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炎麗
統編版語文教材與人教版教材有著諸多不同,最大的變革就是專門安排了閱讀策略單元。從三年級起,增加了四個閱讀策略單元,分別是預測、提問、提高閱讀速度的方法和學習目的性閱讀。事實上,統編教材的大部分單元都會滲透一定的閱讀策略,但這四個單元是把學習閱讀策略當作單元核心目標,把閱讀策略單獨當作一個系統來進行訓練,可見閱讀策略對促進小學生閱讀理解是多么重要。筆者以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為例,來聊聊自己一點淺薄的想法。
一、厘清“閱讀策略”和“閱讀方法”
“閱讀策略”一詞聽起來并不陌生,但很多人往往將其和“閱讀方法”混為一談。實際上,兩者間有明顯的區別。《現代漢語詞典》中對“策略”的解釋是“根據形勢發展而制定的行動方針和斗爭方式”。那么,“閱讀策略”就可以理解為閱讀個體在閱讀過程中,根據閱讀的具體情況,采用調控閱讀效果的方式和方法。由此可見,閱讀策略是建立在閱讀方法之上的,是對閱讀方法的調取和運用。閱讀策略的使用具有整合性、選擇性和靈活性。其目的是要培養學生根據閱讀目的與文本材料的不同,靈活選擇不同的閱讀方法的能力,并根據需要隨時調整閱讀方法,來幫助自己閱讀。例如“圈畫批注”是我們在教學中經常教學生使用的一種閱讀方法。當我們在學《竹節人》時,學生在完成“體會竹節人帶給人們的樂趣”這一閱讀任務的過程中,能夠主動地、在恰當的時機使用“圈畫批注”這種閱讀方法,就是在教一種閱讀策略。也就是說,閱讀策略不僅包括閱讀方法,還包括什么時機用什么閱讀方法以及怎么用這種閱讀方法等。
二、關注文本間的層遞性安排
本單元圍繞“有目的地閱讀”這一策略進行編排。“有目的”是指有閱讀的目的,即從閱讀材料中想了解哪些內容,想解決哪些問題,想完成哪些任務等。“有目的地閱讀”就是根據自己的閱讀目的,選擇合適的閱讀材料,減少無關材料和不重要材料對閱讀的干擾,用恰當的閱讀方法展開閱讀活動,來實現自己的閱讀目的。“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選用恰當的閱讀方法”這一語文要素,安排了三篇課文。精讀課文《竹節人》的課前導讀旨在提供閱讀任務,通過學習提示安排的三個不同的閱讀任務,指導學生初步嘗試“有目的地閱讀”,感受在同一文本閱讀中,根據閱讀目的和關注內容的不同,所采用的閱讀方法也會有所不同。以《宇宙生命之謎》 為“例文”,通過旁批進一步總結,提示多種閱讀方法,給學生以示范。本課還提出了兩個新的問題,引導學生針對不同的閱讀目的開展新的閱讀活動,進一步體會什么是“有目的地閱讀”。然后,在《故宮博物院》這一非連續性文本中,引導學生遷移運用已經掌握的閱讀策略,在實踐中逐步實現學生自主的“有目的地閱讀”。然后,再輔以“交流平臺”,對如何根據閱讀目的快速鎖定閱讀材料,高效選用閱讀方法進行梳理和總結,以提示學生自覺地在今后的閱讀活動中養成“有目的地閱讀”的習慣。本單元三篇課文的訓練重點雖各有側重,但三者之間緊密相連,在文本體裁的變化中,從單一文本到多文本的過渡,在教師的“扶”“放”間,幫助學生學習、運用和建構“有目的地閱讀”這一策略支架,深化運用的意識。
三、講究教與學的方法
從“根據閱讀目的,選用恰當的閱讀方法”這一語文要素的落實上看,實際上,本單元的學習是學生對以往讀書方法的一次回顧、整合和提升。因此,教師不宜像教學其他課文那樣,過于關注文本內容的概括,文本技法的賞析,文本語言的表達等,而應該圍繞“帶著目的進行閱讀”展開,充分發揮每篇文本的價值,當堂指導學生學習、運用、總結相應的策略。同時,教學中還要注意引導學生聯系已知的學習經驗,引導其根據自身閱讀的需要,自覺地選用之前所學到的閱讀方法和已經掌握的閱讀策略。比如,瀏覽閱讀材料時,要有一定的速度; 在細讀課文時,能夠做到一邊大膽預測,一邊提出問題,并能主動地關注上下文中是否存在自己想要的答案。當然,教師教法的獨特也帶來學生學法的不同。相較于其他普通單元,在本單元的學習中,學生會帶著不同的閱讀目的反復、多次地讀文本。
歸根結底,我們的教學要讓學生明白一點:閱讀目的與閱讀方法匹配,才能提高閱讀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