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潔嫻
城市綠地作為城市建設中唯一有生命的設施,具有生態環保、休閑游憩、景觀營造、文化傳承、科普教育、防災避險等生態功能,是海綿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在綠地建設中的應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海綿城市是指通過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充分發揮建筑、道路、綠地和水系等生態系統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和緩釋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徑流,實現自然積存、自然滲透和自然凈化的城市發展方式。通過綜合采取“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減少城市開發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主要是在進行城市建設時,運用生態工程技術,并對城市建筑物、公園綠地等加以利用,凈化、吸收雨水,緩解雨水進程,控制地表徑流量,實現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對雨水資源的儲存,確保小雨時沒有積水,大雨時不會發生內澇,將對城市的傷害降到最小。
1.在綠地建設中,海綿城市建設理念的應用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
有效解決暴雨天氣時的城市內澇問題,控制路面上水的徑流量,減少因暴雨帶來的路面污染。
2.通過生物工程技術,有效改善城市內水的生態環境。
3.通過加強綠地建設和對水資源的重復利用,既避免了水資源的浪費,又能保護生態環境,有效控制在城市化發展道路中出現的生態環境問題。
4.美化整體城市環境,減少破壞環境的現象,滿足當今城市居民游玩、觀賞的多樣化需求。
1.透水性鋪裝應用
透水性鋪裝是指將透水性強、空隙率高的材料應用在建筑物的面層與基層,在雨季來臨時能夠使雨水通過人工建造的多孔性路面實現自然滲透,從而將水還原達到二次利用的目標。這種鋪裝方式能夠實現雨水自然滲透,有效避免地表徑流,涵養水源,補充地下水資源的不足,在綠地建設中,綠地周邊的廣場、人行道、停車場等應采用透水性鋪裝。目前,城市建設中常用的透水鋪裝材料主要有透水性瀝青混合料、透水性路面磚和透水性混凝土三種材料。透水性瀝青混合料主要由具有透水性質的面層、基層與其材料本身空隙形成,透水性路面磚依靠面層材料中的鋪磚間隙與其本身的空隙滲水,透水性混凝土依靠顆粒間隙進行透水,對于消防通道等特殊部位,使用的路面材料為透水性瀝青混凝土,進一步提升其透水性能。

圖1 透水鋪裝示意圖
2.植草溝的應用
植草溝依靠的是植被的吸附、滯留、凈化等功能,對地表徑流量進行控制和緩解,去除污染物,提升水質。植草溝在綠地建設中十分特別,應選用抗旱耐澇且凈化力較強的植物,常見的植草溝有四種,分別為滲透草溝、濕草溝、干草溝和草渠。在實際應用中,為了快速疏導路上的雨水,一般會在兩側植草溝,形狀多為倒三角形和梯形。目前在植草溝中常為應用的植物為大葉油菜、千屈菜、狼尾草等。
(1)滲透草溝:其占地面積較大,應用于公路兩側,處理大量徑流量。
(2)濕草溝:主要用于濕地植物,有良好的截污凈化效果。
(3)干草溝:在滲透性較好的土層多埋有滲排管。
(4)草渠:沒有特殊情況時只作為傳輸設施。
3.植物配置應用
海綿城市理念中,植物配置是核心之處。綠地建設中的植物選擇多為鄉土植物,合理搭配外來植物物種,保障植物的正常生長,發揮其觀賞性。搭配不同的植物,營造不同的植物環境,使物種多樣性發展。以廣州為例,首先海綿型綠地必須按照綠地建設標準,公園內綠化面積至少達到65%,廣場內綠化比例應大于35%,綠地的喬灌木比例達到75%,其次,道路植物配置和公園植物配置也需要有所不同,根據其功能選擇植物。
4.生物滯留設施的應用
生物滯留設施隨位置的變化而呈現不同的形態,常見的設施有滯留樹池和生態滯留帶,其和雨水花園類似,應用于地勢較低的地帶,比如應用于洼地、樹池等地方。其組成部分有多個方面,包括表面雨水滯留層、種植土層、雨水收集器、土壤覆蓋層和沙濾層等部分,通過植物的截流過濾功能對雨水過濾吸收,起到凈化的作用,并有效降低綠地中的地表徑流量。
5.雨水花園應用
雨水花園里并不是花園,而是城市建設中綠地的蓄滯區,指自然作用形成或人為造成的淺凹綠地,覆蓋物多為綠色植被和樹皮,具有對雨水的收集、凈化和儲存作用。吸收雨水后保留雨水滲透為地下水,降低雨水天氣的地表徑流,既生態環保又可控制雨洪。雨水花園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使城市綠地面積增大,改善了城市環境,使溫度與濕度相適宜,凈化了城市空氣。通過植物的過濾,凈化雨水,凈化后的雨水可用于消防、灑水等多個方面,節約了水資源的使用。
海綿城市在建設中需要從城市規劃階段統籌考慮城市綠地與排水系統和河湖水系的關系,將市政雨水管網中的雨水排入城市綠廊和濕地,利用城市綠地系統的生物滯留和自然凈化作用之后,再匯入城市河湖系統。詳情見圖2。

圖2 流程示意圖
城市綠廊濕地的數量和連接面積,將決定海綿城市建設的效果。一是成片的綠地濕地,才能在任何季節保持其濕地的功能;二是城市綠量越多,積存、滲透、凈化的功能才越強,海綿綠地的生態效益才能越好。
建設過程中,要采用綠色建筑和設施。在排水、道路方面可以與綠色城市管道結合,將海綿理念下的水資源和水網設施有效結合,推進海綿城市綠地建設的發展。
海綿城市理念是系統性的體系,不能分離進程各自進行,所以,政府和相關單位應當發揮出應有的監管作用。同時,水利部門也要參與其中,加強與政府和相關單位的合作,共同解決綠地建設問題,共同促進生態環境的發展。
綜上所述,海綿城市建設這一理念作用重大,影響深遠,具有生態和經濟兩重功能,以海綿城市建設理念為指導,利于綠地建設的有效運行,能夠改善綠地環境,協調社會經濟發展與環境之間的關系,符合當前社會發展的主流。相關工作人員在進行綠地規劃時,要充分結合自然優勢和先進技術,確保綠地建設達到預期效果,以便海綿城市理念的綠地建設更好的發揮其優勢,展現其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