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贊
通過分析現階段學校新校區規劃建設的整體要求以及發展狀態發現,在規劃和建設各級各類學校新校區的時候,不僅要考慮使用面積,還應考慮辦學思想、生態環境、現代教育理念等內容和因素,幫助學校形成自己的文化氛圍的同時,凸顯自身建筑特色和風格,助力學校在育人的道路上走得更遠。
邵陽一中遞交新校區規劃建設申請,經邵陽市委、市政府同意,將邵陽市雙清區十井鋪片區1-08#地塊作為新校區的擬建地址,新校區占地面積約為20.08公頃,本工程新建建筑面積14.4萬m2,其中地上計容建筑面積12.67萬m2,地下及半地下建筑面積1.07萬m2。新校區為全寄宿制高級中學,預計開設120個班級,可容納6000名學生,504名教職員工。
本工程所在區域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該地區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水充沛,但是分布不夠均勻。最大風速18.3m/s,最大降雨量214.6mm/d,極端最高溫度和最低溫度分別為39.5℃和-10℃,年平均溫度為17.1℃。邵陽一中新校區規劃建設嚴格遵守了國家法律法規和相關制度,在制定建設預算的時候,還充分考慮了當地的經濟狀態。
邵陽一中新校區規劃的主旨就是打造一個充滿文化氣息的,充滿經典元素的現代化中學,通過簡潔現代的建筑風格凸顯自身校園文化,以流暢的空間序列營造雅致的書院空間。
在對新校區進行設計的時候,設計團隊根據該地區地形相關特點,充分汲取了邵陽一中老校區的文化精髓。以空間的序列性、嚴謹性、共享性將邵陽一中厚重的歷史彰顯出來,同時又不乏年輕的朝氣。
在邵陽一中新校區規劃建設前期,設計團隊以“禮樂想成,以禮定秩序,以樂求和諧”的規劃設計理念在公開招標中一舉奪魁,設計汲取校園所在地域特有的書院文化,將傳統書院空間進行現代演繹,通過嚴謹的主體空間序列及靈活的局部空間的結合,營造具有濃厚文化底蘊的、開放的、獨立的、高效的21世紀新校園,希望將邵陽一中“嚴謹務實、團結進取”的辦學精神及“育人為本、和諧興校”的辦學理念充分體現出來,同時融合各類新時代的元素,旨在將邵陽一中打造成為富含諸多現代化元素的高標準校園。“圍合、統一、樸素、淡雅”的書院精神通過以禮儀之軸、教學之軸為脊梁來體現,由外向內,由鬧及靜,開放性、半開放性、半封閉性的空間層次逐一展開,層層遞進,深邃而幽遠,莊重而寧靜,有序、嚴謹的軸線空間體現了傳統書院“禮”的一面;以樂求和諧,院落型教學樓、底層架空的科技樓、圖書館,結合架空空間內弧形空間的設計,提升空間的流暢與活潑感,多層次的半室外活動空間、教學樓拾級而下的大臺階、貫通南北的風雨連廊、從地而起的生活服務中心的小山坡,充分體現交流、分享、互助的教學理念。

圖1 邵陽一中鳥瞰圖
設計將新校區設計出發點定義為具有濃厚文化底蘊的、開放的、獨立的、高效的21世紀新校園,同時借鑒了國內大量的傳統書院風格,希望邵陽一中新校區將邵陽一中“嚴謹務實、團結進取”的辦學精神及“育人為本、和諧興校”的辦學理念充分的體現出來,同時融合各類新時代的元素,旨在將邵陽一中打造成為富含諸多現代化元素的高標準校園。超前化的規劃設計理念彰顯了國家教育發展的政策,同時為改善地方教育硬環境貢獻了巨大的力量。
邵陽市第一中學新校區位于邵陽市十井鋪街區,東臨城市主干道昭陽路,西傍躍進路,北毗中學路,南靠立新路近紅旗河,距邵陽大道約500米,交通十分便捷,場址周邊環境優美。設計盡可能地利用自然環境和場地高差,在校園環境的營造中實現園林化與自然化,將書院建筑及環境設計手法與現代手法有機結合,實現古今建筑風格的和諧統一,實現人與環境的緊密聯合,塑造特色鮮明的生態化園林校區。自然化的環境可以讓師生以平靜的心態投入工作和學習,進而提高工作學習效率。
在設計新校區空間序列的過程中,設計團隊很好地進行了現代化演繹,具體來說就是通過書院式院落、傳統空間序列營造出“現代書院”的氣質,利用現場的地質高差,建設了很多半圍合空間和開放空間,不僅承擔文化思想傳承與創新的責任,還形成了邵陽一中別具風格的空間序列。設計打造了縱橫兩條空間軸線,即東西向的禮儀之軸、南北向的教學之軸。由校門、升旗臺、禮儀廣場、圖書信息館、體育館構成的禮儀軸線,連接前后廣場,左右環繞景觀花壇;教學區、圖書信息館、食堂及生活服務中心通過連廊貫通形成教學之軸。極具序列化的空間風格,彰顯了校園尊嚴,讓學生可以更好地從休息狀態切換到學習、思考狀態。
在規劃新校區使用面積的時候,不能僅僅分析用地面積,而是要結合實際情況,考慮整體景觀的建設要求。特別是在設計學校步行區域、運動區域的過程中,更應該考慮實際用地需求,確保實際設計可以和環境有機地聯系起來,在學校內部形成一個足夠穩定的、真實的生態環境,同時產生若干具有特色功能性的空間節點。
校區內的景觀設計結合建筑形成形態各異的庭院空間,繞校園周邊布置大面積的綠化,利用場地高差和覆土種植屋面擴大延伸景觀面,將平面的花園立體化,真正意義上的將花園融入到整個校園空間內。
校園內的植物造景設計遵循生態學原則和美學原則,以生態為特色、生物多樣性為特點,充分尊重校園綠地的功能需求和人與自然的融合;綜合考慮邵陽當地氣候和土壤因素,以鄉土樹種為主,突出地方文化內涵;追求綠地的景觀效益,最終形成四季常青、花香不斷的可持續發展的穩定的人工植物栽培群落。
隨著社會時代的發展,傳統老舊的校園環境已經不能滿足學生學習和生活需求,不僅如此,任何一個學校都包含不同的功能區域,比如圖書館、實驗室、教學樓、宿舍樓等,在規劃和建設這些不同區域的時候,也要體現不同區域的差異性。在未來,校園規模還會繼續擴大,有些地區已經開始規劃加入博物館等建筑,不管區域如何不同,學校的整體結構的功能都應該是教學資源管理;學生生活區域,如宿舍的結構設計,也將是未來所有校園建設和發展的主要趨勢。很多地方已經開始借助社會力量對學校內部的設施和內容進行調整,運動區域更加多元化,不再僅僅是過去的足球場和籃球場,開始規劃和建設田徑場、羽毛球館、乒乓球館、體操館等,這些設施一般建設在校園圍墻外,不僅供學生使用,還會對社會開放。
總而言之,在規劃和建設邵陽一中新校區的時候,應該嚴格遵守“可持續”的基本理念,不僅要考慮學生數量增多的現實情況,還要考慮學校以及城市的發展需求,保證邵陽市教育事業穩步發展的同時,滿足廣大家長追求優質教育的需求。在教育深化改革過程中,通過小區規劃和建設彰顯“以人為本、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的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