcoStruxure開放自動化平臺——很顯然,與大多數希望做軟件整合的廠商一樣,施耐德電氣也認識到了未來是一個與信息化時代不同的數字化時代,軟件即將被打碎為處理數據的不同工具,而對數據進行廣泛的收集、全面的存儲、專業化分析,最終實現對業務的應用,才是各個行業在數字化時代對IT能力的想象。換句話說,如果將以往應用于不同行業業務的軟件看成是OT,工業物聯網平臺所代表的是IT,那么EcoStruxure平臺的價值就是:在用戶和軟件之間,一端聯結軟件能力、一端聯結數據,從而完成一次OT與IT的握手。

隨著EcoStruxure平臺的推出,也徹底打破了業界始終將施耐德電氣定義為工業硬件設備提供商的刻板印象,開始意識到施耐德電氣正在不斷增強自身的IT能力,從硬件向軟件和數據技術的轉型,從而獲得更多參與未來市場競爭的籌碼。路徑已經清晰,接下來面對的就是更加艱苦的實踐。
2021年5月,施耐德電氣在中國的第四個研發中心成立,領導這個專門軟件研發中心的,是施耐德電氣副總裁、數字化服務業務中國區負責人、施耐德電氣(中國)軟件研發中心負責人張磊。
張磊強調,“研發中心會集中各業務線的研發能力”,針對本土企業、傳統軟件難以解決、具有中國特色的企業業務需求,進行定制化的軟件開發。同時,中國軟件研發中心作為施耐德電氣在中國的第四個研發中心,未來還會“根據施耐德電氣的硬件、用戶的具體應用場景,最終實現IT系統和OT系統融合。”顯而易見,施耐德電氣成立這樣一家軟件研發中心的目標,就是希望將自身以往在信息化時代積累的IT能力,真正轉化為數字能力,與自身以往的技術能力實現最大程度的融合,從而最終實現企業用戶在系統與業務融合過程中的全部技術問題。
“去年,我們的計劃是以IT技術和軟件為驅動,更多地把數據放在云端,通過AI、大數據等新興IT技術,驅動企業實現更多創新變化。但是,來自用戶端的反饋是:這樣的方向沒有問題,但是步子太快了些,首要需解決的挑戰是數據間的打通。”一年后,在2021年施耐德電氣中國軟件研發中心成立一周年之際,張磊再次表示,中國軟件研發中心在過去一年時間里,已對其物聯網平臺實現了更新升級,提供18項算法服務,實現了99.9%的云服務率,并擁有18家技術合作伙伴。但是在服務用戶的過程中發現,對于眾多的中國制造業企業而言,“OT不是不重要,而恰恰是更加迫切的需求。”
因此中國軟件研發中心在產品層面開始以更貼近用戶需求的方式,“先幫助企業用戶實現OT的自動化控制,先把數據的真實性問題解決掉。”張磊強調:“我們愿意陪伴企業先解決好OT端,先解決好基本管理的需求,再幫他實現整體的數字化轉型,包括:IT技術賦能大數據分析,真正實現一個平臺化的管理。”在張磊看來,當工業企業的OT系統越來越完善,越來越健全時,工業企業自然會考慮如何將OT系統進行融合,以及如何管理OT數據,以及平臺化應用的問題,“這需要一個過程”。
所謂轉型,對于中小型企業而言,也許只是一次成長過程中的選擇機會;但是對于那些有著百年歷史、在行業中舉足輕重的行業翹楚而言,整個轉型的過程,不啻于一場冒險。對于施耐德電氣而言,這場數字化轉型不僅是針對自身業務的發展,更關系到服務更多的工業企業。一方面,有一個更加清晰明確的目標;另一方面有一個平和且符合市場需求的腳步,對于像施耐德電氣這樣一個龐大的企業而言,一定是最穩妥,也是對行業最有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