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希文,吳薇,席明波 (廣州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廣東 廣州 511442)
建筑學專業三年級設計課程是建筑設計課程體系中的關鍵性一環,學生對較單一的建筑要素轉換到綜合性強的建筑設計的領域,本課程以不同建筑的環境屬性、環境類型為線索,系統化地培養學生在“自然、城市和社會、文化”等不同環境背景下進行創新性思維探討與研究,將“環境”導向下的環境的自然屬性、社會屬性融入教學過程,結合教學環節進行專題調研,對教學目的、教學階段及教學過程進行設計和把控,推進建筑設計課程的改革的有效進行。
①貫穿以“環境”為核心的教學內容,培養學生建立以環境分析為出發點的整體設計觀念,掌握從環境切入的建筑設計策略、方法,包括如何對自然環境、歷史環境及人文環境的保護與利用。
②探索基地環境調研及分析方法,學習并掌握環境分析技術及在設計中體現基地特征與場所文脈的方法,探索坡地、濱水建筑的空間組織,強調空間的場所性和適應性。以自然環境、坡地地形為背景的研究,使學生在設計過程中能從“建筑與環境”這個角度加深對設計的認知,強調空間的融合性、地域性和適宜性。
③學習功能布局與空間的組織,培養學生剖析與理解建筑功能、空間、環境的互動關系,學習并掌握源從功能關系解析的空間組織方法和設計技巧,訓練空間的效果與分析表達。
④建構綠色建筑策略與技術手段,探索嶺南地域建筑在建筑總體布局、遮陽、通風及建筑光、聲及隔熱等方面的研究,理解材料、構造、結構與建造方式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學習和研究不同材料的性能與構造方式。
⑤研究設計課程的教學環節與方法,從課程體系專題化、設計過程階段化及教學模式多樣化等方面研究、探索建筑設計課程的教學方法。
①組織三年級專題教學小組,以專業教師隊伍形成專題教學小組,既有專業骨干教師組成三年級教學小組,又聘請專業設計院的建筑師加入進行教學。這樣既能豐富教學內容,又能促進專業教學的開放與融合,每學年對專題小組提出的設計題目進行審核及更新。
②課程“長題”式教學,教師要對學生從項目策劃、基地踏勘及分析、方案設計到設計深化、建筑技術配合等進行多方面訓練,通過“長題”設計,強調設計的過程及深度訓練,能夠培養學生研究和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調研、分析、構思、設計、制圖等過程,形成連續、貫通式的教學形式,使學生能夠綜合性地針對一個設計專題進行深入學習。
③成果開放性評圖,開放式的評圖包括設計過程中的小組研討、各階段及最終的公開評圖。首先,評圖是多元化的,包括學生組間互評、專業教師點評、校外評審點評,即學生通過小組間的討論進行設計成果的交流和學習。同時,邀請專業教師及校外設計師從理論及實踐角度進行成果點評,在設計結束后對設計圖紙、手工模型、模型動畫等設計成果進行集中展示,通過成果展覽促進學生間的設計思維拓展,探討教學的模式及教學過程的各個階段成果。
根據設計項目的環境和地圖形,通過實地勘探及考察,了解建筑基地環境現狀及其所在地區的歷史文脈特征。要求對基地位置、交通和人流、景觀、資源、基地的現狀(基地地形、地貌特征、植被特點及氣候特點)等進行分析,分析實際環境對設計的有利條件和約束因素,并以模型和分析圖等方式進行敘述表達。
學生的設計構思必須建立在對基地周邊歷史文脈、人文、自然環境及旅館資源、人群等分析,在對傳統建筑形式和環境的全面、深入了解的基礎上,尊重使用者的心理及行為體驗感受,考慮旅客為主角的各種功能需求,如住、食、康體等休閑度假活動等,也應注意各個功能部分的特點及合理的管理職能,不同的功能需求營造適宜的空間環境,學習復雜空間組織的訓練和研究,從空間秩序入手,安排大空間、小空間及連接空間等空間組織,還需要對空間的內與外、空間的公共與私密、圍合與開放、開放與封閉空間、空間滲透及服務與被服務空間等進行探討,課程以實體或電子模型為手段輔助推敲,設計體塊、空間、結構、圍合等階段,最終形成一個完整的設計。
在設計中應“遵循自然、回歸自然”。研究建筑與氣候、建筑與環境相互關系,要求對日照和通風組織做出圖示分析,并考慮應對氣候的建筑空間與形態。設計要求功能分區合理,內部空間流暢,并滿足自然采光、通風的熱工要求,適合南方氣候特點。通過空間的組合使自然美景融于建筑之中,強調建筑融入當地環境,維護風景區的整體性。
理解建筑的形式依賴于材料的選擇和使用的思想,以及材料、構造、結構形式本體對建筑形式的喚起作用,利用材料與構造方式去塑造處理建筑的空間與形式,形成完善的方案表達。
從環境認知與場地調研著手,旅游旅館設計題目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對“建筑與環境關系”的建筑設計思維。
將建筑設計基本問題明晰化,在不同階段學生必須針對相應的設計課程問題分析、思考,并找到解決的設計策略,得出相應的階段成果,制定階段相應的進度表及各個階段的設計任務,見表1所示。

各階段進度及設計任務表 表1
在確定教學目標的前提下,課程題目設置相對寬泛,用地位置可以自行選擇,面積有一定幅度,客房形式可選擇,任務書策劃有一定開放性,這樣學生有一定的選擇性及靈活性。課程教學的過程的開放性,教學采用分組的模式進行,通過基地調研與分析、構思與策劃、設計與深化,表達與展示等教學節點運用相應的教學方案,初級階段的多方案比較,設計階段的深入與可行,表達階段的表述與個性展示,階段匯報及師生共同討論,在教學過程中,始終以學生為中心進行教學規劃,以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思考能力和培養創新意識為教學目標。
將設計課題分為幾個專題,使建筑設計基本問題明確,以教學環節知識點滲透為手段,學生解決相應專題的問題。
4.4.1 環境體驗與調研
在教學中指導學生通過環境體驗、建筑觀摩、場地分析掌握基地第一手資料,在對基地周邊環境研究的基礎上,收集相關的案例,我們要求每個學生至少對二個案例進行分析,要認真解讀每個案例的生成邏輯和平立剖制圖等方面的問題。并通過手工模型推敲、輔助軟件應用,進行相關模塊的訓練,達到基地調研及行為研究的基本訓練,這一階段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理解基地環境與建筑的關系,空間與行為的關系。
4.4.2 功能布局及組織
旅館是一類常見的度假休閑的綜合建筑設計,將大堂、客房單元、休閑娛樂、餐飲及后勤等不同的功能屬性的模塊進行重復、并置、相交、貫穿等進行構成組合,探討建筑的布局組合,建筑形態如合院型、折線型、曲線型及復合立體型等,推敲建筑形態與原有地形結合,錯落有致,與山地、溪水及綠色植被有機結合。
體驗不同使用角色的流線,如旅客、會議及餐飲客人、后勤及管理等人群,每種流線的節奏、路徑及形式均有其特點,老師幫助學生梳理、提煉、歸納設計中的一系列節點問題,積極引導學生對于較龐雜的知識性內容進行提煉、應用、分析及提升。在這個階段注意設計思維的引導與形成,強化設計邏輯及設計方法的訓練。

圖1 現場文化資源調研

圖2 現場自然景觀調研

圖3 場地分析

圖4 體塊推敲

圖5 平面及剖面

圖6 空間與造型

圖7 實體模型
4.4.3 空間與景觀營造
培養學生剖析與理解建筑功能、空間、環境的互動關系,學習并掌握源自功能關系解析的空間組織方法,學習建筑空間組織的技巧和方法,訓練空間的效果與表達。
旅館設計中,以旅客的角色放慢腳步,以自己的視覺、聽覺及嗅覺去感受周圍的環境,享受度假休閑輕松的狀態,空間的層次、節奏、尺度及序列,結合外部自然景觀及內部景觀,營造美好的空間環境及氛圍,強調空間與環境的滲透與圖底關系,重點營造各種院落、庭院及內院等公共空間、漫步的連接空間及觀景停駐的節點空間等,訓練學生的空間與景觀營造的設計策略及設計方法。
4.4.4 綠色建筑與技術
探索嶺南地域建筑在建筑布局、遮陽、通風及建筑光、聲及隔熱等方面的研究,制定綠色節能設計策略,學習運用各種節能軟件輔助綠色建筑設計如:Au?todesk Ecotect、Analysis、Phoenics及BIM等,對方案進行節能設計及優化比較,理解材料、構造與建造方式在建筑設計中應用,學習并研究不同材料的性能與構造方式。
4.4.5 模型制作及表達
三個階段的模型設計:第一個階段,建構基地原始地形的地模,通過對地形特點及周圍環境的分析,進行方案的初步構思,隨著深入方案;第二個階段,利用手工及電子模式及實體模型,推敲建筑的形態、基地平、剖面及空間環境的關系,展現出建筑生成和優化的過程,進行多方案比較;第三階段,制作建筑與基地環境實體模型,完成建筑細部及構造的模型。通過模型制作,逐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包括對造型、建筑表皮的感受能力和把握能力)、設計素養,動手能力乃至創作能力。
通過對建筑設計課程體系的不斷優化,豐富教學環節設計,實現評價體系的多元化,設立個性化的學分制等方式,培養實踐型專業復合人才。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實現雙向督促,促使通過教學與科研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更好地推動建筑教育的改革創新。
從“環境”導向下探討三年級教學內容,提出課程設計策略及教學各個階段環節,并針對課程的重點、難點,提出科學合理的解決方案,以疏通建筑學專業設計課程的體系,將建筑設計課程由單體建筑的創作,走向強調建筑的環境屬性和社會屬性,使學生的學習方式由被動地接受轉化為主動、積極的思索,使學生在設計過程中體會到創新的樂趣,加強學科之間的橫向聯系,培養學生主動運用所學知識綜合能力,為四年級的專業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注:文章中設計圖及模型均來自廣州大學建筑與城市學院學生鄧毓雯、潘嘉欣、付運琪、鐘元龍、鐘杞銣、吳曉鵬、江星曦、李文康、鐘勇娟、梁潤等同學旅游旅館建筑設計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