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比黑石
摘要:處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中小學德育面臨了很大的挑戰,想要化解中小學德育教育出現的問題與疑惑,新時代的中小學教師就要承擔起自己德育的教學責任,在自己所教的學科中實施教育性教學,利用學生學校生活培養學生的德性,進而培養學生的自主道德學習意識與能力,為了促使學生盡快培養這些技能,就要重視示范教育的針對性,實施豐富、有層次的德育培訓內容,有利于培養專業的師資力量,保證中小學德育教育質量。
關鍵詞:新時代發展;中小學德育教師;培養德育意識與能力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2)-10-
前言
中國的特色社會主義是在十九大提出后轉入到了新時代中,在這樣的歷史時期,想要落實立德樹人的具體任務,就涉及到了建設教師隊伍這個關鍵的因素,而教師的德育意識與能力更是落實任務的重點。
一、新時代中小學教師應該具備的德育意識和能力
1.借助任教學科開展 “教育性教學”的意識和能力
首先,在所教的學科中挖掘隱藏的德育意識與能力。一定要在所教的學科中重視培養教師的德育意識與能力,教師更容易在語文、歷史等文科中挖掘德育內容,像數學、物理等理科中想要挖掘德育內容相對較難,困難的因素可能是由于教師忽視了科學情深其實就是認為精神,像追求的科學精神中對真理不畏艱難的探索精神;重視所教學科中隱含的價值取向意識,也就是學科中隱含的給學生傳遞價值取向的內容,像所教科目教材中的性別比例無形之中就會給學生傳遞性別價值取向;具備所教學科中課程價值觀意識,其實課程價值觀就是人們怎么理解課程,怎么定位價值觀取向。人們歷史課程價值觀的取向分為兩種,一種是內在的課程價值觀,更傾向于課程本身給學生帶來的成長意義,提升學生高興的體驗感受;還有一種是工具取向的課程價值觀,更重視課程能否給學生、社會帶來外在的好處。不同的課程價值觀就會對學生有不同的道德影響,像課程過于強調個人的成功,這樣就容易激化學生的競爭,使學生間的關系冷漠。
其次,通過教學方式與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道德意識與能力。要清楚教學手段與方式中有著豐富的德育點,研究學習方法闡述的心理特點,就是道德本質,像開放的心靈、真誠、遠見等堅持的關鍵就是道德的特質。教師需要利用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道德意識與能力,針對學科教學與課堂管理的策略,評價的方式和教師在實際工作中要實施具體的措施,都有可能以道德與倫理的方式影響到他人;假如教師堅持長期使用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就容易讓學生養成屈服權威的性格,可教師如果選擇的是說服的教學方式,學生可能會形成尊重他人的性格。使用學習方法幫助學生培養道德意識與能力,像學生使用主動、合作的學習方式,可能會養成積極向上、樂觀的性格,從這就反映了良好的教學方式與手段是幫助學生發展德育的關鍵方式,教師需要保證在實際教學中使用的教學方式與手段與現實生活中提出的道德統一。
2.引導學生進行自主道德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一,結合學生實際生活情況,了解其道德困惑的意識與能力。在平時堅持的都是知識取向的道德觀,教師需要了解系統化的道德知識,把系統化的道德知識普及給學生了解。尤其是處于道德學習的角度,教師需要了解學生的實際生活,清楚其在現實中對道德的困惑,進而提高其對道德的需求。像,小學低年級的學生經常會有撒謊的情況發生,可能有的教師覺得是學生不了解誠實的重要性與撒謊帶來的后果,那么教師就需要給學生普及誠實的重要性與撒謊帶來的后果,目前的教育成果并不理想,這樣的教育還是在形式化發展,沒有融入學生的實際生活;還有的教師雖然關注了學生的實際生活,了解到學生經常會撒謊,一般都是因為學生沒有按時完成作業或與學生間的攀比,這就體現了學生在撒謊時更多的是因為其虛榮心與恐懼的心理,教師更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清楚道德困惑帶來的具體因素。
二,引導學生提高道德意識與能力。把德育的教學轉變為學生的學習,并不是教師就不監管學生,而是對自身提出更嚴格的需求,沒當學生遇到與道德相關的難題時,教師需要及時給與幫助,為學生解決對道德相關的疑惑,給學生搭建良好的支架,便于學生更好的學習。像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時,學生需要理解教師的辛苦,教師也可以組織一些教學活動,讓學生幫助其完成一些工作,制作統計表引導學生對統計表進行深思;及時對自我進行反思,教師也要在引導學生期間提高對他人的理解、看法以及對自我的認知。
3.巧用學校整體生活涵養學生德性的意識和能力
給學生普及全員德育意識。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面對較為碎片化的德育專業,人們更希望德育成為專職工作,幫助學校建立普及德育教學的師資隊伍;盡管這樣的分工制主要是為了提升德育教育,可也阻礙了中小學的教師對德育工作參與的積極性,進而忽視了在實際的中小學德育工作,導致中小學在進行德育工作的實踐實施階段出現問題。站在教育與德育聯系的角度分析,需要把學生在學校的整體生活與其實際的德育學習情況結合到一起,落實群員育人的意識,保證中小學教師都能參與到德育教育工作中。教師還要重視自身對學生道德的造成的影響。教師需要清楚自己的言行舉止會給學生帶來道德影響,本身學校的環境中就蘊含著很多的道德信息,教師對學生與對他人的態度與言行,更能體現教師對道德的敏感性;沒有經過思考的行為,會讓學生遭受教師的厭惡、喜歡、冷漠等;與之相反,經過思考的行為,可以體現出教師的公平與關愛,那么教師作為實踐道德的引導者,需要具備良好的品質與行為,而且教師作為學生的榜樣,可以給學生在交流、交際中,傳授正確的道德行為與意識。
參考文獻
[1]楊曉,譚和平.地方高師院校教師教育改革中德育意識培養的反思與重構——以鄉村中小學教師性侵犯學生為視角[J].才智,2015(28):232-233.
[2]王菲,李穎.中小學教師德育能力弱化問題及對策研究[J].現代教育科學(中學教師),2015(04):6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