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

蘋果造車從來不缺新聞,最近,蘋果分析師郭明又一次帶來蘋果造車的最新進展,但這一次卻不是什么好消息。
郭明在推特上表示:蘋果內部的汽車團隊,已經解散了一段時間,并且必須在接下來的 3~6個月重組,才可以趕上在2025年實現量產的目標。
關注蘋果的小伙伴對郭明3個字都不陌生,在過去的幾年中,他對蘋果產品的分析異常準確。國外網站Apple Track曾收集了郭明的106條爆料,并逐一進行驗證結果發現準確率高達76.4%。
事實上,自從蘋果披露“泰坦計劃”以來,造車之路就一直不太順利:汽車高管頻繁換人、造車戰略舉棋不定、找不到合適的代工廠、人才流失。一系列不利因素的疊加,讓郭明的預測多了幾分可信性。
一度被認為是特斯拉最大競爭對手的蘋果,怎么就不行了?
中國古人辦事講究天時、地利、人和,反映在造車領域,就是錢、地、人。市值一度突破2萬億美元的蘋果,自然是不差錢、不差地。但在“人和”方面,蘋果汽車團隊卻總是差點意思。
2014年,“泰坦計劃”啟動之初,其管理層的目標是打造一款高級輔助駕駛的汽車產品,在造車項目的推進過程中,蘋果入局汽車的戰略卻不斷變換,在造一款車和造一個全自動駕駛平臺之間反復搖擺。
蘋果造車項目開展之初,ipod和iphone設計師史蒂夫·軋德斯基(Steve Zadesky)被任命負責該項目,他和他的團隊一直希望開發出一款汽車產品。2016年,史蒂夫·軋德斯基從蘋果汽車離職,蘋果硬件工程師、前高管鮑勃·曼斯菲爾德(Bob Mansfield)開始控制電動汽車項目,此時蘋果入局汽車產業的方向變為開發自動駕駛汽車平臺。在蘋果挖來了原特斯拉工程高級副總裁道格·菲爾德(Doug Field)后,團隊的研發方向又一次調整到了整車研發。2020年,鮑勃·曼斯菲爾德退休,人工智能主管約翰·詹南德雷亞(John Giannandrea)接手了造車項目,他是蘋果花重金聘請的技術人才,主要負責機器學習以及人工智能戰略。2021年,凱文·林奇(Kevin Lynch) 接過了造車項目的領導權,而他曾經是蘋果技術副總裁,負責Apple Watch項目。
當管理層的主張不斷改變,蘋果汽車團隊人才流失,甚至解散,也就成為說得通的事。“泰坦計劃”公布之初,蘋果曾經組建了一支人數規模多達1 000人的造車團隊,克萊斯勒、特斯拉和福特等車企都被蘋果挖過墻腳。而蘋果在造車之路的漫長探索中,原寶馬電動汽車研發Urlich Kranz、蘋果汽車項目雷達系統的首席工程師Eric Rogers、原特斯拉軟件主管CJ Moore、蘋果汽車項目電池系統部門的工程經理Alex Clarabut、硬件工程經理Stephen Spiteri以及領導汽車相關的機器人技術團隊的Dave Scott、領導自動駕駛汽車安全和監管團隊的Jaime Waydo以及幫助蘋果創建最初汽車團隊的Benjamin Lyon等都相繼離開,這些擁有造車經驗人才的離去,對于蘋果來說,必然是重創。
對內,蘋果造車項目核心管理層動蕩、人員流失嚴重;對外,蘋果也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造車伙伴。江湖上從來不缺蘋果與車企交流的傳說,寶馬、戴姆勒、豐田和大眾都曾經與蘋果談判過,最近一次的新聞還曾爆料,蘋果將采用現代的電動車平臺造車。不過遺憾的是,蘋果似乎并不太受車企的喜歡。
眾所周知,蘋果是供應鏈管理的王者,在消費電子領域,富士康、立訊精密和歌爾股份等企業都因與蘋果合作聲名大噪,但同時要注意的是,蘋果對其合作的供應商有極強的控制欲,汽車產業擁有龐大的供應鏈體系,像芯片設計、自動駕駛解決方案等核心技術,蘋果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軟件定義汽車的時代,智能化水平已經成為汽車產品的核心競爭力。受制于自身在生產經驗方面的匱乏,蘋果與車企合作大概率是想找一個代工廠,再看看蘋果談判的對象,這些跨國巨頭們首先不差錢,其次自身產能也緊張,加之蘋果又是個資深“攝魂怪”,他們又為什么非要選擇和蘋果合作、為他人做嫁衣呢?
頂級車企看不上蘋果這個新秀,雖然老朋友富士康開始跨界造車,卻也并不是蘋果想找的擁有資深造車經驗的伴侶。高不成、低不就,讓蘋果造車之路格外孤單。
在爆料蘋果造車團隊解散消息的同時,郭明還表示,蘋果要想完成2025年量產的目標,必須在接下來的 3~6 個月的時間內重組。對于蘋果來說,要想在短短時間內尋找到符合自身需求的全新隊伍堪稱困難。當然,蘋果或許也可以選擇推遲既定的量產時間,但以目前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速度來看,以特斯拉為首的造車新勢力及巨額投入電動化的巨頭們還能給蘋果汽車留下多少空間?是個未知數。
除此之外,一切的前提是蘋果還愿意在造車這條路上繼續走下去。
前文提到,蘋果入局汽車產業一直在造車還是造一個自動駕駛平臺兩條截然不同的路線之間搖擺。一方面,蘋果擁有強大的軟件生態基礎,在提供汽車自動駕駛、車機系統解決方案方面具有明顯優勢,擁有成為自動駕駛供應商的能力;另一方面,庫克也曾明確表示蘋果更專注于“自動駕駛系統”這項“核心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