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輝
(云南省曲靖市富源縣第一中學 云南曲靖 655500)
在高中階段開展化學課程教學時,強化學生創新能力具有重要的價值。教師需要對其進行深入分析,對學生學習興趣進行有效激發,使其更為積極地參與課堂學習,強化學生的能動性,對其學習情境進行合理優化,使學生對化學知識具有更為充分的認知,進而確保教學工作能夠滿足現代素質教育需求,強化學生邏輯思維能力,使學生具有更高的綜合素質。
在高中階段實施化學課程教學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創新能力培養時,需要對其化學興趣進行有效激發,如果學生對其所學內容產生較高興趣,則會主動參與學習,具有較強的求知欲,而在學生對相關知識的了解逐漸深入的過程中,便開始嘗試其他道路,產生較強的創新意識。此時,教師需要對自身教學內容進行合理豐富,在課堂教學中引進趣味內容,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可以集中注意力。[1]例如,教師在進行《化學平衡》的教學時,可以利用蔗糖溶解現象進行類比,引導學生客觀了解化學反應的平衡,明確化學反應和溶解為平衡狀態,對其固有觀念進行一定的沖擊,強化學生探究興趣,通過該種方式,能夠強化學生對化學課的學習興趣。利用該種方式進行化學教學,不僅能夠改變傳統教學方式,使上課模式得到合理更新,還可以強化學生對化學的興趣,對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現代新課程改革中實施高中化學教學時,高中教師需要科學應用生本理念,對學生主體地位加強重視,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具有更高的主動性,引導學生進行主動思考和深入探究,為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提升創造良好條件。此時,化學教師需要對自身角色重新定位,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高中教師在具體落實課程教學時,需要和學生進行有效的互動交流,為學生自主思考創造更多的機會,引導學生發揮個人主動性,從而實現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提升。例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研究物質性質的基本方法”時,研究氯氣性質是教材的主要內容,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通過實驗方式探究物理性質,最后,教師需要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探究氯氣化學性質:氯氣作為一種非金屬單質,可以溶于水,大家可以預測該種氣體的化學性質嗎?然后引導學生自主設計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想。通過該種方式,可以為學生創造更大的自主探究機會,而學生在思考探究中可以及時發現問題,并對其進行有效解決,推進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
高中化學教材中存在很多理論概念,顯得較為枯燥,教師在進行學生能力創新時,需要有效結合現實生活,保證學生能夠更為深入地掌握化學課本知識。同時,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在實踐生活中尋找各種化學案例,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使其創新能力和教學任務實現雙達標。教師在化學教學中具體落實創新教學時,需要對學生自主性加強重視,引導學生深入探究現實生活和教材文本的聯系,引導學生思考化學現象,強化學生創新能力。與此同時,教師在具體落實創新能力教學時,需要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創新機會,引導學生進行化學實驗創新。[2]通常情況下,高中學生已經能夠自主操作化學實驗,教師需要定期開放實驗室,為學生設置實驗環境,組織學生通過實驗驗證課本知識。同時,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實驗或化學游戲,提升化學教學的趣味性。教師通過組織課外科技活動,可以有效拓寬學生視野,激發學生化學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化學學習。通過化學知識實踐,可以保證學生更為充分地理解教材內容,對學生應用能力進行有效培養,提升學生創新能力。
現代新課程改革使化學教學模式得到了有效的創新,但是教學方式依舊為課堂教學,該種方式的應用無法滿足學生學習需求,很難對其創造性進行有效激發,導致學生無法主動思索實際問題。部分教師在進行教學工作時,過于重視形式化,對學生分數過于重視,而對其創新能力培養缺乏正確認知。[3]在現階段具體落實化學教學時,教師通常是引導學生進行化學現象的觀察,引導學生探究化學原理,歸納總結相關實驗結果,完善教學規律體系。通常情況下,學生在初中階段已經進行了一段時間的化學學習,具備了科學思維能力,因此,高中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理解能力創造問題情境。此時,教師需要精心設計問題導入,保證學生具有更高的學習效率,并對其解題思路進行科學完善,強化學生創新能力。例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有機化合物》時,需要提出具體問題:大家在現實生活中的哪些地方見過有機化合物?教師在提出問題之后,還需要為學生預留充分的思考時間,引導學生結合生活經驗進行提前預習,科學探究相關問題。這種教學方法的有效應用,可以保證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更為深入地了解化學學科概念,并對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創新思維進行有效啟發。教師通過有效提問,可以對其課堂學習知識進行有效鞏固,實現課堂活躍程度的有效提升,強化學生探究能力,引導學生轉變學習態度,提升學生創新能力。
對于高中學生而言,學習模式的合理優化,可以使其創新能力得到更大的發展,小組合作學習是現代教育發展中的新型學習模式,通過科學應用該種學習模式的有效落實,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交流和討論,進而使其思維和觀點出現碰撞,對學生創新思維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所以,化學教師在開展教學時,需要強化小組合作學習。[4]例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化學反應快慢”時,教師需要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提供相關儀器或試劑,要求學生自主設計化學實驗,對其反應速率的影響因素進行深入探究。此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共同參與探究活動。該類實驗的開放性相對較強,可以為學生創造較大的探究空間,保證學生之間能夠相互啟發,共同探究相關問題。通常情況下,不同學生具有不同的思考角度和思維方式,在合作學習中,可能出現創新的思路與觀點,并對其進行更為深入的探究,保證學生創新能力得到更大發展。在學生參與實驗時,教師還需要充分發揮自身引導作用,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實驗過程,并對其實驗結果進行深入交流,實現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增強,強化學生實踐操作能力,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產生更高的創新能力。
高中教師在具體落實化學課程教學時,需要對學生質疑能力進行有效培養,在以往的教學工作中,教師對學生質疑能力缺乏正確認知,沒有對學生質疑進行有效引導。[5]所以,化學教師需要對其教學觀念進行科學轉變,明確對學生進行質疑能力培養的意義,將培養學生質疑習慣作為教學重點,為提升學生創新能力創造良好條件。例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酯和油脂時,教材文本中提出,自然界中的酯類物質極其豐富,是花果產生芳香氣味的主要來源。此時,部分學生會提出質疑,榴蓮的臭味也是因為酯類物質嗎?此時,教師需要及時肯定學生的質疑,和學生共同討論該問題,組織學生在課余時間搜集相關資料,對該問題進行深入分析。通過有效方式可以為學生創造更為豐富的思考機會,引導學生主動搜尋相關知識,從而實現學生創新能力的進一步發展。
高中教師在開展化學課程教學時,需要結合學生個體差異進行教學工作,強化因材施教,對學生進行有效引導。在具體實施教學工作時,教師首先需要設置實驗目標,引導學生結合實驗目標構思開展實驗的具體過程。其次,教師還需要對其教學目標進行合理劃分,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實施分層教學,為學生預留充分的空間,使學生在化學實驗中具有更高的積極性,同時還需要引導學生分析化學實驗過程和化學原理。[6]與此同時,教師在選擇藥品和儀器時,需要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交流與討論,尤其需要引導學生綜合考量實驗中的注意事項。例如,可以利用網絡平臺引導學生進行互動討論,科學設置開放性空間,引導學生主動提出個人觀點,與其他同學進行有效的互動交流,可以更為全面地思考相關問題,為開展實驗課堂進行有效預熱。教師在具體落實實驗教學時,還需要和學生能力水平有效結合,科學設計實驗內容,確保學生能夠充分掌握實驗原理,強化實驗創新。
高中教師在實施化學課程教學時,信息技術的有效應用可以對學生化學學習興趣進行有效激發,同時,還可以實現學生想象力的合理豐富,通過信息技術可以有效刺激學生的大腦、聽覺與視覺,確保學生能夠更為高效地學習化學知識,進而保證學生能夠更為深入地理解化學知識,建立化學學習信心。[7]化學教師通過有效應用信息技術,可以以視頻、圖片等形式展示抽象知識,引導學生直觀了解化學過程,體會化學的獨特魅力,對學生求知欲進行有效激發,實現化學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升。同時,教師通過多媒體技術,還可以優化化學課堂氛圍,通過向學生播放化學視頻,保證學生在課堂學習中集中注意力,對其化學課堂的趣味性進行有效保障。例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化學反應與熱量時,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向學生播放生石灰加水的反應視頻,使學生對化學反應的熱量變化具有更為直觀的了解,對其想象力進行有效激發,強化學生創新思維。
高中教師在改革化學課程時,需要強化理論結合實踐,對學生創新思維進行有效培養,提升教學效果。而在以往開展教育工作時,教師普遍將化學課堂作為教學重點,在布置課后作業時,簡單粗暴,內容枯燥,導致作業效果無法滿足教學標準。在這種狀況下,教師需要科學改變教學觀念,合理優化作業布置,對學生所學知識進行有效鞏固,保證學生能夠更為充分地理解相關知識,并對其進行有效應用,從而實現學生創新能力的進一步提升。此時,教師需要針對學生實際情況改進教學策略。[8]例如,教師可以為學生設置習題、動手實踐和查找資料三種不同形式的作業,同時,還需要針對學生興趣進行作業內容的合理細分,保障學生能夠更為積極地參與學習。在現代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中,交流方式具有較高的便攜性和多樣性,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時,需要和學生家長進行有效合作,針對學生學習狀況進行深入交流,確保能夠及時發現學生在學習中出現的問題,并對其進行合理糾正,避免學生誤入歧途,提升教學質量,從而實現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有效增強。
高中教師在實施化學課程教學時,需要激發學生興趣,凸顯學生主體地位,聯系現實生活,對學生自學進行科學引導,組織開展小學合作,對學生質疑能力進行有效培養。同時還需要強化因材施教,與現代信息技術有效結合,科學創新課后作業,讓學生能夠更為高效地參與化學教學,提升學生學習能力,從而實現學生創新意識的有效增強和學生創新能力的穩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