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九紅
摘要:在“雙減”政策的深入推進下,將學生的數學作業進行靈活的優化,并提出了全面創新的要求。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年齡特點,設置“正確量”的數學作業。充分地調動學生對于數學的學習興趣,以及學生學習數學基礎知識的積極性。貫徹雙減政策的同時,將新課程與素質教育的教學觀念引入到數學課堂當中,將其目標以及教學目的合理科學的實施并落實,并及時地對自身評價體系以及教學水平進行更細與轉換。
關鍵詞:數學作業;雙減政策;小學課堂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2)-10-
引言
學生在小學時期,自身的智力以及思維都處于萌芽階段,教師在幫助學生開展數學課堂教學時,應從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轉換成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并在課程結束后,及時的幫助雪深進行數學作業的合理科學布置,幫助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進行充分的鞏固與吸收,對其進行二次復習達到真正的理解與掌握。并通過數學作業巧妙的設置,有效的去理解學生在數學基礎知識中的不足之處,并加以糾正與引導,真正地達到“因材施教”。
一、結合雙減政策開展數學作業的重要性
作業是教師幫助學生有效提高學習成果以及質量的途徑之一,也是幫助學生對重難點知識有效復習鞏固的方式。部分學生對于數學的刻板印象仍然停留在枯燥乏味當中,無法對數學的基礎知識進行有效的分析與思考,無法鍛煉自身的自主學習能力。并且教師布置大量的作業也無法幫助學生體驗到數學的作用以及意義,也不利于學生的思維得到開發。因此,教師在貫徹雙減的政策下,為學生設計輕松且正確科學的課后作業,減輕學生在小學時期以及義務學習期間的課后培訓時間。使學生在學習數學的基礎知識時保留原有的興趣,并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設定恰當的數學課后作業,教師不斷地對課堂教學以及課后作業進行反思與歸納,切實地從學生角度去出發設計課后的作業,促進學生的綜合素養得到成長。
二、巧妙的設計趣味性的數學課后作業
教師在幫助學生開展數學課堂教學時,不僅要注重學生的學習結論,更要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及學習態度,并根據學生之間的成長環境以及學習情況設計適合現代小學生的數學作業,為不同學習程度的學生設計不同的數學作業。并使學生在趣味性的作業中打下良好的學習基礎,并進行自身學習方式的更新與進步。同時,教師在對學生的課后作業進行優化改良時,應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學習需求,為作業進行分層設計。選擇符合班級學生的作業,并將趣味性的學習方式融入其中,進行合理且科學的設置優化,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以及個性發展。
例如在《圓柱》這一課時當中,教師在課程中對圓柱的特征以及定義進行初步的講解,并根據班級學生不同的學習情況進行課后趣味性的圓柱作業設計。學習較好的學生在課后利用圓柱的特征作出一個合理且標準的圓柱。學習較慢的學生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品是圓柱的形狀,并繪畫出其特征。
三、結合生活作業培養學生實踐能力
教師在設計學生的生活作業時,應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個性發展,進行有效的生活實踐作業優化。利用學生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以及學生的活潑好動的個性,為學生創設科學合理的生活實踐作業。并突破傳統的書本書寫作業方式,增強學生動手操作,生活觀察以及收集資料的綜合性作業。并充分地激發學生在數學作業中的求知欲望,培養學生的手部操作以及思維整合能力。有效地幫助學生對數學基礎知識進行吸收與思考。同時,貫徹雙減政策,以及新課程與素質教育所提出的教學觀念,在學生作業完成進行反饋時,教師結合學生的反饋材料及時地做出反思與歸納。思考在活動進行時,以及結束后自身教學的不足,并進行及時地糾正與改變,以此達到循序漸進的教學方式,并推學生的思維得到直觀的成長。
例如在《扇形統計圖》這一課時當中,教師根據學生的不同學習情況創設小組,利用以強帶弱的模式。并在課程開啟之前使學生進行扇形統計圖的資料收集,并在小組中對其進行資源的整理與分析。在課程導入時引導小組中較為內向的學生進行匯報,引導其大膽的發言。并在課程結束后,設置動手實踐操作的情境作業,小組中的學生利用生活中自己找到的問題,創設扇形統計圖的制作,每個學生之間進行配合與互動。
四、設置靈活性的作業
教師若想貫徹雙減政策,開設靈活性的數學作業設計,應對學生進行數學基礎知識以及學習技巧的教學。將雙減政策逐漸向學生的數學課堂進行滲透,使學生減輕學習負擔的同時,加強師生之間的關系。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學生的作業優化設置,對不同學習程度的學生設置不同程度的作業布置,使學生的復習與鞏固更加具有針對性。并創設靈活性的數學課后作業,提升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機會,并互相幫助成長。從而達到雙減政策的真正教學目的。
例如在《圓的認識》這一課時當中,教師在課程開啟前準備圓規以及格尺。并在課程導入中設置生活情景,使學生說一說自己認識的圓都是什么樣子的,并說一說圓與以前學習的平面圖形有什么不同,加強學生對圓的認識。并引導學生說一說圓的各部分名稱以及特征,并出示圓規引導學生認識圓規的用法,并采取恰當的競爭機制,使學生在課后作業中利用圓規畫圓的方式,作出一幅畫,畫中的圓形可大可小,作出一幅趣味性的“圓”世界。
總結
綜上所述,教師應結合雙減政策,同時貫徹新課程與素質教育的教學理念,巧妙地設置學生的課后作業,采取多元化的方式優化學生的作業內容。豐富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數學核心思維,拉近學生之間的情感距離。并為學習程度不同的學生,設置分層的數學作業,真正地做到“因材施教”以及“循序漸進”教學。
參考文獻
[1] 李生虎.小學數學作業設計探究[J].魅力中國,2016,(26):295-296.
[2] 張曉梅.小學數學作業設計探究[J].魅力中國,2019,(19):86-87.