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陽,陳葶葶,陳曉洪 (金陵科技學院建筑工程學院,江蘇 南京 211169)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強調,高校教師要用好課堂教學,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的主渠道,滿足學生思想成長發展需求。除了基礎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其他專業課也要融入思政因素,使其與思想政治教育課協同進行。課程思政提升了專業課教學的內涵,豐富了課程的發展路徑,“課程思政”作為將思政內容和具體學科教學內容及環節進行互動性融合的紐帶,對學生的正確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培養有很強的促進作用[1~2]。
各高校針對專業課程教學中如何提升“課程思政”的成效,進一步提升育人成效,各方面開展了豐富的研究。高德毅、宗愛東等[3]提出樹立“課程思政”理念,強調學校教育應具備360度德育“大熔爐”的合力作用。構建思想政治理論課、綜合素養課程、專業課程三位一體的高校思政課程體系,發揮思政課的“群舞中領舞”作用,最終要實現所有專業課程的“共舞中共振”效應[3]。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主要構建的是一個全員全方位全過程“三全育人”的“大思政”工作格局。研究者吳月齊[4]提出,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旨在構建的是一個全員全方位全過程育人的“大思政”工作格局,必須從三個方面著力,即加強思政理論課的第一課堂建設。轉變專任教師觀念,挖掘每一門專業課的“德育元素”。推動“第二課堂”和“第三課堂”建設,發揮校園文化育人功能和實踐育人有效途徑,從而全面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張馳、宋來等[5]提出,“課程思政”不單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工作任務,也不是教學要求的任務延伸,而是全面提升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直接影響到高校人才培養質量提升。
課程思政的推進過程中,也需要進一步提升認識,特別圍繞“三全育人”的要求,將專業思政建設和課程思政建設有機統一,進一步提升任課教師在推進課程思政中的主導作用[6~7]。避免認識和操作層面的誤區,一種誤區認為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學生管理教師和思政課程教師的任務,專業課程教師只需要進行專業教學和實踐就可以了。二是在開展“專業思政”和“課程思政”工作過程中,還存在方法模式單一,為“思政”而“思政”的情況,課堂教學氣氛不活躍,過于簡單的說教導致在課堂教學中出現“尬聊”情況,影響課程思政的教學成效。通過調研,結合多年的課程教學實際,如要做好“課程思政”,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工作:①要圍繞課程內容教學大綱,重新整理課程教學內容;②要圍繞課程大綱的教學知識點,緊扣思政教學元素,選擇合適的案例,通過視頻等多維度的方式,開展一體化的教學設計和實踐,形成有機完整的課程教學體系。
基于此,根據學校總體推進“課程思政”的安排和要求,圍繞本門課程的教學要求,提出了工程測量課程思政的建設與實踐方案,并通過課程教學實踐來進一步提升本門課程育人的成效。
工程測量是土木工程專業核心課程,在先修的高等數學和計算機輔助設計等課程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工程測量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及對工程要素(角度、距離和高差)進行測定和測設的基本方法,并掌握基本測量數據的處理方法。課程旨在培養、訓練學生工程測量常規儀器的原理、使用方法及儀器的檢驗、校正維護的基本知識,能較好地掌握工程測量的基本知識和實際操作技能,培養學生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和嚴謹細致的工作作風。
通過課程的教學實踐,圍繞“課程思政”建設的目標和任務,緊扣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課程實施中注重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全程化”,努力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使學生在知識能力、團隊合作、職業素質等方面得到全方位鍛煉。通過該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勝任今后在工程勘察設計中的測圖與用圖,施工用圖及竣工測量等工作,并為學習“土木工程施工”“土木工程概預算”等后續課程及將來從事土木工程建設打下良好的理論及實踐基礎。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要求學生具有一定工程測量基礎理論知識,包括:①熟悉工程測量程序,坐標及高程系統,距離、角度、高差的測量原理與方法,測量誤差基礎知識;②要求學生熟練掌握測量儀器的原理及使用,掌握水準儀、經緯儀、全站儀的認識與使用;③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地形測量知識及施工放樣,包括地形圖的基本知識,地形圖測繪的內容和方法;④熟悉各類工程的工程測量方案設計要點。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應具備下列能力:①掌握工程測量的基礎理論知識,具備較強的專業基礎,為復雜工程問題的解決方案比選提供測量方案與建議;②能夠掌握地下工程設計、施工和技術經濟的基本測量方法和技術,了解影響設計目標和技術方案的各種因素;③能夠根據工程要求熟悉和選擇專業常用的現代測量儀器使用原理和方法,并理解其局限性;④在測量小組協作中具有團隊意識,能夠理解一個團隊中每個角色的作用以及對整個團隊實現目標的意義,能夠在團隊中獨立或合作開展工作。
圍繞工程測量設計課程內容,挖掘課程內容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并進行課程的思政教學體系的設計,對提升課程教學水平有意義。課程內容設計圍繞培養學生艱苦奮斗,愛崗敬業,不畏困難的精神和認真工作、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進一步穩定學生的專業思想,樹立刻苦學習,報效祖國的愛國熱情,提高學生的學習成效,為后續課程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
深入挖掘各知識點的“思政教學元素”與課程主要教學模塊深入結合,雙線并行推進課程教學方案的設計。
①圍繞學校高級應用型人才培養理念,緊扣土木工程培養目標,采用豐富的工程案例開展教學。②思政元素主要圍繞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工匠精神培養、新發展理念和
不畏困難、甘于奉獻的工作精神開展。
③通過設計分專題教學方法和思路,圍繞工程測量的主要內容,將課程分成六個部分,分別為基本觀測量的測量、誤差理論、控制測量、地形測量、地形圖的應用、施工測量。
④課程設計過程中,針對每一部分進行內容設計,圍繞“工程應用”、“技術創新”和“趨勢展望”等幾個方面進行設計,課程內容與測量工程應用對接。
⑤課程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工程測量能力為本,以實操和集中實踐為基礎的能力培養,開展多樣教學模式,充分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性考核。
根據課程教學設計的思路,本課程主要思政要素教學點是讓學生深刻領會偉大祖國的建設發展成就,進一步加強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理解“四個自信”和新發展理念,樹立不怕困難、艱苦奮斗的精神,著力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根據教學大綱將課程主要內容的核心知識點分為八個部分,每個部分分析模塊蘊含的思政要素,并根據要素合理選擇相關的課程思政案例。課程思政案例的選擇主要圍繞具體的標志性大型工程案例展開,如港珠澳大橋建設、珠峰高程測量等大型工程案例,形成一個完整的課程思政融合教學體系,相關內容如表1所示。

思政元素與核心知識點的結合 表1
通過在本校2019級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城市地下空間工程等專業的教學實踐,從學生的反饋和評價來看,收到了較好的成效。學生普遍反響熱烈,教學的效果得到了有效提升,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①學生認為課堂學習既有知識能力的傳授,又受到了很好的思政教育,而且思政教育是潛移默化的,教育的方式生動直觀,感觸很深;
②案例教學讓學生們更加理解知識的同時,對團隊合作精神,深入一線努力實踐,經受工程訓練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增強了專業認同感和使命感,也為未來的學習和工作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通過研究專業課程教學中“案例教學”和“思政案例”有機結合方式,根據課程教學大綱的目標,圍繞育人要求,構建了工程測量的課程思政教學的體系。在教學中采用視頻等多種教學形式,通過課堂小組討論交流,結合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一步提升課程的教學成效。并根據學生的反饋,不斷完善教學方式,形成良好的課程互動交流模式,不斷提升課程的建設水平和課程思政育人水平[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