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


雖然發展前景廣闊,但目前氫能源汽車產業在實現商業化落地方面仍面臨著重重挑戰。
伴隨著中國能源轉型的加速,氫能源在汽車產業的應用成為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重要一環。憑借清潔、高效、安全等優勢,氫被業內視為最具發展潛力的清潔能源之一。據《中國氫能源及燃料電池產業白皮書》預計,到2025年,我國氫能產業產值將達到1萬億元,2030年氫氣需求量將達到3500萬t,在我國終端能源體系占5%(按熱值計算);2050年需求量將接近6 000萬t,終端能源體系占比超過10%,產業鏈年產值達到12萬億元。
雖然發展前景廣闊,但目前氫能源汽車產業在實現商業化落地方面仍面臨著重重挑戰。
成本居高不下,是氫燃料電池商業化落地面對的首要難題。目前氫燃料電池發動機造價昂貴,導致一輛氫燃料電池汽車的售價是傳統燃油車的2~3倍、鋰離子電池車的1.5~2倍。作為氫燃料電池汽車普及的必要條件,加氫站的建設費用同樣也很高,目前平均每家加氫站的建設成本在1200萬~1500萬元,這也導致了加氫費用的居高不下,平均每次加氫費用都在60~80元。
其次,氫燃料電池全產業鏈的技術難題有待突破。目前,我國氫能源汽車產業鏈還不健全,制氫、儲氫和運氫沒有形成完備、高效的體系。由于從清潔能源中提取的氫氣占比小、制氫效率低,經濟性問題和環保風險依然存在。氫燃料電池的主要原材料質子交換膜、催化劑等關鍵技術薄弱,主要依靠進口。制作完成后的存儲和轉運過程中,現有基礎設置氫氣儲存量也普遍較小。在用氫環節,燃料電池汽車發展緩慢,技術尚不成熟。
對于氫能產業未來的發展來說,政府的支持和引導非常重要。2019年“兩會”期間,氫能及燃料電池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中,2021年氫能被正式寫入“十四五”規劃中,今年,氫能依然是“兩會”代表們關注的熱點之一。氫能產業發展方向、氫能城市布局和燃料電池車發展趨勢等成為今年“兩會”熱議的話題。
全國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團董事長張天任建議,國家盡快制定出臺氫能產業發展規劃,完善頂層設計,引導產業健康發展;拓寬氫燃料電池示范應用的領域、行業和區域,提高工業副產氫利用率,多渠道拓寬氫源,以更大的力度鼓勵企業開展技術創新,解決“卡脖子”難題,推動產業轉化。
全國人大代表、吉利商用車首席科學家劉漢如建議,給予氫氣內燃機與氫燃料電池相同的支持,比如相同的新能源積分政策。同時,鼓勵企業、研究機構加強對氫氣內燃機的開發,共同推動相關技術自主化。劉漢如還建議,加快氫氣內燃機平臺研發,構建完善的氫內燃機配套體系,設立氫氣內燃機專項,對氫氣內燃機車輛的研發、示范應用和推廣給予財政和政策支持等。建立若干示范工程,構建氫氣內燃機及車輛的標準法規體系,在示范運行中摸索氫氣內燃機及車輛的使用數據,納入新能源汽車大數據平臺。
全國人大代表、江汽集團高級工程師周福庚建議,優化新能源貨車用車優惠政策。這其中包括降低車輛購置成本、降低新能源貨車用車成本和鼓勵地方開放路權。關于消費者購買新能源貨車,可以給予一定補貼;同時,也要完善新能源貨車的用電價格、停車費用、高速路費等方面的優惠政策,改善新能源車充電的便捷性等都將有利于新能源貨車的推廣和普及。
全國人大代表,廣西玉柴機器內燃機工種技能大師、新品試制工段工段長許燕妮建議,出臺和完善氫氣內燃機產業鏈上下游的政策法規,加強氫能基礎配套設施建設,支持加快氫氣內燃機推廣應用。
除了氫能外,另一種汽車能源甲醇也成為一大關注點。全國人大代表、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認為,發展甲醇汽車可促進綠色甲醇發展,帶動綠色甲醇規模化,完全立足國情實際,符合我國“碳達峰”“碳中和”有序穩妥推進的宗旨。他表示:“在建立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方面,甲醇將發揮極其重要的作用。推廣應用甲醇汽車是實現交通領域健康可持續發展的一條最為現實有效的路徑。”
從2009年至今年“兩會”期間,李書福關于甲醇汽車的提案前后跨度長達13年。甲醇汽車能夠獲得李書福十幾年如一日的關注,是有原因的。甲醇燃燒后排放的是二氧化碳和水,比汽柴油更為清潔,而且甲醇的液態性狀使其可以如汽柴油一樣儲運,方便安全快捷。但另一方面,甲醇產能分布跟我國煤炭的地域分布有著較強的關聯性,這阻礙了甲醇汽車的推廣,在基礎設施甲醇加注站建設層面仍處于嚴重滯后狀態。
因此,李書福建議,在中國全面推廣應用甲醇汽車,將甲醇汽車納入新能源汽車發展體系和管理范疇,給予甲醇汽車與新能源汽車同樣的政策支持,帶動更多的企業投入甲醇汽車的研發,加快實現交通領域碳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