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茜
什么是“讀寫繪”課程?簡單來說就是讀書、寫作、繪畫三者有機結合的課程。對于低年級學生而言,繪本故事圖文并茂,能夠緊緊吸引住他們的注意力,是培養閱讀興趣的重要手段之一。如何讓繪本成為“慧”本,讓學生在“讀寫繪”課程中獲得語言表達以及思維能力的發展?
一、讀中之“慧”
繪本的“讀”不僅僅局限于講故事,而是應該根據繪本的內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引導學生從多個方面進行閱讀。
1.表演性閱讀
有些繪本故事內容生動有趣,學生讀起來興味盎然,再加上色彩鮮艷的插圖的輔助,吸引著孩子們的目光。在閱讀這樣的繪本故事時,教師要緊緊抓住繪本有趣的故事情節,設計角色對話和情境表演,讓孩子用稚嫩的語言、夸張的動作、生動的表情等把故事表演出來,既充分發揮了他們的想象力,又調動起他們閱讀繪本的興趣,讓他們真正走進繪本,感受故事中的人物。
2.猜想性閱讀
想象是閱讀繪本的重要方法,很多繪本都可以采用猜想的閱讀方法。教師引導學生將故事的文字和對應的插圖結合起來,遇到有想象空間的地方,可先猜一猜,為下面的閱讀埋下伏筆;繼續閱讀故事,看看故事接下來的情節與自己的猜想是否一致;發現前后呼應的地方,可引導孩子發現語言的特點,進行分析品味,了解作者的語言表達方式。
3.欣賞性閱讀
有些繪本故事情節性不強,但是文字優美,此類繪本教師可以帶領學生結合插圖朗讀文字,通過教師優美的語言帶領孩子走進繪本,感受文字中所蘊含的情感。也可以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部分進行朗讀,讀出自己的獨特感受。這種類型的繪本故事,我們班采取自愿報名的方式,孩子們繪聲繪色地朗讀故事并錄制成視頻,利用閱讀時間一起欣賞繪本故事。
二、寫中之“慧”
低年級學生在繪本閱讀的熏陶下,表達的欲望增強,因此,結合繪本開啟寫話的大門,感受筆下神奇的“智慧”。
1.仿寫繪本中的“話”
“九層之臺起于累土”,低年級學生正處于語言習得的開始階段,這個階段的學生在語言表達上以模仿為主。繪本的語言簡練、淺顯易懂,有趣味性,是孩子模仿寫話很好的范本。孩子從模仿起步,依葫蘆畫瓢,漸漸習得語言的規律。
例如,教學繪本《我爸爸》時,里面出現了很多結構相同的句式,比如“我爸爸吃得像馬一樣多,游泳時像魚一樣靈活”。帶領學生反復品讀,同時分析這幾句話的句式結構,然后引導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仿照繪本中的句子描述自己的爸爸或媽媽。有的孩子寫道:“我媽媽像小蜜蜂一樣勤勞。”“我媽媽像花蝴蝶一樣美麗。”通過仿寫表達自己心目中父母的形象,同時也感受語言的智慧和魅力。
2.續寫繪本外的“話”
有些繪本故事的結尾往往又能引出另一個新故事的開端,繪本的作者在故事的最后巧設懸念,埋下伏筆,引發孩子們想象的空間以及表達的欲望。教師要緊緊抓住這一點展開寫話練習,抓住學生的興趣點續寫繪本外的故事。
例如讀完《母雞蘿絲去散步》一書,引發學生思考:第二天母雞蘿絲又去散步,它還會去哪些地方?狐貍又會發生什么狀況?有的孩子這樣寫:“蘿絲走到草地上,奸詐狡猾的狐貍又跳了出來,它不會善罷甘休的,它就是想吃香噴噴的雞肉。它向蘿絲撲去,不料,一下子撞到了一塊大石頭,把牙齒都撞斷了,這下,它再也吃不了雞肉了。”在他們的筆下,一個個故事新鮮出爐了。通過這樣續寫故事,充分激發了學生的發散思維,也在心中埋下了一顆熱愛寫話的種子。
3.創寫繪本中的“空白”
很多繪本作者在畫面的布局以及語言的表達中都留有一定的空間,留下一些“空白”,而這些“空白”往往能引發讀者無限的想象,而這些想象往往是最能激發孩子靈感的地方,教師應抓住這些“留白”處,巧妙設計問題,引發孩子進行創作的靈感。
在閱讀《鴨子農夫》時,文中的動物朋友們決定幫鴨子脫離苦海,他們商量對策的時候,作者僅僅用極少的文字來介紹:“哞哞!”“咩咩!”“咕咕!”他們究竟商量了一個什么辦法?有個孩子是這樣寫的:“牛、羊、雞看到鴨子沒日沒夜地干活,累得快要崩潰了。于是他們商量著怎么幫助鴨子,羊說:‘我們把農夫偷偷抬到沒有人知道的荒野上。’牛說:‘那我們怎么回去呢?’雞說:‘我把小米撒在路上,回來的時候我再把小米吃掉不就好啦?’”
三、繪中之“慧”
巧借繪畫也可以激發孩子的寫話興趣。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是用形象、 色彩、聲音來思維的。”愛畫畫是孩子們的天性,如果把畫畫與寫話有機地結合起來融入到“讀寫繪”中,讓他們用靈巧的雙手畫出自己的內心想法,既符合低年級孩子的思維特點,又能讓他們寫繪結合,大大激發寫話的興趣。
繪畫的過程中應鼓勵他們大膽地想象,大膽地畫,在畫中激發起他們創編故事的靈感,為寫話提供更新奇、有趣的素材。
繪本之“慧”,在于讀、在于寫、在于繪,我們要將三者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讀有所獲,寫有所長,繪有所樂,讓“讀寫繪”的智慧點亮孩子們的成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