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雨晴 張雪葳 朱子卿



摘要:近年來,園林展在我國發展迅速。城市展園作為各級園林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展示城市文化、地域特色方面具有重要作用。2021年揚州世園會深圳園占地面積2 500 m2,以“共生家園”為主題,設計理念強調突破對城市景觀要素的提取與再現,通過地形空間優化、地域植物生境展示以及趣味化視聽設計,塑造了一個雙環結構的高品質開放空間,展現了深圳市開放包容、追求卓越的城市活力與魅力。
關鍵詞:園林展;城市展園;設計創新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2641(2022)01-0044-04
收稿日期:2021-05-31
修回日期:2021-07-06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Garden Show (Garden Festival) has been developing rapidly in China.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Garden Show at all levels, urban garde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displaying urban culture and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The Shenzhen Garden of the International Horticultural Expo 2021 Yangzhou covers an area of 2 500 square meters. With the theme of “Harmonious Home”, the design concept emphasizes breaking through the extraction and reappearance of urban landscape elements. Through the optimization of terrain space, the display of regional plant habitat and the interesting audio-visual design, a high-quality open space with a double ring structure is created, and the vitality and charm of Shenzhen City are displayed.
Key words: Garden Show (Garden Festival); Urban garden; Design innovation
園林展,也稱花園節,是一類以園林園藝新技術、新材料、新思想為展示主題的節事性展覽盛會[1],是園林藝術成就展示和交流的媒介[2]。目前世界上主要有3種類型的園林展:一是國際園藝/花卉節或博覽會,是由國際園藝生產者協會(AIPH /IAHP)認定的具有國際性的博覽會,包括由各國代表所參加的國際園藝博覽會(A 類)與具國際性的國內園藝博覽會(B 類);二是各國家舉辦的園林展,我國根據主辦單位不同,現有國際園林博覽會、中國花卉博覽會、中國綠化博覽會3種形式;三是由一個或幾個國家中的區域、州(省)舉辦,由一個城市承辦的州(省)、地區的園林展[3]。
近年來國內各類園林展迅速發展,舉辦的頻率提高,規模亦有所增長。園林展既是展示城市形象、城市文化,促進城市間信息交流的重要平臺,也是極具藝術先鋒性的新理念、新手法、新工藝的試驗場,能夠促進園林園藝理論及技術進步,帶動城市綠化水平的提升及整體發展。
城市展園是各級園林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展園總面積往往占整個園林展的三分之二[1],其建設水平是城市軟實力的重要體現。為了讓游客能夠通過城市展園,對參展城市產生直觀而深刻的印象,大多數參展城市的展園設計理念采用意象提取再組織的方式,從城市文化(包括歷史文化、人文文化、民俗風情)、自然風貌、城市發展脈絡等角度提煉主題,藉由傳統園林、微縮景觀、情景再現、抽象文化符號等方式來呈現[4~6] 。而2021年揚州世界園藝博覽會(以下簡稱“世園會”)的城市展園深圳園舍棄了常見的意象提取再組織方式,從城市的精神氣質中提煉主題,獲得了本屆世園會中華展園銀獎及特色創意獎。本文系統梳理了深圳園的設計思路與建造過程,希望借此機會,與同行共同交流探討展覽類項目主題及表現手法的更多可能性。
1項目概況
2021年揚州世園會是經AIPH批準,由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中國花卉協會、江蘇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A2+B1”級園藝博覽會,主題為“綠色城市、健康生活”,于2021年4月8日開幕。
2019年11月,深圳市人民政府受世園會組委會邀請,參與城市展園建設,具體工作由深圳市公園管理中心負責。展園于2020年3月啟動選址,4月啟動概念設計及施工圖設計,9月完成施工招標進場施工,2021年3月底完工。
揚州世園會展區分為東西兩個片區,西側為江蘇省園藝博覽會改造區120 hm2,東側為世園會新建核心區100 hm2。深圳園位于核心區中華南片區,面積2 500 m2。場地北鄰園內主景觀水系,與北京園隔水相望,南接以大小不一的圓形為設計元素的公共區域,南高北低,高差1.8 m,東西兩側分別為廈門園、三亞園(圖1)。
2設計策略
2.1主題提煉
主題是設計的靈魂,確定一個好的主題并以此為切入點貫穿整個方案,是項目成功的保障。園林展中的城市展園必然要有一定的象征性,能表達出這個城市在某些方面的典型特征, 如歷史、地理、文化、社會、科技,甚至對未來的美好向往等等[7],讓游客更好地了解城市個性。
團隊經充分梳理,發掘了深圳在自然地貌、城市發展及文化等各方面的特征:融于山海的秀麗風光、與改革開放共榮共進的城市發展歷程、包容萬象的社會文化。其城市個性難以通過某一種景觀元素的再現而全盤體現。因此,團隊舍棄了城市展園設計中常見的意象提取再組織方式,轉而從深圳“綠色、生態、宜居、共享”的城市精神氣質中,提取了“共生家園”的主題,通過展現深圳城市與自然的共生關系、城市文化的活力與態度、生態文明建設新發展,呼應本屆世園會“綠色城市、健康生活”的主題,達到城市展園設計思路、主題、表現手法的推陳出新。
2.2主題表達
確定主題后,將其貫穿在空間設計、豎向設計、游線組織及植物設計的方方面面中,通過設計語言充分表達,讓主題可以被感知、被閱讀,避免表達過于空泛。整個項目從展園與公共區域的共生、展園與游客的共生、城市與自然的共生3個方面,層層遞進地呈現“共生”理念。
2.2.1空間組織與豎向設計
如何在有限的場地上塑造豐富、有趣的空間變化,是設計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也是設計展園主體構筑物的出發點。
華南園公共區域“潤園”,采用圓形汀步、圓形花池、圓形觀景平臺等不同形式的圓形元素疊合,像水滴漣漪一般,表達華南地區水土豐足、物產富饒。為使展園更好地與周邊環境相容,主體構筑物采用了雙層環形構造的模式,將公共區域的圓形元素延續入場地內,打破傳統展園與外環境相對割裂的獨立格局(圖2~3)。環形的主體構筑物通過圓形汀步與公共區域連接,是共生主題的第一個呈現:展園與公共區域的共生。
以尊重場地為前提,在原有地形的基礎上,北側臨水區域下挖1.2 m,環形構造上揚3.5 m,形成上下高差6.5 m的景觀格局。向下嵌入大地的景觀生態之環與向上“生長”的城市活力之環交互共生。拔地而起的活力之環,通過上揚的態勢,以開放的姿態擁抱游客,形成一個可以遠眺周邊的開敞空間。嵌入大地的生態之環借助場地地形匯聚人流,通過在環下設置單向鏡玻璃,在環內形成一個大的半閉合空間。環下臨水區域視線與水面相平,打造出一個線性親水空間(圖4~5)。
上環、下環、環內、環外多重游徑疊加,豐富了游覽體驗,通過“遠觀—引入—回眸—休憩—登高遠望”等一系列行為增加園區的互動性,串聯場地,使展園在多個空間中都能給游客帶來不同的景觀視角與體驗方式。
生態之環寓意自然,表達深圳多年來打造的多元生態綠地景觀,山體、城市、大海通過綠廊連通;活力之環代表城市,引申深圳日益完善的城市慢行系統,展現深圳的朝氣。雙環結構在場地中共融、共鑒、共生,也是設計主題的又一次呈現與升華(圖6)。
2.2.2植物設計
園林展具有極強的地域文化性,其中植物景觀是體現地域文化內涵的重要部分[8]。團隊在設計時充分尊重植物的生態習性,主要使用適地適生的華東常見花卉,在局部小氣候合適的區域種植華南植物。同時呼應主題中城市與自然的概念,將園內植物設計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為中心環內草甸花境,以畫眉草Eragrostis pilosa、拂子茅Calamagrostis epigeios、針茅Stipa capillata、糖蜜草Melinis minutiflora等觀賞草為骨架,隨機點綴紫嬌花Tulbaghia violacea、黃金菊Euryops pectinatus等宿根植物,最后片植飛燕草Consolida ajacis、黃晶菊Coleostephus multicaulis等時令草花。花境顏色藍白為主,紅黃點綴,呈現自然風情,體現自然生態之美(圖7)。
第二部分利用環下有遮擋、較蔭蔽、相對容易形成小氣候的環境特點,結合霧化系統的設置,打造環下蔭生花境。展期為4—10月,期間使用華南植物不存在難以越冬的問題。種植前順應園路,先用卵石打造旱溪,再依托旱溪布局,以桫欏Alsophila spinulosa為骨架植物,點綴蕨類、秋海棠科、苦苣苔科及蘭科植物,營造典型的亞熱帶蔭生附生植物花境,展示深圳城市中常見的林下景觀(圖8)。
2.2.3視聽優化
為了豐富游賞體驗,烘托主題,園內設置了9組感應式小喇叭,播放錄自深圳山林、海岸的鳥叫蟲鳴,也借此以小見大,來展示深圳多年來自然教育的成績。下環內的草甸花境視線通透,美景一覽無余,同時環內圈設置了單向鏡面,使花境在鏡像中放大,且游客通過下環曲線型游徑進入時,也因鏡面成像而成為了景觀的一部分。這代表了展園與游客的共生。
展園夜間不開放,因此沒有設計過多令游客感受光線變化的巧思,僅通過視覺和聽覺兩個維度來提升游園地互動性,傳遞深圳科技、時尚、包容、生態的價值觀。
3施工難點與對策
作為展園的主體構筑物,共生之環的呈現效果是展園能否按設計效果落地的關鍵。施工的難點一方面是需要合理測算圓環受力,減少鋼柱數量,弱化其存在感,以營造輕薄上揚的態勢;另一方面是異性鋼結構無法進行模式化施工,需要制作模型小樣反復實驗,確定每一個構件的參數。
設計方案確定后,施工方采用 3D3S 軟件及 CAD 二次開發深化軟件進行鋼結構的深化設計,編制施工方案。整個共生之環跨度9.9 m,柱距7.8 m,懸挑跨度6 m。一般鋼柱與鋼梁的連接均為焊接,懸挑外側面采用角鋼骨架鋁板包邊進行美觀。橋下設置弧形鋼化玻璃鏡墻,橋面首先采用花紋鋼板鋪設,然后在花紋鋼板頂部澆筑鋼筋混凝土,橋面兩側設置有玻璃欄桿和線性扶手欄桿等。鋼結構施工階段包括構件加工制作、運輸、安裝、校正、涂刷油漆等。鋁單板由專業人員按圖紙要求采用2.5 mm鋁板折彎成型,噴涂氟碳漆,安裝流程包括搭設腳手架、放線、固定骨架的連接件、固定骨架、安裝鋁板、收口構造處理、檢驗等。
4結語
本屆世園會深圳園從選址、立意、設計、施工到開園,歷時13個月。
在立意階段,項目團隊突破了以往城市展園常用的以點帶面,以獨特要素反映城市意象的設計手法,轉而采用了以“空間體驗回應城市體驗”的設計思路,旨在通過簡潔的造型、回環的路徑、趣味化的視聽體驗以及地域化的植物配置,展示深圳“綠色、生態、宜居、共享”的精神氣質,為城市展園設計思路創新提供了有益參考。
在設計階段,項目團隊充分考慮場地與周邊環境的關系,提出“展園與公共區域的共生、展園與游客的共生、城市與自然的共生”3個設計目標。其中,主體構筑物的環形構造模式與華南片區公共區域的圓形元素相呼應;上下內外多重游徑與一系列游覽行為的疊印,形成了多樣化的景觀視角與游賞體驗;生態之環與活力之環的雙環交錯,暗寓深圳綠廊環通、城綠交織的生態稟賦,形成了項目立意與設計內容的有效鏈接。
通過各環節的合理銜接,本屆深圳園不僅回應了“綠色城市、健康生活”的世園會主題,反映了近年來深圳園林工作者們對于建設綠色共生共享先行示范區的思考,也成為展現深圳生態、宜居城市建設成果的一個窗口,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注:圖片均由項目團隊繪制及拍攝
參考文獻:
[1]李杰. 園林類展會中城市展園設計研究[D]. 泰安:山東農業大學,2014.
[2]王晞月,張詩陽,王向榮. 園林展與園林藝術的先鋒性——以當代歐洲園林展為例[J]. 中國園林,2017,33(1):61-65.
[3] 張雪葳,周玨琳,張晉石. 基于城市發展目標的園林博覽會選址類型解析與指標體系構建[J]. 風景園林,2016,23(4):31-39.
[4] 黃德明. 2006沈陽世界園藝博覽會國內展園特色分析[J]. 華中建筑,2007(6):128.
[5] 王向榮,王晞月. 展覽花園的生命之源[J]. 風景園林,2018,25(2):4-5.
[6] 曾琪芮. 中國園博會城市展園空間設計與主題表達研究[D]. 南京:南京林業大學,2012.
[7] 王向榮. 一個激發想象的花園[J]. 風景園林,2018,25(2):99-103.
[8] 孫明陽. 世園會展地域文化景觀研究——以2011西安世園會咸陽園為例[D]. 西安:長安大學,2011.
作者簡介:
(*通信作者)來雨晴/1991年生/女/山西晉城人/碩士/深圳市公園管理中心(深圳 518000)/園林工程師/專業方向為園林工程管理、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E-mail:84999360@qq.com
張雪葳/1991年生/女/福建莆田人/博士/福州大學建筑與城鄉規劃學院(福州 350108)/講師/專業方向為文化景觀和區域景觀系統
朱子卿/1993年生/男/廣東深圳人/本科/深圳市方行設計與發展有限公司(深圳 518000)/專業方向為建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